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從杭州出發,火車延誤兩小時,到達西安已是29日中午。首先購買當天晚上到黃陵和第二天到西寧的火車票;在火車站廣場乘坐乘306至兵馬俑;參觀完後,原路返回在華清池下;下午六點返回市區。晚上去回民巷感受濃厚的民族氣息。
西安,一座十三朝古都,幾千年來,歷經變幻莫測的歷史風雲,淡薄而又高貴地屹立在關中大地。
從舊石器時代的漫漫長路到物華天寶的大唐盛世,古都西安閱盡了榮華富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座古都漸漸歸於平淡。問世間滄桑,與西安無關,它波瀾不驚,靜靜守候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朝代一個接一個褪去後,這種平靜卻給這座千年古·都平添了一份悲壯。在秦磚漢瓦粉飾的宮牆內外,那種感覺,悲而不哀,傷而不怨,大氣凜然,如流水般從容不迫。
面對兵馬俑,不得不讓人佩服人類的聰明才智。700多件陶俑,互不雷同,塑造手法相當的精細,就連頭發、胡須、還有臉部的表情都是千人千面。那種無法控制的驚訝、迷醉、贊嘆、還有感動、震驚、膜拜蜂擁而至,一起占據我們的靈魂。這支地下大軍真實記錄了兩千年前秦王朝的光輝歲月。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那股磅礡氣勢仿佛把今人帶入戰馬嘶鳴的鏖戰畫面,他們是那麼的栩栩如生,逼真生動。兵馬俑,向世人展示了來自兩千多年前的一曲不可磨滅的宏偉更顯神秘的歷史篇章。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一曲傳誦千年的愛情絕唱《長恨歌》,道出了一段凄美纏綿的愛情故事,也讓華清宮芳名遠揚。
驪山蒼翠欲滴,美如錦繡。“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華清宮依偎在驪山的自然奇景中,環境優美,秀色可餐。無數的歷史名流在此尋古密幽,感嘆詠懷。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這裡譜寫了一段流傳千古的愛情羅曼史。據記載,從公元745年至755年的每年10月,唐玄宗都偕楊貴妃和親信大臣在此“避寒”,處理朝政、商議國事、接見外賓也都在此,知道翌年暮春時節才回到京城長安。華清宮在這數十載時間裡成為了唐朝的政治中心。“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前門次第開”,華清宮也達到了它的歷史鼎盛時期。
郭沫若曾這樣描述:華清池水色青蒼,次日規模越盛唐。“水色青蒼”,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華清池的自然風貌;“次日規模越盛唐”,因為就在這座皇家園林裡,中國近代的歷史被改寫了。民國二十四年,也就是1936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生於此,拉開了建立愛國統一戰線的序幕。國共的第二次合作,是在內憂外患的歷史時期為解決內憂、一致對外踏出的關鍵一步。因此,華清池在近代歷史的變遷中增添了一點厚重感。
西安,也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夜色暗下十分,回民巷裡開始了一天最熱鬧的時光,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來。但是不管你什麼血統,什麼膚色,什麼信仰,什麼民族,在這裡你不得不入鄉隨俗,因為濃厚的民族氣息深深地打動著你。羊肉泡沫,牛肉拉面,麻醬涼皮……陣陣芳香撲鼻而來,美食的誘惑勢不可擋。美味佳肴,洗盡古都的歷史變遷,恍惚間使這個安靜的古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太陽下,陽光穿透西安,仿佛是西安穿透時光,回到過去,回到歷史的繁華年代,一束一束,透明清晰卻安靜高貴地呈現在今人的視野裡。暮色中,西安真的回到了歷史書本裡那個繁華的大京都,熱鬧非凡,南北商旅絡繹不絕。
29日晚上11點50分乘火車從西安出發,30日早上五點到達黃陵站。黃陵站在郊區,到達時是早上五點,天才微微亮,公車還沒有,就乘小面的到黃帝陵下。因為是拼車,所以很便宜,大概乘了二十分鐘,才6塊錢。大門緊緊地鎖著,但是看到當地的居民沿著河邊的欄杆小心地走過去,我也跟著嘗試,進入大門。但是黃帝陵景區的兩個憑票景點都還要檢票的。此時,氣勢恢宏的黃帝陵空蕩蕩的,零星幾個早鍛煉的大伯大媽。本來打算乘著早上的新鮮空氣到處轉轉在他們的建議下,可以從後山進入軒轅廟,因為廟的後面還在施工,可以從一米高的小台階爬進去。
下車時,眼前著實一亮,干枯的黃土高原在這裡變得綠意盎然,把清晨的黃帝陵襯托地更加莊嚴、肅穆。走在鳥鳴山幽的“九五之尊”,一股唯我獨尊的霸氣油然而升,群山飛鳥起舞,以我為王。這是一次特殊的人生體驗。大氣十足的軒轅廟,只有一個人靜靜地走過,走過幾萬年,走到幾千年,黃帝手植柏,武帝手植柏。歲月流淌過昔日的輝煌,歷經大風大浪,閱盡人世滄桑,最後一切都歸於平靜,享受這種安寧的生活。這是一曲人生的歌,唱起生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