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西部之一——黃河石林印像

作者: 閩山茶客

導讀記得那還是2008年12月的一天,我在飛機上翻閱《廈門航空》的畫刊。忽然一張霧凇的大幅精美照片深深地震撼了我。隨後引發了,2009年元月起為期二十余天,橫貫遼吉黑東三省的冰雪之旅。 這次還是飛機上的一本航空雜志引起了我的興趣。 《今日民航》2009年六月號,在資訊欄目中有一則報道。題目是:“沙塵暴的源頭竟如此美麗”。文中敘述道:“敖倫布拉格鎮位於內蒙 ...

記得那還是2008年12月的一天,我在飛機上翻閱《廈門航空》的畫刊。忽然一張霧凇的大幅精美照片深深地震撼了我。隨後引發了,2009年元月起為期二十余天,橫貫遼吉黑東三省的冰雪之旅。

這次還是飛機上的一本航空雜志引起了我的興趣。

《今日民航》2009年六月號,在資訊欄目中有一則報道。題目是:“沙塵暴的源頭竟如此美麗”。文中敘述道:“敖倫布拉格鎮位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東北部,它的北緣就是沙塵暴四大起源地之一的烏蘭布和沙漠。

在距今2300萬年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得阿拉善地區迅速抬升。漫長的歲月中,間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阿拉善地區的地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質作用將這裡塑造的秀麗多姿。在流水、溶蝕、重力崩塌的綜合作用下,赤壁丹崖、方山、石牆、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和岩穴等鬼斧神工的地貌造型就展現在人們眼前。形成了讓人贊嘆不已的西部夢幻大峽谷。這裡,也被中外游客贊譽為中國的‘科羅拉多’。

西部夢幻大峽谷全長五公裡,包括七彩神山、人根峰、母門洞、石駱駝等多處奇特景觀。這裡已被旅游業專業人士冠以‘中國的最後秘境’、 ‘藝術家創作的源泉’和‘性圖騰之旅’等眾多美稱。”

於是西部夢幻大峽谷成為我心頭揮之不去的巨大誘惑。帶之而來的是旅途的規劃安排,對工作的必要的安排等都在緊鑼密鼓中進行…。

從地圖上看要去阿拉善應當從銀川坐汽車到巴彥浩特(阿拉善盟的首府),從那兒再轉車到敖倫布拉格。既然到銀川,那馳名中外的沙湖、沙坡頭和青銅峽的“一百零八塔”都不能不去。

7月21日,帶著美麗的憧憬,火車一聲長鳴,我離開酷熱的福州,踏上了西去的旅途。打算到西安再轉赴銀川。

第二天九點許,在距離河南南陽僅十余裡的一個小站,列車說什麼也不走了。據說是火車頭壞了。這一停,就是三個多小時。外面熱浪不時飄進車窗。可誰知,此刻我的心中著急的程度,絲毫不亞於車窗外酷熱的天氣。我在福州時,就買好了在西安中轉的車票。原本這趟火車是下午15時三十分到達西安,而西安發往銀川的列車是當晚18時35分開車。

在苦苦的煎熬之後,列車終於啟動了。據車上播報已經晚點三個半小時以上。我必須擬就一個備用的應急方案,如果趕不上前往銀川的火車,也得有個合理的補救措施。原定西行計劃中,到了沙坡頭後還要到黃河石林去走一遭。如果去銀川的火車趕不上,還可以去蘭州,干脆從黃河石林開始,有甘入寧,從地圖的下方上搠,倒也順當。

果不其然,列車於當晚18時45分終於緩緩靠站了。

先到退票處辦理了退票手續,再到售票處打探去蘭州的票訊。想不到居然還有臥鋪,心誠,則福之所致也。

第二天,早六點多。便到了蘭州。按臥鋪車廂旅友指點,七點便坐上由蘭州開往景泰的班車,票價36元。九點半時分,車行至景泰縣城境內的大水椎,迎面碰上由景泰到石林的班車。趕緊倒車。

