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高原反應的親密接觸(上篇)

作者: zhouli126

導讀從來沒有google過高原反應,對它的認識也是模糊的。知道高原反應最重會出現肺水腫,所以第一次登四姑娘山的大峰時還帶著硝酸甘油片和地塞米松針劑。身邊也有朋友陸續出現一些高原反應,但我卻一直不知道高原反應與我每次的進藏區旅游如影隨形。直到這次到了西藏,才驚覺我與高原反應的每一次親密接觸。 百度:“高原反應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 ...

從來沒有google過高原反應,對它的認識也是模糊的。知道高原反應最重會出現肺水腫,所以第一次登四姑娘山的大峰時還帶著硝酸甘油片和地塞米松針劑。身邊也有朋友陸續出現一些高原反應,但我卻一直不知道高原反應與我每次的進藏區旅游如影隨形。直到這次到了西藏,才驚覺我與高原反應的每一次親密接觸。

百度:“高原反應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干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海拔高度一般達到2500米左右時,就會有高原反應。高原反應的症狀一般表現為:頭痛、氣短、胸悶、厭食、微燒、頭昏、乏力等。部分人因含氧量少而出現:嘴唇和指尖發紫、嗜睡、精神亢奮、睡不著覺等不同的表現。部分人因空氣干燥而出現:皮膚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或積血塊等。”

2000年暑假:徒步四姑娘山的大峰—大姑娘山(海拔5025米)

年輕的我第一次做驢友徒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高度。記得出發後第一晚帳篷搭在有15度斜度的坡地上,下面有小石子,硌人;非專業的睡袋是找朋友借的,在高原上御寒很成問題;再加上一直以來的擇鋪,所以沒有睡好。接下來的幾晚上也如此,一直到回家。現在回想起來,其實也屬輕度的高原反應。另外一個損傷,是防曬霜忘記塗耳朵了,最後耳朵被曬傷脫皮,從此我再也不會忘記塗耳朵了。為防止高原反應最重會出現中的肺水腫,我受大家委托帶著硝酸甘油片和地塞米松針劑,不過沒有派上用場。因為我們為了登頂,已經徒步了3天,從第一天的2000多米逐步上升到4000米的大本營,基本上已經適應了高原。所以在登頂的衝鋒中,只是感到極度缺氧,走一兩步就要大口喘好久的氣,但是登頂的興奮掩蓋了其他的不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年輕,年輕就是資本。

2001年五一:背包徒步--畢棚溝(海拔3500米)

背包還沒有改進,只是配備了登山鞋,睡袋換成了能御寒的size。還是晚上睡不好。馬後炮:高原反應。

2001年暑假:徒步--塔公-雅拉銀措(海拔3800米,路上需翻越4400米左右的埡口)

配齊了所有的戶外旅行的基本裝備。這次狀態出奇的好,每晚都睡的香香的。同帳篷的兩個男士,在我睡醒一覺後還在吹牛。當時以為是因為男女“混帳”磁場相協呢。現在想想,應該是沒有高原反應,一點點都沒有。同行的一位高個男士在翻越埡口時出現高原反應,頭痛、氣短、胸悶,實在不行,是冒著被馬踢破腦袋的風險拽著馬尾登上埡口的。

2001年十一:塔公-八美(海拔3730米)

散步,騎馬,坐公共長途汽車,小汽車,還有拖拉機,幾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這次很邪門,好多人都有高原反應。首先是午飯後吃了帶皮的李子的同志們中招了,嘔吐加腹瀉。然後就是若干同志感冒了,並且開始流行,把感冒藥都吃斷貨了。我是出發前的晚上洗澡太晚,頭發沒有完全干就睡了,所以一上高原就感冒了。白天吃白片,晚上吃黑片,但還是白天晚上都昏沉沉的,連拍照都不願下車,還有就是納差。有一天晚上,心狂跳,走路人都是飄的。夜間自己數脈搏:130次/每分鐘。當時考慮嗜睡是感冒藥副作用,心悸也和感冒有關。現在補充診斷:嚴重高原反應,我小子僥幸從雅拉雪山下撿了一條小命回來。

2002年3月:九寨溝(跟團,長湖海拔3100米)

老問題:把高原反應誤認為是“擇鋪”。不過當時體力超好,半小時以衝刺的速度來回牟尼山的扎嘎瀑布,一點事都沒有。

2002年五一:徒步背包--蒲溪海子(海拔2700米)

被定義為休閑游,但是沒有想到第一天居然一直走到天黑,主要是路上太休閑了,浪費了很多時間。沒有任何不適的記憶。經過多次訓練,已經沒有高原反應了。

2002年暑假:徒步背包三奧雪山(應該還沒有到海拔3800米的大本營)

團隊裡的骨灰級核心人物已經“老了”,所以遠沒有年輕時望山登頂的宏偉計劃了。徒步背包的目標:遠觀黑水縣的奧太基、奧太美、奧太娜三座雪山,走到哪裡黑,就在哪裡歇。沒有任何不適的記憶。

2003年十一:紅原草原-花湖(海拔3600米,長途汽車上翻越鷓鴣山隧道4420米)

屬於搭車休閑游,所以沒有反應。頭一次和老公單獨住一個帳篷,早上醒來,大雪把帳篷埋了一半,印像深刻。入秋第一場雪後的花湖很美。

2005年五一:徒步背包--九鼎山(海拔3117米)

剛剛給小孩斷奶,被老公拖去減肥。體力嚴重缺乏,永遠走在隊伍的最後一個,永遠的疲於奔命。這時尤其懷戀年輕時候的身輕如燕。唯一的好處:胖,所以睡帳篷再也不嫌睡墊薄了。睡眠:沒有印像。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