
(laonian看羅馬)
(等了十幾個小時,被審查的游記不見蹤影,只好再發一個,如重復,請管理員刪一個)
我的羅馬假日
1、走進羅馬
我的羅馬假日是一個下午從達芬奇機場開始的,羅馬時間3點多了,“我的太陽”依舊“燦爛輝煌”,從北京跟了這麼遠,還高掛在中空,它讓這的天氣和北京一樣的熱,我們和帕瓦羅蒂使的是同一個太陽,世界變小了,我們會經常唱起同一首歌。這裡雖然是夏時制,可天還是黑的晚,和北京的時差有6個小時。
長途飛行的疲勞被內心起伏著的小波瀾驅散了,腦子裡不斷浮現出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的影子,是這兩個美國演員最先給了我關於羅馬的印像。記憶裡米開朗基羅、蝴蝶夫人、法拉利汽車、甚至是足球賽和黃健翔等零星散亂的意大利元素都開始調集堆積,不知哪個有關系的事兒能先進入眼簾。
還有在丁教授書上讀到的,令我過目沒忘的話:“如果說我可以到羅馬去的話,那麼即使一路行乞,也在所不辭。”說這話的德國藝術家後來真到了羅馬,一住就是十幾年沒舍得走。這都增加了我的好奇。俺不用乞討,去中餐館吃六菜一湯就行了。
當我走進羅馬時,不知為什麼,內心感到了一點惶恐和猶疑,同時又滿懷著得意與喜悅。天主教徒和許多熱愛藝術的人們,到此地都如朝聖一般,而我,只能是個看熱鬧的。
這就是誕生過、感動過無數藝術泰鬥的那座古老名城嗎?這就是曾被稱為世界思考中心的羅馬嗎?這就是露天建築歷史博物館嗎?我也可以跟隨她去穿越歷史和時空了,可以就這麼輕而易舉地去見識領略西方藝術史上的頂級瑰寶了?可以直接感受那些在書中見過的典雅的雕塑和恢宏的建築了?想到斯巴達克斯,就會想到這裡也曾有過臭名昭著的殺戮和血腥,有人的地方都一樣的。
哈哈,上帝還真是公平!原來通向羅馬的大路竟然如此好走,在空中的行進中我連一個覺都沒睡,白天的飛行讓時間變得好過多了。
陽光下,我甩開了那副廉價太陽鏡的遮擋,從大巴的車窗裡向外透視這座當今世界以古建築保護而著名的城市,搜尋捕捉著那些承載著歷史滄桑的遺跡和標本。
耳邊響起和藹可愛的胖領隊劉力新用我們親切又熟悉的鄉音,娓娓道來“台伯河畔母狼”的故事,那是關於古羅馬城創建的美麗傳說,徹底拉開了我的羅馬假日的序幕。
眼前不時閃過現代建築和歷史殘垣斷壁夾雜符合的景致,它們彼此相依、鑲嵌、相融,相互照映、相互裹挾,所謂廢墟上的城市景像名不虛傳,很獨特,很別致。劉隊不斷地說著:建築是殘破的,歷史是完整的話。
接下來有簡單的中餐,小巧潔淨的酒店我印像都不深了。反正務實,夠吃。房子小得有點擠,不提供牙具、拖鞋、熱水,沒有鋪張浪費。我對這些事不計較,看到我想看的就行,別的無關緊要。
誰在畢業27年後,有幸和大學同宿舍的姐妹相約同行呢,海聊是必然的。現如今,李精英的價位很高,逼她給我介紹她講的總裁課根本不創造效益,很虧呦。在大學,我睡上鋪,現住的酒店標間很小,兩床間就剩一條縫了,兩個老太太在困頓和疲憊中並肩掙扎著,時而竊竊私語,時而爭執抬杠,後來有點顛三倒四,一直聊進下半夜的鼾聲夢裡去了,在羅馬的一覺睡得很深,很死,很香甜。
2、梵蒂岡朝聖
清早醒來時一陣頭疼,是酒店充足的空調直吹天靈蓋所致,誰說意大利窮的不給開空調呀。
吃簡單的西式自助餐,我和英幫著劉隊把面包分了,防止有人不夠,這可是在國內多年不見的情形了。
經驗豐富的劉領隊安排我們比別的旅游團提前1小時出發,實在是英明之至!不僅不堵車,而且讓我們幾乎當了清晨進入梵蒂岡的第一撥游客,一邁腿就又跨過了一道國界。