這輛由陳女士承包的車,每天早七點半、下午三點半各由景泰廣場口開往石林兩個班次,而由石林回景泰的班車,則是上午七點半、下午三點半各開一班回景泰。由於這條線路由她承包,車費也算得古怪:來回車費一起交24元。進石林景區(龍灣村-整個村子,都在景區內),本來門票為100元。交給她,由她帶進,只要26元。這樣算下來一共50元,全套搞定倒也干脆。

補:白銀市區和龍灣村之間據說,也有一趟中巴車在從事客運服務,這趟車每天早晨從龍灣村(黃河石林所在地)發車前往白銀市區,下午4點以後從白銀市區返回龍灣,

上午十一點許,客車蹣跚地穿過了一片古積砂礫岩組成的丘陵後,跨過景區的大門。《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刊載過的大片一下子躍入人們的眼簾。居高臨下: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這裡形成S型深達數十丈,又相當開闊的回水灣河谷。迤邐綿延、蕩氣回腸的黃河和遠處黃褐色的山岩、河谷上蔥綠的林地,炊煙繚繞的人家一起,構成了一副攝人心魂的壯美畫卷。在滿目的黃褐色中,黃河似一條玉帶,龍灣村好比一塊翠玉,石林就是鑲嵌在翠玉上的瑪瑙,站在峽谷外的盤山公路頂端,鳥瞰著整個景區全貌,無不為之嘆為觀止。

2007年,甘肅省景泰縣黃河石林風景旅游區順利通過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審,被國家旅游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介紹過:黃河石林是西部當代最大的地質發現。黃河石林大峽谷地質形成於210萬年前新生代第四紀,由於河床的逐漸下降,才裸露出今天我們看到的石林,峽谷裡的景色可以說是千姿百態、變化多端。黃河也從這裡由東向西形成倒流之勢,經石林景區以“ S”形迂回流向寧夏。黃河石林景區由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資源組合而成,集東西南北自然景色之大成。在全國實屬罕見,在北方更是獨樹一幟。因其造型獨特。規模大、景區組合優越,可稱之為“中華自然奇觀”。

黃河石林以其雄、險、奇、古、野、幽等特點成為西部影視片、科幻片的外景拍攝基地。在此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先後有《神話》、《漢武大帝》、《天下糧倉》、《西部熱土》、《汗血寶馬》、《驚天傳奇》、《黃河浪》、《雪花那個飄》、《武林志》、《大敦煌》和《花木蘭》等一批優秀作品。

據稱,許多攝影人也將黃河石林定為西部攝影首選第一站,龍灣村屬於如今難得一見的依舊繁衍生息在黃河岸邊的古樸村落,在龍灣可以見到古老的黃土高原民居和上百年沿襲下來的農耕生存狀態. 這裡的羊皮垡子漂流可以算的上是西部黃河流域最正宗的了。

黃河石林景區又將黃河、石林、沙漠、戈壁、綠洲、農莊等多種資源巧妙結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動靜結合,氣勢磅礡。而石林峽谷裡光怪陸離景像可以拍攝出很多風格怪異、具有強烈對比反差的照片。

客車盤過了奇險的22道灣,從峭壁直落谷底。谷底乃是一大片衝積平原構成。土地肥沃,綠蔭蔥蔥。村落整潔。古樸潤澤的龍灣村莊與蒼涼干旱的壩灘戈壁僅一河之隔,村內屋舍高低錯落有致,炊煙裊裊;村外對岸那綿延沙丘與河心洲遙遙相望,構成了一幅幽遠、蒼茫的西部風情畫。

經客車車主安排,早有當地的老高駕駛一輛三輪摩托來接。直送我們到黃河石林的所在地-飲馬溝。摩托穿過一片果樹林和莊稼地,沿著黃河邊前行。側身仰目,放眼望去,只見石壁峭立,峰林聳立,座座相連,氣勢磅礡,頗具天然大園林神韻。沿黃河右行,彎了幾個彎便來到飲馬溝入口。

