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筆記--張家界游走詳錄(2)(轉)

作者: 一江—春水

導讀三、絕對的高潮【烏龍寨--天波府上午】 短短時間,我們已經是二上烏龍寨了, 確有點“深入匪穴”的感覺! “山裡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昨天下午趕到寨口時,山雨欲來,霧氣彌漫,只能草草看過風景後悻悻然回轉。今日天公作美,我們又不甘心放棄一睹天波府城牆的機會,故而舊地重游。為什麼這麼執著?只源於金導的一句話:天波府是張家界不可不看的 ...

三、絕對的高潮【烏龍寨--天波府上午】

短短時間,我們已經是二上烏龍寨了, 確有點“深入匪穴”的感覺! “山裡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昨天下午趕到寨口時,山雨欲來,霧氣彌漫,只能草草看過風景後悻悻然回轉。今日天公作美,我們又不甘心放棄一睹天波府城牆的機會,故而舊地重游。為什麼這麼執著?只源於金導的一句話:天波府是張家界不可不看的風景之一。

要上天波府,先過烏龍寨。烏龍寨原先是土匪的山寨,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寨門橫亙在山埡之上,左臨深淵,右倚絕壁。進門就是一段陡峭的石級,上來後不幾米,便“遭遇”烏龍寨三道鬼門關的第一關:“一步難行”。山道於此決然向右急轉,一塊尖利的岩石“當仁不讓”地突兀而出;人到這裡,必須後仰側身而過,充分地鍛煉了自身腰部力量。如果真在此處開戰,防守方派一人藏在石後,進攻方縱有千軍萬馬,恐怕也只能徒喚奈何!緊接著,就是第二關“誰能不低頭”:條狀山石斜搭在一旁,如築洞般擋在曲折的石階之上,讓人不得不低頭彎腰而過。總算直起身形,“厄運”卻沒結束,前方兩片巨石幾乎貼在一起,原來是最後一道“一夫關”到了。巨石如此親密,卻苦了如我般自詡“富態”的游人。

終於挨到天波府前,為什麼取這名字?據傳當年楊家將後代的一支遷居此地,故而這部分景區就稱楊家界,而個中景色也往往隨楊家將典故而得名。雖然過了三關,要上天波府頂,卻還要過一段吊橋,再攀一段如“一步登天”處的懸梯,實屬不易!上到府頂,我不得不慶幸自己沒有因為路途辛苦而放棄。“果然險峰之上,常有無 限風光”,站在峰頂望去,滿目空曠,奇峰異石,渾然天成;更奇的是,四片峰石整齊如城牆般聳立,又像訓練有素的將士列隊接受檢閱,極盡造化之功,難道,這些是冥冥中老令公和六郎他們“刻意”如此,以慰壯志之未酬?

【空中田園--神兵聚會上午】

這本來並不在計劃游程之中,可當金導神秘地問我們:“我再帶你們去個更好玩的地方怎麼樣?我自己都半年沒去過了。” 這等好事,我們當然是卻之不恭。

去空中田園和神兵聚會的路,堪稱本次游走最復雜、辛苦的路線,共分三段:懸崖邊、田地旁、茅草間。因為體力消耗會很大,我提出中飯加只土雞“補補身體”;說干就干,現場抓雞,沒成想,還抓了只烏雞,過了回“匪”癮。就這樣,我們懷揣著對“烏雞宴”的向往上路了。

“懸 崖邊”似乎比空中走廊還險要些,其間不時有各色山花跳入眼簾;突然,路旁顯出一處墳塋,莊重而肅穆。據導游介紹,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教授的墓地;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游玩張家界時,不慎失足跌落深淵,殊為可惜(這更加深了我們對張家界險峻的認識)!聞聽此言,我們趕緊獻上白色的山花;想那駕鶴於此的楊 先生,有如此山川秀色為伴,應該不會太寂寞吧?