晨光中的聖彼得廣場天高地闊,大氣清爽,周邊的建築恢宏壯麗,彼得的大理石雕塑和整體樓宇廊柱都顯得十分雄偉,烘托出了一種氣像。這是貝尼尼的傑出設計。
這個只有幾百人,國土面積像天安門廣場大小的袖珍國中國,是當今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和我國沒有外交關系。這個政教合一的小國,現任教皇是2005年登基的德籍教宗,據說能講十國語言。
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世界級文化珍寶,連同聖彼得教堂、西斯廷教堂、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中不計其數的藝術品及設計創造它們的雕塑家、建築設計者米開朗基羅、畫家拉斐爾等多位藝術大師一起名揚四海,如雷貫耳。
米開朗基羅在西方藝術史上威名顯赫的畫作“最後的審判”,“創世紀”都出自西斯廷教堂並留在這裡和簽字廳中的拉斐爾壁畫一起百世傳芳。
出生於羅馬的文藝復興時代的代表達芬奇在數學、力學、飛行、解剖、哲學、文學和藝術方面的探索與成就夠不可思議了吧,雕塑家、畫家、詩人、建築學家米開朗基羅也同樣傳奇,他的雕塑作品“大衛”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是不朽的人類文化瑰寶,為無數後人所仰視。他在這裡畫的的巨幅天頂畫、壁畫、雕塑也讓教堂隨之蓬壁生輝。廣場和華蓋設計者也是貝尼尼,照樣是多才多藝感動世界的巨匠。
不知道這方水土為什麼如此神奇,可以養育出這樣一些人世間的曠世奇才,近乎完美,無所不能?大師們的作為今天聽來還像神話似的,他們的藝術風格四個多世紀以來不斷影響著後人。我們這些普通百姓,懷著景仰的心,不遠萬裡來到此地,也算得上是種朝拜了吧。
彼得的像在聖彼得教堂前高聳著,粗大的圓立柱,也就是小城的大籬笆粗柵欄,到是通透。瑞士護衛隊員一如既往的忠誠站崗,身著花條子衣服,那還是幾百多年前,米開朗基羅的設計,很像演馬戲的,滑稽搞笑,根本沒有衛兵的威嚴。
地陪給我們指看教皇居住的房間,隔窗遙望,歷經260多年變遷了,那建築依舊結實牢固,“皇帝”和隨從、雇佣還活在裡面,梵蒂岡的故事由他們續寫著,時間在歷史來往穿梭,引領著我們的思維和遐想在古老的城郭裡回旋,而不是游逛空城,這確實很有意思。
走進聖彼得教堂,一種前所未有的氣場剎那間把我們淹沒了。滿眼都是華美、莊嚴、精致無比的繪畫和雕塑,大理石地面光可照人,全方位地傳遞出一種強大的衝擊力,直撞我們的感官和心靈,我好像真能聽到一種交響樂在那個空間裡回響。
門口右邊有封在玻璃罩裡的米開朗基羅著名作品“聖母哀悼基督”,(有的書上叫“聖殤”)光潔的大理石雕精致極了,比陶瓷還要光滑細膩。從十字架上下來的基督被母親抱在懷裡,男性的沉重身軀,躺在寬軟柔和的的衣擺上,聖母低垂的眼神中透出心裡的悲傷,同時又有著平靜和安詳,耶穌像睡著了一樣放松。這大概就是人們說的對悲傷的主題與眾不同的表現,還有人性化吧。
雕塑出的服飾、人體、姿態、表情、生死都在石頭上獲得了永恆,讓石頭有了生命和精神,藝術評論家都說這是很老道傑出的創造,達到無人可以超越的高度,當時年僅二十幾歲的米開朗基羅年輕的刻刀哪來的如此深厚的功力呢?這個羅馬人長的又是怎樣的手和頭腦呢?
