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印像(6)--帕拉莊園西藏印像---農奴主奢華的莊園
離開了江孜縣城,我們在導游的推薦下,參觀了帕拉莊園,它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奴隸主莊園,位居十二大莊園之列。是舊西藏貴族和農奴兩種不同生活的真實寫照。
帕拉莊園位於距江孜鎮不到4公裡的班覺倫布村,地處年楚河南的平原上,據說在江孜縣城居高遙望,都能看到這個莊園和當年屬於它的那一大片農田。聽說帕拉原是不丹一個部落的酋長,因不丹內亂遷到西藏,並取得西藏地方政府官銜。
以前曾經聽說過許多西藏奴隸主如何奢華,如何殘酷的迫害奴隸的故事。沒見到帕拉莊園之前,在我的印像中,西藏交通不便,高寒缺氧,尤其是幾十年前,閉塞、落後。農奴主的生活縱使奢侈,又能到哪種程度呢? 進入帕拉莊園後,只有用目瞪口呆來形容我們的震驚了。
我們跟隨導游進入大門並不十分豪華的大院,看來我們的導游和這裡很熟,所以特意找了一個講得最好的講解,小伙子扎西。呈現在眼前這個高3層的帕拉莊園,樓梯都是木制的,雖然是半個世紀以前的建築,但與周圍農奴矮小的房子相比,至今仍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貴族氣勢。這裡有大大小小的房間62間,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爬上爬下,就像走進了一座迷宮。
據導游介紹,帕拉家族在1640年以後,以達賴建立了非同一般的關系,在西藏現代史上,帕拉3兄弟扮演了極具代表性的重要角色,老大曾擔任過14世達賴喇嘛的大管家;老二經營莊園,也封有四品俗官頭銜;老三擔任過警衛團的團長。因為有了這樣的職權,就使得帕拉家族有了特殊的政治地位,也聚斂了財富。1959年他們3人都隨達賴集團流亡,並先後死於國外。在大門前有個木牌,介紹說: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帕拉莊園共有附屬小莊園37個,牧場12個,農田3萬多畝,牲畜14900多頭,有奴隸3千多名。這個家族成員參與叛亂並外逃以後,其莊園理應全部沒收,當時的江孜分工委考慮到帕拉莊園系西藏十二大莊園之一,具有特殊意義,對其進行了妥善的保護。現在就用來讓大家參觀了。許多部電影也是在這裡拍攝的。“紅河谷”“西藏風雲”“江孜之戰”“拉薩往事”都看中了這個莊園,在這裡拍了很多鏡頭。
因為看過一些反應西藏農奴主的電影,所以這個莊園對我充滿了神秘。順著狹窄的木質樓梯就到了二樓。來到了莊園主的會客室,在這裡,人們用蠟像按原樣恢復了50年前莊園主會見西藏江孜商務總管時的情景,所用各種物品都是原品,有裝青稞酒的碩大的牛角,有從英國進口的威士忌,有用於喝酥油茶的銀蓋瓷碗,有進口的高腳玻璃環,有像牙制成的麻將。桌上擺放的罐頭、餅干等食物,也是當時的“原件”,它們也都是從英國進口的。可以想見莊園主過的是多麼奢華了。
扎西帶我們來到主人專門用於日光浴和冬天居住的“日光室”裡,下面的房間窗戶都很小,只有這裡安了進口的玻璃窗,一進房間,就感到明亮通透,如果是大晴天,一定是陽光充沛的。各種陳設更是極盡豪華。虎皮、鹿皮及各種動物毛皮掛在牆上,顯示出主人不同尋常的身份。從英國進口的留聲機就有2架。扎西指給我們看屋內的一架馬鞍,它是用黃金打造的,中間的皮革是印度青蛙皮所制,由於做工精細,肉眼根本難以分辨拼合處。讓我們只有咂舌的分了。
一間房套著一間。走進所謂聚議廳,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日常用品一應俱全,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溜冰鞋等體育用品,即使是在當時內地的大戶人家,也是難得一見的東西;各種進口的洋酒堆滿了酒櫃,大大小小的各種酒杯排了長長的一排。僅喝水的杯子,就有明朝的永樂瓷器和日本咖啡具等不同種類。在所有陳列品裡最珍貴的則是各種婦女的頭飾等裝飾品,翡翠手鐲“浩浩蕩蕩”地占了陳列櫃的一層。這些用綠松石、紅瑪瑙等做成的價值連城的珍品,在那時只是農奴主頭上的一件普通飾物而已。進口的醬油和醋、像牙扇子、水晶眼鏡、手表,座鐘,農奴主妻妾所用的門類齊全的各式化妝品,甚至還有進口香皂和毛線。凡此種種,難以盡述。應該說, 西藏和內地的往來不如和國外來往容易,所以許多奢侈品應該是從印度、尼泊爾輾轉運進的。
