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過東甘肅,,天水之伏羲廟--人宗祭祠

作者: tutuu

導讀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天水傳為羲皇故裡,故此伏羲廟全國最大最早。說最早,現在的建築也只留著明代的些東西。 摘其沿革:“元代統治者對"三皇"特別推崇。他們認為,"三皇"應為伏羲、神農、軒轅。元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成宗鐵木爾,詣令全國各州、縣,務必修建 "三皇"廟,以通祀之。當時,天水市作為秦州府治,又是成紀縣地,即伏羲故裡,因之, ...

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天水傳為羲皇故裡,故此伏羲廟全國最大最早。說最早,現在的建築也只留著明代的些東西。

摘其沿革:“元代統治者對"三皇"特別推崇。他們認為,"三皇"應為伏羲、神農、軒轅。元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成宗鐵木爾,詣令全國各州、縣,務必修建 "三皇"廟,以通祀之。當時,天水市作為秦州府治,又是成紀縣地,即伏羲故裡,因之,這裡的"三皇"廟也便修得特別講究。此廟就是如今伏羲廟的前身。廟從建成到元朝覆亡,雖然只有六十多年光景,可是 由於政局動蕩,到明代初期,天水"三皇"廟已傾倒坍塌,不成樣子。明中葉弘治三年(公元一四九O年)時,在秦州指揮"明威將軍"尹鳳的倡導組織下,在原"三 皇"廟的基礎上,重新起造廟宇,始稱"伏羲廟"。據記載,伏羲廟起初並不很大。嘉靖三年,巡茶御史陳講,用三年時間開拓修繕,為伏羲廟的規模和布局奠定了基礎。後經明嘉靖十年,清順治十年、乾隆五年、嘉慶十一年、光緒十三年,屢次擴建、維修,規模愈整肅宏偉。目前的伏羲廟,存建築為兩門三進,坐北向南,占地一萬余平方米。”

廟裡,見幾個比較特別的東西。一是樹上各式各樣的小紅紙人,每個上面總有一或兩處被燒出個洞,導游說,求去病的,哪兒病燒哪兒。“炙紙人治病 --正月十五日,天水城內伏羲廟舉行上元廟會,附近民眾扶老攜幼朝伏羲廟,至夜交十六日子時,傳為伏羲派遣喜神蒞臨之時。伏羲廟內有柏樹六十四株,按六十四卦排列,今有37株,其余為補栽。每年有一株樹為喜神樹,喜神降於斯樹,屆時早有陰陽道士於喜神樹上掛紅燈一盞作為標志,前來朝人宗的民眾只要在此樹上貼上紅紙人,用點燃的香頭在紅紙人身上燒點,稱為炙,腿疼炙紙人之腿,腳疼炙紙人之腳,即會炙至病除,大吉大利,此即炙紙人治病之俗。”。現在還有喜神樹之標定否,反正不止一顆樹上有紙人。

二是蛋形葫蘆。亞腰葫蘆、瓢形葫蘆是常態,此處的葫蘆,作蛋形或扁圓形,小的如雞蛋,大的或數倍。在上面刻畫作紀念品,蠻有特色。那刻工的字不咋樣,人物還生動。查了下,說是只有蘭州青白石鄉一帶種植。

三是木刻。大殿幾處門窗的木刻頗精,並不對稱的龍鳳大窗,說是明朝物,委實不賴。

至於八卦、河洛圖,就算是生在這兒的人發明的,卻未必是在這兒發明的吧。

在廟外廣場邊的廊亭裡外,百姓們聚著聽票友的清唱,鑼鼓家伙們倒齊整得很呢。唱的是哪個戲種,秦腔?也許,反正弄不清楚。人可是地地道道的西北人哇,若描若塑。

.


(新修的古街)



( 大門 )



()



(木雕)



(聽眾)


精選遊記: 天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