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早就得起來了,因為今天安排一天的行程要去游雅丹魔鬼城、玉門關、陽關這幾個地方,得全程包車來往,是要一天時間的,而且你還得早去,有的人能早起5點半就走了,因為這一路所走都是戈壁灘,一到中午那溫度是直線上升的。昨晚還真是有點喝多了,早上起來頭還暈著!大約七點我們就出發了,我們是四個人拼車,同行一位東北的小程,為人率性直爽,一位是寧波範範,說話很好聽,吳濃軟語,卻也解這茫茫戈壁的許多寂寞,大家是昨天在莫高窟遇上了,約了一起包車,可以省些費用,在這兒都是這樣的,你不然就跟團一日游,不然就包車前往。
車行兩個多小時才到雅丹魔鬼城,一路所見感覺真的很蒼涼,筆直的公路,就修造在這戈壁中間,所見的一點綠色是那一簇一簇的駱駝刺,還有一些低矮的紅柳,中途還經過一塊濕地保護區,所謂濕地就是生長著駱駝刺、散布的紅柳、還有小胡楊(據說已生長多年卻還是那麼小),有較大的一塊面積,在這已算是實屬不易了。氣溫升得很快,到9點時,已感覺到很熱了,想想要是股市如果這樣上揚的話,那感受一定是不一樣的,大伙兒會更希望多熱一些,只是這兒可真難受的,呵呵。雅丹魔鬼城:據《辭海》解釋,“雅丹”維吾爾語,原義為具有陡壁的土丘,是干燥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在羅布泊窪地的東部、西部和北部,都分布著大量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的壯麗、雄渾、怪異和神奇,不親臨其境,無法領略。而敦煌雅丹地貌,土質堅硬,呈淺紅色。東西長約15公裡,南北寬約2公裡,與青色的戈壁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進入雅丹,遇到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當地人們俗稱雅丹為“魔鬼城”,其整體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堡。不同的時間進入雅丹地貌群,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清晨走進雅丹地貌,旭日東升時,登高遠眺,點點朝霞,金光四射,氣像萬千;中午走進雅丹地貌,頭頂太陽高照,身邊怪影重重,千奇百怪的雅丹群中,仿佛處處青煙繚繞;傍晚進入雅丹群中,巨大的紅日悠悠西沉,身邊徐徐清風,頭頂霞光燦爛,給人美的享受。
我們在門口購票後統一坐景區的巴士游覽,整個游玩所花的時間大約為一個半小時,魔鬼城真的很讓人震撼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一座座風化的土堆,就這樣靜靜的屹立著,掠過的風聲如歌如泣,是否在講述著這西域邊陲久遠的故事!這兒已是羅布泊的邊緣,手機沒有信號或是極差,真可叫不毛之地,我們去時是上午時分,烈日正濃,若是在夕陽返照下的雅丹,一定更是美輪美奐,蒼涼而神秘的美麗!景區開發不久,一些做法值得改進,四個景點最長的一個停留半小時,其余三個差不多就是5分鐘給你下來拍照,真是走馬觀花,開發的深度還是很不夠的,當然,門票的價格是開發得很深了(一共75元)!所以希望旅游部門在高價門票的同時在某些方面能做得更好些,讓人更加體會這些美景,也能更好的宣傳啊!
從雅丹出來後直奔玉門關景區,景區40元通票在雅丹的途中就已購買,含三個景點分別是漢長城、玉門關和河倉古城。
漢長城:西漢時,中原王朝為了對外抗御匈奴騷擾,加強邊塞建設,對內安定百姓生活,鞏固中央集權,以加強同中亞、西亞各國的貿易和友好往來,由令居(今永登)開始,經河西走廊張掖、額濟納旗、金塔、嘉峪關、玉門、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馬迷土建起了長城。並將亭(烽隧)、障(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鹽澤(今羅布泊)樓蘭故國,這便是漢長城。敦煌境內北端現存除堿墩子至馬迷土的漢長城干線外,還有玉門關至陽關、陽關至黨河口、馬迷土至彎腰墩的漢長城支線。隨著兩千多年歲月的流逝和風雨流沙的破壞,部分長城被夷為平地,多半長城保存下來。其中玉門關西面黨谷隧一帶的長城保存較好,地基寬3米,殘高3米,頂寬1米,為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你知道漢長城是由什麼築成的嗎,說來也許你是不信的,就地取材,所用的除了這戈壁灘上的沙礫外,還有那紅柳、蘆葦。先以紅柳、蘆葦編成框架,中間實以礫石,層層疊壓而成。為確保其穩固,又用蘆葦作墊和土鋪在每層之間。鹽分較高的地下水,使礫石凝結,堅實無比,就這樣築成了這座兩千多年的漢長城,而今殘存的城牆還可看到那些露出的這些材質,可見古人的建築藝術實在讓人嘆服!