谷口兩旁矗立的石柱石筍大多高達八十至一百米之間,最高達二百多米,均由橘黃色砂礫岩構成,鬼斧神工,猶如雕塑大師之夢幻傑作。

飲馬溝口,整齊排列著一批兩輪的驢車車隊,恭迎著八方游客。驢身掛著鈴鐺,驢車就是沒有邊沿的膠皮轱轆的平板車,每車只能乘坐4人。龍灣村1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都有一輛這樣的車子來這裡排隊,所以,一百多輛驢車排在一片空地上,場景也頗為壯觀。驢車上支著遮陽的涼棚,車廂板上鋪陳華麗而柔軟。整輛車裝飾的既表現西北風格那種鮮艷華麗又不失於古樸自然。人們坐在這種驢車上,側身仰視十裡長峽,猶如畫廊。奇峰絕壁,崖壑裂隙,千姿百態,神妙無窮。或亭亭玉立,婀娜秀麗;或粗獷古樸,十分壯觀恢宏。這裡的峽谷和石林最高處有200—300米高,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成因一樣,也是由於黃河水經過百萬年的衝刷形成的,平均每1萬年才衝刷下來1米。

驢車晃晃蕩蕩地行進這千萬年衝擊而成的厚重黃土上,搖去了都市的喧囂和塵心的繁雜;驢蹄踏著石礫,摩挲著發出一種沉悶渾厚的音響。那久違的自如與舒緩仿佛又使人們回到了童年。

景區內,兩邊布滿了高大的石筍、石人、石鐘、石崖、石窟,峰回路轉,步移景變。

人們將石景命名為:大像吸水、千帆競發、伴侶駝、“黃河母親”等擎天拄地、形態萬千、鬼斧神工的石柱石筍石林,都有一個個美麗神奇的傳說。

不知何時,趕驢車的大姐唱響了一首西北民歌,在靜穆的峽谷中,那高昂入雲的音調顯得格外悲涼。峭壁百丈,朔風不停地在峰隙間迂回、呼嘯著,不但把峰林打磨的光滑圓滿奇特。還在岩體上鑽出諸多洞穴,方圓各異,姿態萬方。身邊峰峭擁簇、刀光劍影、萬馬奔騰,儼如古戰場再現。風穿行其間回旋出低沉的節奏,襯以悲壯的西北風小曲,這滿目的蒼涼鋪展開來,不僅引人跨越時空,浮想萬千。無名狀的惆悵伴隨著粗獷西部文化的渲染不僅黯然而生。

驢車彳亍,漸行漸遠,觀光車道盡頭之處。

漫步山崗、旋轉攀升,二三裡之遙,登上山頂的觀景台。極目望去:則峰林、水流、綠洲、戈壁盡收眼底。

遠遠眺望,龍灣村與外界溝通的22道灣公路,從對面的峭崖逶迤而下。

鳥瞰黃河河谷,只見長河抱日、岫岩接雲,水映群峰、曲流回旋;平疇橫陳、小村安臥,新灘故道、綠茵屏蔽;繁棗滿枝,瓜果溢香,水車唱晚,浪遏皮筏。整個34平方公裡景區內,山的夢幻、河的靈秀,綠洲的靜謚,戈壁的逍遙,人的勤勞。真是琅琅滿目、錯陳繁雜,真乃世外桃源也,使人心曠神怡。

沿黃河右行可到達盤龍洞,此處因洞外、洞內各有一處石景酷似傳說中的“龍、鳳”而得名。這裡的村民說,他們的祖先得益有盤龍洞躲避土匪追擊幸而避難,這個村莊才延續至今天。現在這裡也是當地人宗教信仰之地,故又名“興龍寺”。

盤龍洞深16米,寬13米,高3-4米,最高處達8米,洞內常年恆溫在17O左右。

洞頂有天然形成的太極圖,圖內龍鳳呈祥。

此處歷代以來為附近百姓的宗教聖地,內供神像與神龕是少有的佛,儒、道三教合一的聖地。百年來敬受四方香火,靈氣畢露,每至初春、初秋便有霧氣自洞口漂出,如龍口之仙氣,十分神奇。相傳為龍仙居,大自然的恩賜,更增添了盤龍洞的神秘色彩。實因洞內外溫差較大,外界濕度變大後,自然形成霧氣。

