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 多雲早7:30,和我弟夫婦、我老爸一行4人由房山老家出發,應從硫璃河上京石高速比較方便,由於不認路,沒敢走,約8點左右由閏村上京石高速,北京段通行費5元,出北京界車速能達到160公裡/小時,過徐水上保津高速,容城出來,通行費45元,右轉後沿寬暢的大道一直往南,到達安新縣城,拐幾個彎(路口都有路標)即到白洋澱,到達時間9:30,全程兩小時,160多公裡。出發時天氣涼爽,一下車即感到有點悶熱。售票大廳裡懸掛著各景區的簡介和票價,共有8個景區,我們一時有點暈,不知去哪個景區好,有人上來招攬生意,曾聽說過有游人上當的事,我們沒敢理他們。找服務人員幫我們選了荷花大觀園、鴛鴦島、白洋澱之窗3個景區,票價分別是50元、20元、20元。船也有好多種,我們租了一艘快艇,130元,4小時,入澱費30元/人,我們4人總共610元。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有143個澱泊,被3700多條溝濠連接,澱澱相通,溝濠相連,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宮,有華北明珠之稱。我們的船即沿溝濠行進,兩邊是茂密的蘆葦和薄草,船帶微風,悶熱頓消。

從電影裡看的蘆葦是長在水裡,水沒半截,現在看的蘆葦都是長在小島上,水位只到根部,據船工介紹,是水位下降的緣故,以前水位很高,風一吹泛起白浪,所以得名白洋澱。

很快我們就到了荷花大觀園,上岸後,在園裡我們又租了單人劃的小船,80元/小時。

荷花大觀園建園5年,收集了300多品種的荷花,是全世界荷花品種最多的地方,每年7-8月為荷花盛開季節,小船行進在花間水路,仿佛人在畫中。我們游覽了觀魚湖、精品荷花等景點,遠遠地看了班曾捕魚的設備,船工說那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現在已經沒有人用了,我們大概用了一個半小時,只轉了園子一小部分。
鴛鴦島和白洋澱之窗在一個小島上,是白洋澱最遠的地方,往返船程就得用一小時,正好可以欣賞澱內風光。

沿途除了蘆葦、薄草、垂柳,我們還經過村落,這裡的村落建在島上,房前屋後拴著小木船。船工介紹說村民以前以捕魚為生,現在限制捕撈,多數改為養魚,我們看見養魚的網箱,看魚人的小棚子。岸邊有幾個小孩在嘻水,活像電影裡的小兵張嘎。
鴛鴦島是為了紀念一對相愛的殉情男女而得名,島上有各種餐飲和雜耍。白洋澱之窗建在鴛鴦島上,是一座介紹白洋澱歷史和風土人情的博物館。白洋澱歷史悠久,有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即活躍在此,徐光耀的小說《小兵張嘎》就是以雁翎隊偵查員張波為原形,孫犁的《荷花澱》,孫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均以白洋澱為題材。澱區游覽總共用了四個半小時,超半小時,經與船工協商,加付20元。出澱後一路有買各種旅游紀念品和當地土特產的小攤,我們買了鵝蛋和菱角。在安新縣城邊的橋頭飯店用餐,這裡的雜魚味道不錯。從安新縣出發向西十幾裡就到了保定,繞過保定二環路,有一條寬暢大路,一直向西18公裡到達滿城縣,通行費10元。住在中山賓館,這是滿城最大的賓館,標准間打折後160元/人。這兒位於縣城中心地帶,附近有人民廣場,晚上我們在廣場旁邊吃的大排檔。7月9日 多雲聽說早上8點以前去漢墓可以不買門票,我們6點就起床,吃了火燒夾肉,7點半出發,夜裡下了點雨,天氣涼爽。向西南1.5公裡到達陵山,我們沿高高的台階爬上去,以為是漢墓,人家卻說是八掛陣,是另一景點。一和尚打扮的人指點我們說沿山後小路繞過去可以不買門票,我們就買了八掛陣的門票10元/人。這條小路有點崎嶇,不過一看就是經常有人走的,我們3個山裡人不怕,只是我弟妹有點困難,又穿了雙拖鞋,有點難為她。路過玉米田、棉花田,田裡有柿子樹。上到山梁就到了景區,8多鐘,已經有幾個游人,沿著人工修砌的石階路向上爬,最高處是陵山普度寺,正在修繕,大殿裡很多人在電視機前聽講經。引起我注意的是寺前的兩棵松樹,形態像是在薄薄的霧中跳舞。漢墓位於陵山主峰東坡,一為中山靖王墓,一為其妻竇綰墓,只參觀一墓票價是20元,參觀兩墓票價是30元,我們買了30元的票。劉勝是西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長,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為中山王,死於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統治中山國42年。中山國位於太行山東麓,大致包括今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區,首府設在盧奴(今河北定州市),西漢中山國有十代王,劉勝是第一代王。據說當時在陵山東南兩公裡處有個守陵村,村裡人都說他們的祖輩都是為王侯守陵的,究竟給誰守陵,陵在哪裡,沒有誰說得清楚。1968年解放軍某部在此進行國防施工,意外地發現了這座古墓。兩墓南北並列,墓道口向東,相距約120米,以山為陵,依崖建墓,兩墓均為人工開鑿的山崖墓,這在迄今為止發現的漢代陵墓中是獨一無二的。墓室構造和布局完全模仿地面上的建築,宛若豪華的地下宮殿,規模恢弘,無與倫比。出土文物1萬多件,其中精品4000多件,其種類之豐富,制作之精美,在已發掘的漢墓中都是罕見的。令人嘆為觀止。尤以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最為珍貴。1991年對外開放時,文物重新歸位,少數放在國家博物館的,制作了復制品送入陵墓展出。我們在陵墓中看到大量銅器、鐵器、陶器、瓷器、金銀器,以及陶甬、石甬、儀仗,棺床上有身著金縷玉衣的棺槨,但哪些是真品哪些是復制品分不清楚。