從漢長城出來不遠就是玉門關了!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敦煌城西北90千米處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牆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城北100米左右為哈拉湖,湖水為淡鹽水生有大片蘆葦。小城堡挺立在荒涼的戈壁灘中,腳下的哈塔湖2000年前連接疏勒河故道,水面擁擠著運送糧食兵士的船舶,從大漠戈壁辛苦而來的商旅僧人在這裡接受入關檢查,然後就算進入中原大地了。張蹇兩度出使西域都是從玉門關出行的,班超出使西域也途出於此,這兩次的出行鞏固了我國的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歷史是有重重一筆的。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自兒時所念的詩句,時常想著這座遠在西北邊陲的關隘會是怎麼樣的風景,而今的直面以對,心中那份期待卻也如見戀人一樣的急切!只是此時的玉門關已沒有當年的雄壯,只留下一座四面黃土的小城牆,就這樣在這片廣漠的戈壁灘上由人憑吊著古今,千載白雲從它頭上悠悠掠過,訴說著數千年的歷史,就這樣注視著這千年絲綢之路來往不息的商旅,傳頌著西域古城曾有的繁榮,還有那曾經的金戈鐵馬,衛青、霍去病、飛將軍李廣這些名將流傳千古的傳奇,而那一座矗立依然的烽火台,讓我想起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凄美和悲壯!
河倉城位於東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西面約50米處,是一個大湖泊,水平如鏡,蔚藍透明,岸邊長滿蘆葦、紅柳、甘草,東面是深不可測的沼澤地。河倉城建在高出湖灘3米高的土台地上。因臨疏勒河,故稱河倉城。自漢代到魏晉一直是長城邊防儲備糧秣的重要軍需倉庫。把守玉門關、陽關、長城、烽燧以及西進東歸的官兵將士全部從此庫中領取糧食、衣物、草料供給,以保證他們有旺盛的戰鬥力。因此,河倉城是古代中國西北長城邊防至今存留下來古老的、規模較大的、罕見的軍需倉庫。
在沙漠中海市蜃樓與綠洲是非常讓人神往了,而我們都有幸看到了。在去陽關的途中出現了海市蜃樓,遠遠望去,前邊的路上出現一條長長的水流,可看到水波蕩漾,水氣升騰,還有樹林,有人在行走,非常的神奇,而且持續了數十分鐘,我們都看得呆了!而陽關未到就已先望見那一片沙漠中的綠洲,以前總不知道這綠洲為何會給古代旅人這樣振奮,真的是這樣的,走了那麼久寸草不生的戈壁灘,突然看到那一片成林的綠色出現在這沙漠中,那種視覺上的享受真的很直接,這片綠洲由成片的楊樹和葡萄溝組成,這兒的葡萄的質量與吐魯番的葡萄比並不遜色,我們吃到的號稱來自吐魯番的葡萄有一部分實際是來自這裡的。
接下來的陽關是今天最後要去一處地方了,此時已是下午三點,只是這陽關的陽光卻是如此的強烈,天氣實在太熱了,此時地表溫度至少在五十度以上,想起數千年前的人們真不知如何在此生活作息!陽關,位於敦煌城西南70公裡的“古董灘”上,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邊塞詩人岑參曾寫下“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的詩句。宋以後,來自白龍堆的流沙狼吞虎咽,逼著人們東撤,陽關被無情的沙漠掩埋了。而今,昔日的陽關城堞早已蕩然無存,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著。
現在的陽關是在原遺址上建起來的,聽說是一個敦煌畫家投資建的,建的還可以,陽關博物館不錯的,館內有文物展覽館、仿漢建築、張騫銅像、大詩人王維像,在這裡可以追溯歷史的空間,把歷史的煙雲變得清晰、具體,還可以花上十元搭景區車到館外陽關烽燧、墩墩山、古董灘游覽區。其內外營造出一種古代邊關的古樸與周圍自然景物相協調的文化氛圍。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今我們也要西出陽關了,看那無際的戈壁大漠,想起當年古人的西行,回首這一座關城,雲山浩渺,大漠蒼茫,“多情自古傷離別”,那份心情又是何等的蒼涼和無奈!但回念自身,有幸萬水千山來此,感受這一份西域風情,想想這一生我們所要計較和刻意的,其實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如此短暫的人生當你回首時你會有多少給你感動和震撼的回憶,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