一般來說,我們總以為,太年輕的藝術家可以先鋒新銳,可以激情衝動,但不能深厚成熟,那需要歲月的積澱和磨礪,而米開朗基羅不是“一般”。聽說聖母左肩上刻有他的的名字,我們卻看不見。
沿著正面大廳華麗大理石地面走向教堂的縱深處,有聳起的青銅華蓋和神聖的祭壇,聽說是另一位天才貝尼尼所作,他被譽為意大利巴洛克美術首席雕塑家。據說這是從萬神殿移來的,周邊點著長明燈,那也是宗教信仰永恆不息的像征吧。繼續向前還可以看教皇的寶座,格外凜然肅穆,昭示出教皇在天主教界舉足輕重的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利。
仰頭望向天庭穹頂,那份接天的高深莫測難以言表。可以想像,前來朝拜的信徒和藝術家們的靈魂也許都會被牽扯出來,在這裡會和,交流,脫俗,升騰,提供靈感也是不奇怪的事。
站在側廳,看裡面坐著的幾位靜靜祈禱的信徒,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一些相形見絀的東西。曾幾何時,我多想成為一個能找到靈魂和精神的人吶,可最終卻敗興放棄,還是沒心沒肺活得輕松,教徒們一定認為這與行屍走肉沒兩樣吧。
早就聽說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內飾最美的教堂,也看過一些圖片和視頻,然而當我身臨其境時還是驚嘆、震撼了!在裡面呼吸行走和觀覽的感覺真不是語言和文字可以描述的,建築、繪畫和雕塑本身就是無法替代的語言,那種獨特的表述異常生動豐富,只有親歷現場才感受得實在,它讓我把來到梵蒂岡當成人生之中一件難忘的幸事。
由此想起剛讀完的龍應台書中一段話的大意:“我不滿足於想像,不管那些想像多麼悲壯、美麗和大義凌然,。。。所以,我行萬裡路。”我羨慕龍應台行走和思考的能力,喜歡各種活生生的感覺。為自己能夠偶爾走出家門遠行而慶幸,雖然只是傻傻地跟著團。我為只讀書不走路的秀才們感到惋惜和遺憾。
盡管心裡認為任何語言都是多余的,可還是拉拉雜雜羅嗦了這麼多。
3、廢墟的魅力
走在街上,殘破的殿宇石柱,古磚舊牆和雕塑讓羅馬的城市魅力隨處可見,四溢散發。我喜歡那廢墟中不經意流露出的鎮定和自信,這種感覺在埃及也曾有過,讓我們同樣生長於文化古城的游客感嘆不已。
那些不可復制的文物古董,那老建築上的小窗和陳舊斑駁的老牆斷壁雖然已殘缺破損,但就像從容地站在當今街巷裡的歷史,是活著的標本和生動的老書,貫穿今昔,保存著人們心中的記憶和完整,守護著子孫後人的精神家園,所以就憑這些廢墟足以令羅馬和羅馬人因此而美麗和驕傲。
著名的古羅馬圓形競技場外排起了長隊,游客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要進內部觀看要等兩個小時,因時間關系,我們只看了外觀,並可透過部分拱門的欄杆看到場內的局部景像。
這座始建建於公元70多年的古希腊式建築,可容納觀眾8萬人,其規模、功能、技術、藝術水平放在今天也得是毫不遜色的吧,就其視野、音效、堅固、疏散、排水系統來看都很高超。看著那麼多游客排著長隊在裡面上下繞圈而不導致垮塌就是最好的證明了。
手摸著競技場的古牆,自然會想起“斯巴達克斯”,小說我還記得英雄死前給美麗的夫人的信很感人,好像是寧肯舍棄妻兒和生命,也不會背叛一起起義的弟兄,那種英雄主義的氣概曾經讓我充滿欽佩與迷戀,那悲劇的的結局也讓我糾結。
電影我只看過60年代道格拉斯那個版本,演得很出彩。後來又有了電影“角鬥士”,人們就把他們都和羅馬鬥獸場聯系在一起了。
剛剛翻了一下書,斯巴達克斯的奴隸起義,比古羅馬競技場始建好像早一個多世紀,這不重要了。人和人,人和獸廝殺過,奴隸的生命在此塗炭,畢竟都過去了。這座古老建築今天看上去仍帶著悲壯,凄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越發美麗,我想每個人心中的競技場都是不一樣的吧。至於那個建於公元前4世紀古希腊圓形劇場,我也一定會去看的。
和鬥獸場幾步之遙處挺立著君士史坦丁凱旋門,公元300多年建成,是羅馬現存三座凱旋門中最年輕的,可以說,古羅馬是世界上這種標志勝利的紀念性凱旋門的起源地。
(就到這裡吧,回北京兩天了,晨昏顛倒,頭發皺。小記事本丟在法航的飛機上了,光憑腦子記不清事,會出現錯位,趕緊寫幾筆。鳥巢正好有意大利的足球賽,先生在一屋看,老爹率領著老媽阿姨也在看,還不時吵吵嚷嚷挺激動的。我一如既往沉迷在旅途的回味中,敲下自己快樂的紀念。2009、8、8晚)

(老年拍梵蒂岡聖彼得教堂)

(隔著玻璃照:米開朗基羅-聖母哀悼基督)

(羅馬街景)

(最後的公主和紳士-派克,赫本羅馬假日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