每間屋子內都是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我們還看到了帕拉的家庭經堂,這在當時江孜是首屈一指的。中間一漢式雕花門洞,木門、隔板、高台、護欄及藏櫃上,全部雕繪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廂記》等故事以及著名的成語故事。在莊園主太太的臥室裡,梳妝台上的全套化裝品,均為英法國進口的,不僅在當時是最高級和時髦的,現在看來也不落伍,衣櫃外層貼的是舊上海時興的美女招貼畫。我們還看到帕拉貴族當年遺留下來的名貴食品、餐具、進口酒、進口白醋、珍貴裘皮服飾,極盡奢華之能事,可見帕拉家族當年的日子有多麼豪華。
在主體大樓中,還陳列著皮鞭、腳鐐等刑具,莊園中還保存著舊時的監獄,這是西藏貴族統治農奴的工具。除了這些,莊園裡還附設了許多手工作坊有釀酒坊,紡棉織布,織藏毯的作坊等。
參觀完主體大院以後,我們又來到對面的至今仍保持原貌的朗生院。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農奴分為三類:差巴、堆窮、朗生。”朗生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家裡養的”,即家奴。他們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受領主絕對支配,毫無人身自由和權利,是農奴中最悲慘的階層。堆窮指“小戶人家”,靠租種領主、大差巴戶的小塊土地為生,或者有一技之長,靠專門技術,他們要向原來的領主交納人頭稅。堆窮絕大多數沒有牲畜和農具,份地也少,可以說基本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差巴的地位在農奴中最高,一般要列在莊園名冊中,有資格參加莊園會議。差巴人口總數最多,占舊西藏人口的50%以上,他們有相對穩定的土地使用權,但是差烏拉和高利貸的主要負擔者。
在這個總使用面積不到160平方米的小小的院子裡,竟住著14戶農奴共60多口人,每家最多的9口人,少的也有3口人,一家人擠在僅幾平方米的黑暗、低矮的房子裡,苟延殘喘,分別從事織氆氌、織卡墊、喂馬、飲事、釀酒、裁縫、侍衛等繁重的勞動,這些家奴最高年薪有的16甲克(1甲克等於12公斤糧),有的13甲克,最少的一天只有一勺糌粑以維持生命。
在60年代,我第一次了解西藏是從電影《農奴》,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在西藏拍攝的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完全由藏族演員出演的電影。這部影片反映了舊西藏農奴制下農奴的悲慘生活,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我記得裡邊的主人公叫強巴。強巴的祖祖輩輩都是農奴。他剛出生,父親就被貴族老爺折磨死了,惟一的親人——奶奶在苦難中把他帶大。在他十幾歲時奶奶也死了!貴族老爺把他抓去當了郎生(家奴)。強巴在老爺家,被少爺當“人馬”騎著玩,用鞭子抽,管家揪住他的頭發往樹上猛撞……這個倔強的小強巴沒有用乞求來換取老爺的憐憫,而是用沉默表示反抗。他決心不再說話,像啞巴一樣地把仇恨埋在心底。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解放軍治好了強巴的創傷,還派馬送他回去。部隊首長送他上馬時,他還以為首長自己要上馬,就習慣地俯身跪在馬下讓手掌踩他的脊背上馬。首長驚異地把他扶起來,並請他上馬時,他才如夢初醒,熱淚盈眶而不忍離去。記得當時看到這裡,我也早是淚流滿面,至今記憶猶新。
從朗生院出來以後,我們看到了在帕拉莊園四周蓋起了座座新居,聽導游說,裡邊的主人多是當年帕拉莊園的“朗生”(家奴)和他們的後代。日子過得相當可以,就拿桑姆一家9口人來說,就擁有26畝土地、6頭奶牛,還有馬、羊等牲畜,60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早幾年蓋起來的。此外,電視機等家電產品已不是什麼希罕物品了。從莊園出來,心裡有說不出的感慨。
受了一次階級教育,哈哈。

(莊園院子)

(大門)

(留聲機)

(馬鞍)

(奴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