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千年,探訪古絲綢之路西行之嘉峪關

作者: 林中的河

導讀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蘭州到敦煌本來的計劃是蘭州火車直往敦煌,晚上6點多開,明早8點多到,時間安排較合理,不過這車次的火車硬臥最少要提前五天才能買到,我們錯過了這趟車,只有先坐到嘉峪關到轉巴士到敦煌,只是這樣時間較緊張些。火車到嘉峪關到早上六點多,下車我們就打的六元直接到汽車站購買了9:30到敦煌的車票(票價70元),這是最早的一班,看了 ...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蘭州到敦煌本來的計劃是蘭州火車直往敦煌,晚上6點多開,明早8點多到,時間安排較合理,不過這車次的火車硬臥最少要提前五天才能買到,我們錯過了這趟車,只有先坐到嘉峪關到轉巴士到敦煌,只是這樣時間較緊張些。火車到嘉峪關到早上六點多,下車我們就打的六元直接到汽車站購買了9:30到敦煌的車票(票價70元),這是最早的一班,看了看時間還有兩個多小時,就讓司機帶我們去嘉峪關城牆看看(來回30元),那時景點還沒有開放呢,我們在它面前呆了好一會時間,拍了許多的相片,也算是到此一行吧。

“東西尉侯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這是福建著名民族英雄林則徐(1785.1850), 1842年被遣戍新疆伊犁抵嘉峪關,有感賦詩。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原西麓建關。它比山海關早建9年。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嘉峪關是明代萬裡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只是門票太貴了,100元一人,而時間又有限,所以也不想上去,遠遠的瞻仰這座雄關,又回想到當年金戈鐵馬的日子!這是我們當天去的嘉峪關的唯一景點,後來兩天後我們又回來這個城市,又去了著名的魏晉磚墓,這裡也一並說來,接下來就不再介紹嘉峪關這座城市了。

魏晉磚壁畫墓位於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裡的新城鎮,在近13平方公裡的地域內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1972年~1979年期間,先後發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9座為素磚墓。其中五號墓於1973年5月整體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目前正式對外開放2座。新城墓葬建築形制獨特,墓葬由墓道、墓門、門樓、前室、中室、後室、甬道、耳室、壁龕等組成。建築用磚分為印紋方形磚、長方形磚、雕刻磚、畫像磚等。墓門用條形磚疊砌為拱券形,券頂以上采用條形磚疊造門樓,門樓牆面嵌砌有鬥拱、人物、獸首等造型的雕刻磚,墓頂多為盝頂式和拱券式。墓葬共出土760余副磚畫,形式多為一磚一畫、半磚一畫或幾塊磚組成的連環畫。這些磚壁畫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磚壁畫內容取材於當時的現實生活,有反映農耕、養殖、采桑、宴居、出行、軍事操練、狩獵等內容,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民俗及氣候等的實物資料。其中繪畫方面的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我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嘉峪關此行來去匆匆,所以並沒有太多的印像於我,只是給我最大的亮點是這座城市的綠化工程,本來以為西北城市水資源極少,卻沒有想到綠化方面會做得這麼好,就憑這個可以給政府在重視城市建設方面打一個較高的分數了。我們從火車站前往魏晉磚壁畫墓的途中,要經過一條長長的機場路,真是綠樹成萌啊,樹種得密了,而且長得又高大,如一個天然的屋頂把公路包裹起來,在這近四十度的高熱天氣的西北小城,我們感覺到那份濃濃的綠色,真的是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

好了,再按行程講我們的旅行吧。從嘉峪關到敦煌巴士是5個小時,一路所見與南方風景是截然不同,路在修在戈壁灘上的,茫茫戈壁,長著一堆一堆的小植物駱駝刺,暈,駱駝就吃這個的,也太強了吧!而更多的地方是寸草不生,只有那些風化的小土堆、沙礫、看不到綠色,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脈伴著我們一路西行,這種大西北的風景是我此生所未見到的,一直震撼著我的心靈,此次西行,“震撼”兩個字是我最常提起的!五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終於到達了從小就在心裡,如同傳說中的城市——敦煌。


精選遊記: 嘉峪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