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黔東南的日子裡—小黃侗歌(3)

作者: 小組長

導讀游走在黔東南的日子裡 — 美妙的侗族大歌(三)游完芭沙,回從江縣城,去了“韋小寶”姐姐的路邊飯館裡吃了中飯,我便急著要去小黃聽侗歌。“韋小寶”帶著他兩個讀初一的妹妹也上了車一起去小黃兜風,反正放暑假她們呆在家裡也沒有事情。我先到縣城的超市買了兩大包糖果、鉛筆、作業本准備學“雷鋒”做好事,便關照兩個隨車的小妹妹只要看到小黃村寨裡的小朋友 ...

游走在黔東南的日子裡 — 美妙的侗族大歌(三)游完芭沙,回從江縣城,去了“韋小寶”姐姐的路邊飯館裡吃了中飯,我便急著要去小黃聽侗歌。“韋小寶”帶著他兩個讀初一的妹妹也上了車一起去小黃兜風,反正放暑假她們呆在家裡也沒有事情。我先到縣城的超市買了兩大包糖果、鉛筆、作業本准備學“雷鋒”做好事,便關照兩個隨車的小妹妹只要看到小黃村寨裡的小朋友就替我發一點。

位於貴州最東南,與廣西僅一水之隔的從江縣,本身就是一個偏遠縣,而深藏在縣城東北24公裡大山深處的小黃村,更是偏遠縣的偏遠村了。

我們從從江縣城向小黃出發,向著那最優美、最淳正和最原始的村落奔去。剛出縣城不久就可以看到侗寨的特有標志鼓樓和風雨橋了,而且一路上都是鼓樓、風雨橋、木樓相伴。

翻山越嶺不知走過了幾個侗家村寨,過了高增鄉,眼前突然出現一個有著鼓樓的大村子,“韋小寶”馬上叫道:“小黃到了!”村寨的路旁所見到許多老頭和女人,多是年老,連身子都是彎的形像。有一兩個年輕點的MM,卻在背上背著一個用花兜兜裹著的嬰兒。若大的村寨怎麼會沒有侗族美女?咳!看來我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小黃聽侗族大歌上了。



(而且一路上都是鼓樓、風雨橋、木樓相伴)

小黃是個典型的侗族村寨,除了保存有沿襲上千年的古樸生活習俗、原始的侗族服飾、以及美麗的風雨橋、鼓樓等民族建築外,這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老少皆會、人人愛唱的侗族大歌。因此,這裡就有了“侗歌窩”的俗稱。因為這個原因,早在上世紀初,這裡就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歌之鄉”。1996年,村裡的姑娘們曾遠赴法國演出,轟動巴黎,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首批“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這是一個老舊得一塌哩格糊塗的寨子!清一色的侗家木屋一棟連一棟;面容蒼老的三個鼓樓有些東倒西歪;穿村而過的小溪上,五個風雨橋一個比一個陳舊;還有那穿著青藍色土布衣服的農夫、織布的婦女、頑皮的小孩、滿街亂竄的小狗、河水中的鴨子,就連那無處不有狗糞牛屎,都充滿著濃濃的鄉土生活氣息。“韋小寶”的兩個妹妹一人提著一個大袋子,看見小孩就發糖果,看見小朋友就發鉛筆、作業本,忙的不亦樂乎。

走到侗寨廣場上,突然聽見一陣美妙的歌聲從一個寨樓中傳了出來,急忙循聲追了過去,上了樓看見在芭沙一起玩的5個四川游客正在聽歌哩,一打聽才知道他們一個小時前就趕來了,那唱歌的五個漂亮侗族姑娘也是他們找的,才剛換好服飾才唱了第一首哩,哈哈!我此刻到落了個現成,當然費用AA制平攤。



(清一色的侗家木屋一棟連一棟)

五個侗族姑娘身穿侗家服裝非常漂亮,雖是藍色的土布衣裙,但滿身的銀飾品襯托著美麗的臉朧,再加上一身叮鐺作響的銀飾品聲,就像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一樣。尤其是她們那雙清澈如泉水的眼睛,就像無底的深潭一樣充滿神秘。那眼睛上的長長的睫毛,還有面頰上白皙的皮膚,小巧的嘴,高高的發髻,羞澀的笑,讓我看得直發呆,真是曉得靈不曉得嘎靈!



(滿身的銀飾品襯托著美麗的臉朧,再加上一身叮鐺作響的銀飾品聲,就像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一樣)

侗家的姑娘們坐成一排,互相看了幾眼,十分默契地點了一下頭,然後又開始唱起第二首《蟬之歌》。因為是多聲部的原故,沒有伴奏,卻像有伴奏一樣,美妙的歌聲響徹寨樓,把我們都聽呆了。我舉起相機狂拍著,生怕丟掉每一個細節,把這一原始狀態下的情景拍了下來。雖然這些歌詞幾乎都是侗語我們很少能聽得懂,但那旋律卻相當優美。在一陣陣的掌聲中,姑娘們紅著臉,笑得分外燦爛。《蟬歌》、《情歌》、《布谷鳥》、《裝呆傻》......唱了足有一個小時,我們不忍心讓她們再唱了,於是就讓她們和大家照相留念,姑娘們很高興地答應了。



(我們不忍心讓她們再唱了,於是就讓她們和大家照相留念,姑娘們很高興地答應了)

要回去了路上,我特意先爬上了村寨的山坡拍風景,只見四面的山雖不高大,但卻長滿了樹木,郁郁蔥蔥地,圍著滿是木樓的寨子。一條小溪從東進村,穿村而過,歷歷在目的風雨廊橋,雖然都不大,並且風格不一,但卻建造得十分別致,就像畫裡的一樣。再看那三座鼓樓的尖頂,在村中顯得分外醒目,點綴著古村寨更加迷人。



(一條小溪從東進村,穿村而過)

游走在黔東南的日子裡(游記6篇) 點擊可觀看170多張照片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