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這個大藍大綠的國度,深得上天的恩寵,有著藍天碧海和蔥郁的熱帶雨林。你可以選擇一躍入水與色彩繽紛的熱帶魚群一起暢游,也可以選擇到熱帶叢林中尋幽探秘。馬來西亞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國家。在將近33平方公裡的國土上,你能領略到32個民族各異的文化與風情。 本著對這天堂般的國度的向往,我背起行囊,帶著背包客的隨意與隨性,開始了為期七天的西馬來西亞之旅。 承蒙上天厚愛 馬來西亞有兩種傲人的顏色,一是藍色,一是綠色。藍與綠的分布,是上天對馬來西亞的厚愛,也是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關鍵。 馬來西亞分為西馬來西亞和東馬來西亞,中間隔著中國南海。漫長的海岸線讓潔淨的海藍緊抱著馬來西亞。細白如雪的沙子,清澈見底的海水,迤儷的海島風光,使馬來西亞成為世界旅游熱點,旅游業也成為了馬來西亞的一大經濟來源。我這次旅游選擇的海島是位於西馬來西亞東海岸的熱浪島,也就是香港電影《夏日麼麼茶》的拍攝地。“看著那海龜水中游,慢慢的爬在沙灘上,數著浪花一朵朵……”,炎炎7月,在椰林樹影下,吹著海風,聽著海浪拍岸,享受著夏日陽光是人生一大樂事。島上最大的娛樂消遣莫過於潛水。穿著救生衣像冬瓜一樣浮在水面,把頭埋在水下,看著只在動畫片中見過的小醜魚和各種色彩斑斕的不知名魚兒在身邊悠哉悠哉地成群游過,還有海參、姿態各異的珊瑚等海底生物,真讓人樂得不可開交。除了迷人的風光,島上的保育工作也很值得稱贊。島上規定,所有生物都不能帶離海島,在潛水的時候不能破壞珊瑚或者把鮮活的魚兒抓上岸,而且海島每年有一半時間是封島的,給島上的生物有一個很好的喘息、繁衍的機會。
馬來西亞大部分的沿海地區是平原,中部布滿茂密的熱帶雨林。當汽車奔馳在前往機場的路上,會發現無論是路旁的山丘還是村間小路都種滿了油棕樹。油棕樹是馬來西亞的“黃金作物”,1870年在非洲遠道而來,自此讓馬來西亞成為了“棕油王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棕油及相關制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此外,馬來西亞是世界森林覆蓋率與熱帶木材出口率較高的國家,可惜時間有限,未能前去東馬來西亞的熱帶叢林進行探秘。 上天賜給馬來西亞寶貴的藍與綠,還賜給它豐富的錫資源。錫是白金、黃金、銀後排名第四的稀有金屬。馬來西亞錫的產量一直以來高居全球榜首,素有“世界錫都”之稱。因此,馬來西亞的錫器也相當有名。在吉隆坡中央市場裡有家有100多年歷史的皇家雪蘭莪錫器專賣店,所售的錫器都是純手工制作,造工精良,而且確保含97%錫,不含鉛,酒器、茶罐、燭台等物品都深受當地人及旅游者的青睞。
團結就是力量 馬來西亞聚集了32個民族,其中馬來族、華族、印度族為三大民族。由於民族眾多,馬來西亞形成了多樣的民族文化。 在馬來西亞,滿眼都是頭裹紗巾或者用黑布裹得只露出雙眼的穆斯林女性,她們與我這個穿著清涼的外國女孩相比反差甚大。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的國教,清真寺隨處可見。在登嘉樓(去熱浪島必經之地,比較保守的伊斯蘭地區),早上5點半,全城就開始放廣播似地頌經朝拜。此外,馬來西亞還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等。無論是建築還是人們的生活習性,都能反映出各自強烈的宗教色彩。
在馬來西亞,馬來語是官方語言,英語是通用語,還有漢語、印度語、泰米爾語等等。馬來西亞人基本通曉多種語言,在檳城遇到一個華人司機,他便通曉馬來語、英語、廣東話、普通話、客家話、閩南話。“不相知,無相愛”是馬來西亞的一句諺語,意思是相愛由相知開始,相知由溝通開始,溝通由語言開始。各個民族和睦相處,溝通尤為重要。各自雖然都保留著自己的語言,但為了增進彼此的溝通,經過上百年的磨合,各民族的語言都發生了微妙的變法。在馬來西亞即便是華人說的中文,有時候我也不明白他們的意思,例如他們說的1溝就是我們說的1元,囡就是錢,撩就是玩等等。 在馬來西亞國徽的飾帶上有一句格言:“團結就是力量”。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無論你源自何處,信仰為何,說何語言,只有彼此接納與包容,彼此團結,相親相愛,相互融合,發揮各民族的力量,國家才可以和諧發展。 巴巴娘惹 在馬來西亞有個很可愛的詞,叫巴巴娘惹。在很早以前(據說是中國明代),中國福建、廣東一帶的人們便移居到馬來西亞與馬來人通婚,他們的後代男的叫巴巴,女的叫娘惹。巴巴娘惹保留了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融入了一些馬來文化,從而在建築、飲食、服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娘惹”文化。 說起了巴巴娘惹,不能不提馬來西亞的華人。在馬來西亞,華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多,在檳城甚至占當地人口將近百分之六十,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在中國封建時代,馬來西亞已有華人移居。到了殖民時期,殖民者用各種手段(最為熟悉的是“賣豬仔”)引入大量華人勞工,從事礦產開采、橡膠種植等勞動。華人刻苦耐勞,富有經商頭腦,經過上百年有血有淚的艱苦拼搏,不少人走上致富之路,對當地的生產、生活以及經濟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吉隆坡、檳城等地都能找到唐人街,大小商鋪的老板用帶有馬來口音的漢語對中國游客侃侃談論其家族在馬來西亞的奮鬥史,也很樂意與中國游客分享他們還停留在6、70年代的中國印像。
讓我最為欣賞的是當地華人所保留的建築與飲食文化。 在廣州越來越少的騎樓建築,在馬來西亞比比皆是,而且保留完好。上居有南洋特有的百葉窗(特點是通風、擋雨、采光好,外面的人看不到屋內,屋內的人可看到屋外),下鋪有中國傳統的竹簾、雕飾。由於在異地他鄉,華人對宗族與同鄉的關系尤為看重,一條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同姓氏的宗祠和外部裝修分外有中國地方特色的同鄉會館。
飲食方面,很多在中國很少見,甚至已經消失的美食都能在馬來西亞品嘗得到。就像在吉隆坡可以品嘗到用豬油和豬油渣烹制的正宗福建炒面,在崇尚瘦身、健康的中國已經很難吃到的了,此外,在吉隆坡還可以見到豬籠餅等這些只存活在父輩記憶的食物。
獨在他鄉的異客,只能通過復原或保留家鄉的點滴來慰藉對故鄉的思念。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裡得以留存,甚至可以說,當地華人將一個特定時代完好地凝固了。 結語 早晨6點半的飛機帶著還處於半睡眠狀態的我回到中國大陸,結束了七天精彩繽呈的西馬來西亞之旅。 時間雖短,感受至深,不能游遍,亦已動人!

(熱浪島晨曦)

(陽光與海灘——熱浪島)

(熱浪島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