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廈門很小,三天游程足夠了,為此我們准備了四天時間,多一天想去土樓,但是鼓浪嶼讓我們留戀兩天,還意猶未盡。
從廈門到鼓浪嶼只能乘擺渡船,10分鐘就有一班船,船行時間7-8分鐘,單程8元,來回15元,站到船上層需加一元。站在船上可觀廈門一邊是高樓大廈林立,一邊是綠樹掩映紅磚黑瓦。來自上海的我們看慣了浦江兩岸建築,對鼓浪嶼更加傾心一點。可惜因為本人攝影水平太差,沒能拍到一張從船上拍攝鼓浪嶼的好照片。希望下次再去時能彌補。
鼓浪嶼風景區有聯票可買80元一張,涵蓋日光岩、菽莊花園、皓月園、風琴博物館、國際刻字藝術館、百鳥園。除風琴博物館外,其余的景點都在島的南部,我們一路遇到不少的旅游團,蹭聽一些講解,大部分人游客特別是跟團的游客只玩這些地方。第一天我們也不能免俗走了一遍。
皓月園在海邊,沙灘和鄭成功雕像兩部分組成,占地面積很大,需要走走停停。在沙灘可以漫步、戲水,但不能下水,盡管是7月天,游人還是稀少,大部分人都到菽莊花園旁去下海了。站在鄭成功雕像前的高地望海,只能看到對面廈門,距離很近,還沒有黃浦江寬,風景一般哦。
日光岩為鼓浪嶼的最高峰,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這裡時,看到這裡的景色遠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將它命名為“日光岩”。我們從“蓮花庵”開始上行,途經 “龍頭寨門“歷代摩崖石刻”“鄭成功紀念館”等景點,達到岩頂的觀景台。“蓮花庵”沒有圍牆,只有四、五間殿宇,香火不旺,多數人穿其而過不為留意。榕樹與摩崖石刻相容相映成就“歷代摩崖石刻”另一特色。鄭成功紀念館座落在日光岩北麓,周圍樹林蓊郁,花木呈秀,主樓建築很有閩南特色,在此休息一下,聽聽講解也不錯。上日光岩的山路狹窄,到觀景台時我們已經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了。微風徐來,放眼四顧,廈門市區、鼓浪嶼全島、環鼓的大海,廈門大學、海滄大橋等或遠或近,盡入眼底,也不枉此行了。
百鳥園,從日光岩乘索道能到達,只是此類公園全國各地見得太濫了,到處都有,就不要浪費時間去了吧。
國際刻字藝術館,在菽莊花園側門對面一幢小樓底層,展出的刻字不是傳統的篆刻,是在木板雕刻出幾個變形字,再在字塗上不同顏色。到了這裡我們都成了文盲,不看標簽幾乎不認識木板上的字。
菽莊花園菽莊花園原來是台灣富紳林爾嘉為懷念台灣板橋故居而修建的私家花園。進面迎面而見的是一片假山,沒有中國傳統照壁,假山據說是用砂岩、礫岩、亙岩等壘疊而成的,分12個洞室,按地支編列序號,在每個洞頂上有十二生肖的動物稱為十二洞天。在假山頂隱隱可見後面房屋。我們從左走在四十四橋上,四十四橋是林爾嘉四十四歲時建的,而不是人們所說橋有四十四個彎或四十四個橋墩,也不是在河上的橋,是海邊的橋,橋一邊是坡度很陡假山,一邊大海。不同於江南園林精致,菽莊花園勝在 “藏海”,它把臨海的坡面、海灣裡的礁石、漲落的海水全部利用起來,圍地砌階,造橋建亭,使原來十分狹窄的一個海灣,借四周的自然美景為鋪墊,變成涵納大海、視野寬廣、頗有層次的海上花園。雖失於“雅”,但感其“大”。沿橋走過“渡月亭”,到橋的對岸,登石級而上,可見半山腰“聽濤軒”,“聽濤軒”是一座面海背山二層西式小樓,現為鋼琴博物館。翻過山能見主樓,我們因預定晚餐時間以到而返回,留到下次再去吧。
風琴博物館在北面半山中,第一天來不及去了。第二天再去又買了一張門票。一般旅客就不去,所以我們去時未見其他游人,更沒有旅行團了。風琴博物館原名“八卦樓”也是鼓浪嶼標志性建築。晚上從對岸往來更為漂亮。八卦樓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總建築面積3710平方米,高25.7米。圓頂高10米,有8道棱線,置於八邊形的平台上,頂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稱"八卦樓"。八卦樓原主人為台灣板橋林家三房林鶴壽,由原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美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郁氏借鑒巴勒斯擔、希腊、意大利和中國一些經典建築風格,設計出這幢融東西方建築文化於一體的獨特的仿古建築。紅色圓頂是直接摹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巴勒斯坦阿克薩清真寺的石頭房圓頂;82根大圓柱是參照公元5世紀建造的古希腊海拉女神廟的大石柱;柱間平托的石梁和線條,可從希腊雅典廣場的赫夫依斯神廟看到;十字形通道源於希腊,後用於羅馬教堂;古希腊的陶立克式和愛奧尼克式柱頭裝飾和壓條下的青鬥石花瓶,充分展示中西結合的古典美。總之,八卦樓建築藝術精美不弱於任何宮殿。二層小樓確有四層樓的高度,二層的各有八間房間,感覺房間很大很高很空,由於現在成為風琴博物館,因陳列風琴的需要,掩住大量的陽光。灰暗的光線、斑駁的牆壁、稀少的游人,即使在夏日中午,也有一種蕭條、凄涼的感覺,難以想像此樓的輝煌時期情景,不過它最美的時候,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就走不進去了。

(從日光岩遠望)
(日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