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游記黔桂之西,川藏之南,有一片如明珠般璀璨的土地,這就是中國西南的門戶——雲南。在這片土地上,有如織如畫的自然風光,也有燦爛輝煌的文化景觀。而地處青藏高原南麓的滇西北,更以其雄偉奇麗的山川、獨特悠遠的民族風情,令人神往。
瀘沽湖風情
在天蒙蒙亮的時候,我們在麗江坐上了客運中巴;在夕陽將落的時候,我們翻過了最後一個山頭。下山一轉彎,瀘沽湖突然呈現在面前,剎那間,我們唯一的感覺就是震驚。夕陽之中的瀘沽湖寶石般鑲嵌在群山之中,一道山脊從東面直插入湖心,像一頭蒼龍將頭埋入水中汲飲甘泉。湖水倒映著雲霞、天光、山色,晶瑩碧透,幾乎使我們懷疑這是在人間看到的景色!湖西的岸邊,散布著一些少數民族的村落,這就是著名的摩梭人世居的家園。
暮藹之中,我們懷著興奮、好奇的心情,住進了湖邊的摩梭村莊。臨湖的摩梭人家幾乎都設有客房來招待游客,吃住都很便宜。而且就在湖邊,隨時可以領略不同時候的瀘沽風光。
第二天,我們乘上摩梭婦女劃的豬槽船,徜徉在湖水倒映的藍天白雲裡。瀘沽湖水真可謂純淨透徹。在岸邊可以清晰地看到水面十米以下的水草從湖底長出,隨波飄動的情況,宛如在空中纜車觀看腳下茂密的森林。但瀘沽湖也很深,劃出不遠,湖底的水草就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只有濃得化不開的翠綠。在湖心,遠望著西北白雲繚繞的獅子山,輕撫著船行翻起的波浪,迎著時來的微風,聽著摩梭婦女那清亮的歌聲,無論是誰,不管對自己的嗓音如何沒有信心,都會跟著一起哼唱。塵世的煩惱在歌聲中飛散,心靈的灰暗在微風中消逝,仿佛能體驗到《金剛經》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的那種境界。
山水風光固然秀美絕倫,然而最讓人好奇的還是這裡摩梭人的民族風情。這裡世代實行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男方的伴侶叫“阿夏”,女方的伴侶叫“阿注”。 “阿注”只是晚上到“阿夏”家中過夜,清晨即走,有了孩子,也歸女方撫養,男方沒有什麼責任。在這種婚姻制度下,家庭是由血緣為紐帶的母系親屬組成,女性的地位就很高,通常一個家庭最年長的婦女就是家中的主管。雖然這樣,摩梭婦女還是承擔著極大部分的勞動。我們住的摩梭人家有好幾個兄弟姐妹,但我們只看到幾個姐妹整天忙裡忙外,不但要照顧我們,還要照顧全家、干農活,從早上六點一直做到晚上。一次我們看完篝火晚會,已是深夜十一點,回來看到她們在門口放兩個燒烤的爐子,等著來吃夜宵的客人。客人通常很少,她們自己就圍著爐子燒烤,這大概是她們一天最輕松愜意的時候了。我們忍不住也圍坐上去,一邊燒烤,一邊和她們聊天。當問到只有十五歲的小妹有幾個“阿注”時,她笑著說一天一個,我們都大吃一驚。慢慢才了解到對摩梭人來說,可以同時有幾個“阿夏”或“阿注”,而且越多就越有光彩,小姑娘是在特意誇大。不過,隨著社會開放,一般來說“阿夏”或“阿注”比較固定,雙方的來往也多起來,對孩子男方通常也擔負一定的責任。
這裡的篝火晚會原來是為了摩梭男女相互了解的場所,而現在已經是摩梭人為游客准備的一個節目。在天幕星光之下,摩梭青年穿著漂亮的民族服裝,圍著篝火跳舞、唱歌。在摩梭青年熱情的邀請下,很多原本旁觀的游客也加入到群舞的行列,使得整個會場有如節日般的歡快氣氛。到最後,往往分成摩梭人一邊,游客一邊互相對歌。摩梭姑娘小伙不但嗓音出色,而且從本族民歌到最新的流行歌曲,無不通曉,游客往往敗下陣來。我們只看到一次,幾個東南來的老人唱福建民歌時,他們才對不上來。看著他們誠摯的笑臉、艷麗的服裝、協調的舞步,聽著他們質樸的話語、純亮的歌聲,我深深體會到“一方山水養一方人”這句話的含義。
由於要趕路,第三天的凌晨我們就離開了瀘沽湖.走的時候天還沒亮,星光滿天,一輪弦月高掛蒼穹,整個瀘沽湖和摩梭村莊籠罩在一片霧氣之中,顯得那樣純靜和諧。我突然有點喜歡起這崎嶇的山路,但願這重重大山能為我們永遠保存住這份純靜和諧。再見,美麗的瀘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