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內堡小游

作者: 獅子座天空

導讀去漢堡回來的那天早上,朋友說趁還有幾個小時我們才趕火車,順便帶我們去看看漢堡邊上一個很有特色的小城市——Lüneberg呂內堡。呂內堡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 它位於德國北部下薩克森州的伊爾梅瑙河畔,處於德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呂內堡草原之中。呂內堡盛產磚和鹽,發達的鹽業使其一度成為漢薩鎮中最富有的城市。二戰把眾多的德國大小城鎮幾乎變成廢墟, ...

去漢堡回來的那天早上,朋友說趁還有幾個小時我們才趕火車,順便帶我們去看看漢堡邊上一個很有特色的小城市——Lüneberg呂內堡。呂內堡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 它位於德國北部下薩克森州的伊爾梅瑙河畔,處於德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呂內堡草原之中。呂內堡盛產磚和鹽,發達的鹽業使其一度成為漢薩鎮中最富有的城市。二戰把眾多的德國大小城鎮幾乎變成廢墟,而呂內堡卻逃過一劫。而其中的原因,據說就是因為當時的呂內堡人用開采出來的鹽賄賂盟軍,從而使呂內堡免去了戰火硝煙之洗禮。呂內堡的美麗,來源於它的歷史,磚與鹽的糅合,塑造出紅與白的精致溫和。走在城裡,處處可見有著多年歷史的紅磚砌式的建築。磚,總是顯得簡潔古樸的,而紅色的磚,就增添了一抹富足感。所以這樣的呂內堡,看上去也顯得祥和而不張揚。車上隱約可見一個建築的尖頂,它就是呂內堡的兩大教堂之一米夏埃裡斯主教堂(St.Michaelis)剛下車,看到路邊有一株很大像藤蔓般洋洋灑灑披散開來的樹,人可以鑽入樹的懷抱,看看裡面的洞天。呵呵,我的幾個伙伴們像小孩子一樣新奇地叫了起來,迫不及待走進去觀賞一番……後來發現也沒什麼太稀奇的。沿著大樹旁的小路一直走,似乎是一個可以供人們平時散步閑暇的空曠的自然公園。由於是深秋,金黃色的落葉鋪蓋住地面,伴隨著細細的雨絲,濃濃的秋意迎面撲來……不錯!呂內堡人十分重視鹽業,他們耗費大量資金,開挖出通往呂內堡的被稱作“斯泰格尼斯航線”(Stecknitz)的水路。 但在20世紀80年代,政府開始禁止采鹽,因為大量鹽礦的開采使得一些地表開始下陷,有些房屋因為地表的下陷而傾斜,需要得到定期的維護與修繕。看到下面這張照片裡右側的不遠處的房子的牆面了嗎?有沒有發現牆面是傾斜的呢?這就是因為采鹽過多而導致地表下陷所造成的。如今,這些房子出於安全考慮已不能住人了,但它們的存在依稀從另一方面讓我們想到當年的呂內堡鹽業的發達……沿著有法院的路一走出頭,視線赫然開闊。只見一幢有著巴洛克風格的富麗堂皇的建築出現在眼前。原來,這就是呂內堡的市政廳。這幢建築已經有500多年歷史了,被稱為是北德最美麗的建築之一。18世紀初建造時,塔樓內放置了著名的邁森瓷窯提供的編鐘和充滿寓意的人物造型。面對廣場鑲嵌在牆面上的這塊大鐘據說是純金打造的,凸現出呂內堡的富裕和氣魄。呂內堡的街道大多是用青石轉鋪築而成的,而它的房子大多是北德風格的階梯建築(也稱馬頭式)。天空蒙蒙下著細雨,撐著傘走在這樣的步行街上 ,只聽見腳踏在青石磚上發出的“篤篤”聲,隨著雨滴鑽入心中,悠遠恬靜……(呵呵,似乎我的伙伴們也成為我照片中的美麗的背景~~)每一幢房子,都有著自己的故事,美麗而雅致……忽然覺得呂內堡有點像威尼斯的著名的Burano島(彩色島),因為它的房子牆面的顏色豐富多彩,在瑟瑟的秋意中顯得頗為俏皮~~在呂內堡著名的老街,也是商業大街的盡頭,矗立著一座尖頂的建築,就是呂內堡另一個大教堂——約漢內斯主教堂。教堂有高108米,遠遠高出城市其他建築,從郊區很遠的地方都可以看見它的青灰色的尖頂。教堂為五廊磚砌式建築,建於1300年,建造歷時80年。而在教堂對面的大街盡頭,有著一幢看起來就像奧利奧夾心餅干的馬頭式建築,很可愛很誘人。朋友說,這座深色的房子叫 Schuetting(也稱黑樓) ,現在是呂內堡地區政府工商會所在地。此樓於16世紀中葉建造,原是用於釀造啤酒的場所 。當時建房人使用了燒制的深色石塊,而這些石塊在400年後的今天,依舊毫不退色。不得不佩服呂內堡精湛的燒制技術呢~~走進教堂,光線比較昏暗,但從進門不遠處豪華的吊燈和美麗的長型彩色琉璃窗以及寬大的空間仍然看得出教堂的典雅雍容。時間差不多了,我們還得趕火車回家。走出教堂,再拍一張老街的照片。“哢嚓”一聲,定格,把記憶也停留在這一刻,隨時間緩緩地流逝……



(米夏埃裡斯主教堂(St.Michaelis))



(房子與街道)



(斜面牆)



(市政廳)



(老街)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