滔滔黃河水自東向西,奔流不息,而黃河邊有一古老的水車正傲然矗立。雖然如今已有電泵引灌,但幾百年來世事蒼桑,古老水車在黃河岸邊,以其獨有的風姿留傳至今。

水車與皮筏,真是這村裡的兩大景觀。

由於這裡的羊皮垡子漂流可以算的上是西部黃河流域最正宗的了,在龍灣村的碼頭乘坐筏子漂流到石林的入口,最能深切地體驗黃河人的粗獷,孔武。

一個筏子是用4張羊皮吹漲起來,用樹干綁在一起。

浸水後吹脹的羊皮筏在明亮的陽光下發散著金黃色的光芒,煞是好看。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皮筏,下過水的皮筏都要晾在專用的架上晾干。

行走在黃河峭壁下,村內寂靜的街巷中。忽然傳來一陣孩子們的喧鬧聲,原來是城裡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小村寫生來了。

孩子們正在尋找目標。

這就是他們寫生的模特。

帶著幫孩子,可真不容易。老師露出欣慰的笑容。

這架勢還挺專業的……。

龍灣村被發現之前一直與世隔絕,通向外面的路只有兩條,一條是坐羊皮筏子走水路穿過峽谷,另外一條是爬上峭壁,走一條非常危險陡直的羊腸小道,在羊腸小道和外面接近的地方只靠一塊木板相連。當地人出去的時候就把木板架上,回來後就把木板撤了。

因此在90年代地址勘探之後沒有人知道世上還有這麼一個地方,村裡人甚至沒有經過八年抗戰。當時這裡沒有公路,當地村民據說還有沒見過火車的。當然時至今日,道路已經從景泰修到了龍灣村。

黃河石林真正對外開放也才是2004年的時候,村裡人在當時的村支部書記-老高的帶領下,開始搞農家樂,還開始搞羊皮筏子、電瓶車、騎馬、毛驢車,還有那個把李宇春作為“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計劃生育代言人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個龍灣村。

太陽西下,黃昏來臨。桔紅色的夕陽照在峭崖、黃河上,與早上相比,又是一番景像。整個石壁披上了落日的余輝,在金紅色黃河水的映襯之下半明半暗、明暗相間,看起來就是一副大寫意的水墨畫。

黃河石林裡的驢車一輛接著一輛回村了。

趕車的大姐唱著歡快的小曲,今天應當收獲不少呢。

外出的女人,也帶著孩子回家了

炊煙漸漸升起。

村裡展現一幅幅悠閑的畫面。

開飯還有一會兒,老高帶我到他家果園轉了一轉。這果園雖說不是很大,但看得出來是經過精心侍弄的。

還有一絕,紫色的脆梨,可惜還沒熟。

但是,看得出來,來玩的游客相當滿意。

夜晚,就宿在老高家的小院內。

一棚葡萄架下,圓桌上擺滿了剛摘下的各式水果:青翠欲滴的甜梨、紅艷艷的沙果、多汁的桃子,伴著沙甜的西瓜。

棚外的喇叭花開得正盛......。

熱情的女主人端來了濃郁的香茶。這裡的水果,似乎是皮包著水,咬一口甘甜的果液噴湧而出,滿口溢香,直沁肺腑。

一天四十元,包吃、包住,還用他的三輪摩托拉著你滿世界的跑。您說行嗎?別說,高夫人炒得小菜,還真叫一絕。就憑這一手,他家裡還接待過高層次的團隊呢,不信?到他家瞧一瞧牆上掛滿的各類照片就明白了。

月光透過葡萄枝蔓的縫隙,慢慢爬上了小小的圓桌上。灑下了點點的銀光;銀白色的月光,將小院裡栽的月季、喇叭花等一些不知名的花卉染的雪白。城市裡久違的滿天星鬥,調皮地乍著眼睛。村外高高的峭壁默默地守衛著這安詳的世界。夜深了,河水靜默了,村莊也睡去了。不知名的草蟲鳴叫,偶爾打破這月夜的寧靜……。黃河石林的夜晚,美極了。


精選遊記: 白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