轉 過最近處的懸崖,地面便開闊起來,而且全為黃土路,近旁卻是些瓜田和幾間農舍,倒有幾分江南村落的韻味;可這只不過是在一片面積較大的峰頂中央,因離懸崖有些距離而產生的錯覺罷了。然而,這裡人家的本分卻實在令我欽佩。俗話說“靠山吃山”,山裡蘊藏著大量可資利用的價值;可這些人們卻固守著“面朝黃土背朝 天”的千年法則,靠辛勤的耕耘維持生計,冷對外界紛繁復雜的誘惑。“看那邊”,這時金導叫了起來。我們循聲望去,卻見下邊幾塊稻田,安詳地躺在一處伸出的懸崖上,與山那邊的“百龍天梯”遙遙相對,這便是“空中田園”了。田畝不大,卻顯得端方規矩;雖不知在此躬耕壟畝的農人是否暗藏經天緯地之才(諸葛孔明),至少這份膽量已讓我們這些觀者心驚了。

最後,經過一段“披荊斬棘”的辛苦,我們終於到了名為“神兵聚會”的 懸崖處。眼前高低錯落、峻朗秀美的峰林,淡淡的山霧,山谷間大塊的綠色,尤令我激動不已。我甚至努力克服恐懼感,趴到懸崖邊,希望更近距離、安靜地欣賞這造物主的得意之作,卻又禁不住對著近前的這副“山水畫卷”大聲“喊”叫起來,直喊到胸臆徹底舒展。實際上,游山最大的內容,就是“在山看山”,看的是山 形、是氣勢;在磅礡的氣勢“逼迫”下,人會油然而生“山岳之博大、自身之渺小”的感慨,覺得日常計較之事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仁者樂山”,而山岳的風範也應該是能夠對個人精神境界的塑造有所裨益的,我想。

(小貼士:①、去“神兵聚會”景點路上較辛苦,體力不濟者建議慎重選擇;②、土雞宴味道鮮美,如果要吃需另收費用,具體需和導游談。)

【一步難行-仙人橋-天子座下午】

下午,我們開始進入天子山景區游覽。明朝初年,土家族首領向大坤在此揭竿起義,聚山為寨,僭稱“向王天子”三十二年之久,因充分代表土家族為主的當地各族人民利益而廣受愛戴。後向王雖被朱元璋攻滅,可當地人民為緬懷他,將他戰鬥和生活過的許多地方都以天子取名。

又 是“一步難行”,搞錯沒有?確實沒錯,此景非彼景。這是天子山景區的一處景色:纖秀的山峰因為和大片山體間只有一米多的間距而得名。原先這裡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從縫隙間望下,深不可測,令人徒生寒意;游人若要跨出這一步,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上面提到的那位楊先生當年就是葬身於此)。現在縫隙上雖然加了 護欄踏板,可要從容跨越還是很難。

個人以為,“仙人橋”也是游張家界必須要領略的景色之一。在U 字形山體間,天然形成一座石橋,一米多寬,十米見長。由於風險較大,橋這頭攔起一面鐵絲網,可這鐵絲網的高度卻很微妙,堪堪夠人翻越而過。究竟是到橋上 “瀟灑走一回”,還是遠遠地欣賞罷了?這是個不能細細思量的問題,因為越是長考,越容易選擇後者。我終於還是跨出了勇敢的一步。雖然自以為經過了充足的心理准備,可由於橋上有些高低起伏,上下四周能見度又很高,踏到橋上還是有些心虛起來;小心翼翼走個來回,不禁感嘆:這的確是勇敢者的游戲啊!回到山峰上, 再從側面細細端詳這“仙人橋”,覺得那真正不愧是大自然的尤物!

在“仙 人橋”近旁就是天子座,也是一處馬蹄形的懸崖,因傳說“向王天子”在此打坐三年半而得名。懸崖前的景觀很典型,並無多少特別之處。連續兩天的“視覺轟炸”,確實有點審美疲勞。由於游人稀少,我可以忽略風景,自如地躺在五尺見方的天子座台上,全身完全放松;周遭很靜,只有輕輕的風聲掠過。山風適時地加大 了力度,卻並沒有吹散峰林間流動的霧氣,它們反倒越來越濃了!濃霧映襯下的遠山逐漸朦朧,意識卻簡單清晰起來,這一刻,感覺自己與天地溶為一體,正盡情地汲取天地的精華;什麼都可以不想,什麼都可以不做,只這麼靜靜地感受著。此情此景,卻也不必搜索詞藻來形容了吧?。


精選遊記: 張家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