下山乘攬車20元/人,乘滑道25元/人,我們選擇了滑道。
公園門口擺放有很多石刻,各具情態,據介紹是從滿城縣征集來的。10點多我們回到賓館退了房間,向北走上去易縣的路,路標指示65公裡。中途向一老漢問路,老漢邊騎自行車邊啃一只大青茄子,我分明看見是茄子,弟妹非說是黃瓜。開始路很平坦寬闊,中間遇施工斷路,走上一條石子路,幸虧開的是捷達。一路有保定到易縣的長途車,不至於迷路。易縣屬於丘陵地區,沿途可見茂密的樹林、碧綠的田野、安逸閑適的田園風光。到達易縣縣城大約1點多,隨便在縣城飯館吃了午餐,向西直奔清西陵,約15公裡,112國道通行費10元。據說清代帝王陵寢本來在東陵,即河北省遵化縣,雍正挖掘陵墓時遇到沙子,說不吉利,於是另選陵址,即選中了易縣永寧山下,易水河畔,清代帝王陵寢就有了兩處,每隔一輩換一個地方,爺爺和孫子葬在一處。西陵面積800平方公裡,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後妃、王爺、公主、阿哥等80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附屬行宮、永福寺,這裡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余萬株,陵區內松柏蔥郁,山清水秀。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東西兩側。雍正皇帝的泰陵,位於永寧山主峰之下,是西陵的主體建築,其次是嘉慶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光緒皇帝的崇陵。老爸想看地宮,只有崇陵的地宮是開放的,票價40元。崇陵是我國帝陵中最後一座,光緒在位期間未建陵墓,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始建,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按協議由民國政府續建,到1915年才完工。陵區範圍和建築規模都較小,沒有大碑樓、石像生等建築,但排水系統較完善,隆恩殿的木料,均采用珍貴的鐵力木,被譽為銅梁鐵柱,殿內彩繪鮮麗,殿前的龍鳳石,雕刻精巧,有立體感,因崇陵建成到現在才90多年,保存比較完整。殿內有光緒出殯時的圖片展覽,聲勢浩大。崇陵地宮是由於被偷盜才打開的,地宮內有四道石門,門上浮雕精美,內室放有光緒皇帝和德裕皇後的棺槨。我們又去了崇西陵,這裡葬著瑾妃和珍妃兩姐妹,陵園無人看管,除我們4人也未見其他游人。易水河岸邊稍作休息,老爸已經急得不得了,走時蒙他一天就回來他才答應出來的,實際玩了兩天,耽心家裡的雞沒人喂會餓死。下午3點往回返,在沿途遠遠看見西陵正門和石牌坊,沒下車。忽然想起荊柯刺秦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為他餞行,荊柯唱的那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往北走省道經婁村到張坊,一路丘陵地帶,路邊全是果園,有杏、李子、油桃,中途下車買了些杏,這杏很大,只是都有小破口,說是雹子砸的,吃起來味道不錯。約4點半到家,鵝蛋有些嗅了,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