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的計劃是去西線:法門寺、乾陵、茂陵這條線;因為要趕今晚8點半的火車,所以與導游協商,先去法門寺,茂陵就不去了,在他們旅行社來說俗稱倒著走;旅游車沿著西(安)寶(雞)高速路約兩個小時就到了法門寺。
今天有點陰天,時時還有點小毛毛雨,所以霧氣比較大;但是,一下車還是被它那宏大壯觀的輝煌建築震撼了;法門寺文化景區是依托“法門古寺”2004年開建,於今年5月高達148米的用以安放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的“合十舍利塔”剛剛建成,它是由台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先生主持設計的,(他曾主持設計台灣中台禪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樓“台北101”等著名建築);在霧氣朦朧中我們進得山門廣場,眼前豁然開朗,剛剛栽種在兩旁的代表“天樹”和“地樹”的銀杏樹已經枝繁葉茂了;佛光門,以佛光普度一切眾生,以光明來接引芸芸眾生到達理想的彼岸,穿過佛光門看到兩側的14朵淨水蓮花的“靜心池”旁,一邊供佛著代表佛教的神威、可辟邪護法的萬獸之王—青獅,一邊供佛著可降服邪念、得到物質和智慧財富的六牙白像,通過“靜心池”,人們可以放下世俗間的一切憂擾,以一顆平靜之心走入佛國聖地;般若門,般若在佛教中指大智慧,穿過般若門達到無上正等正覺;菩提門,覺悟、智慧的像征,穿過菩提門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圓融門,又叫“空門”為入道的法門。各種門之間及兩側回廊的設計方正、簡潔與圍合的廣場一起共同體現了佛學的包容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過了這幾道門,就是佛光大道了,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坐上了景區的小火車,直接到了法門寺寺院;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裡面供奉著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的舍利, 塔下地宮中有無數的大唐國寶重器、稀世珍寶,各方人士撰寫的“佛心慧語”“佛言祖語”及“舍利概略”;經過幾十年的維修重建,法門寺展現了昔日“皇家寺院”的風采,接待了很多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駐華大使及諸多佛教團體前來瞻仰禮拜,作為佛教聖地是很值得一游的。
出了法門寺寺院就是佛光大道盡頭的六度橋和萬人朝聖廣場了,這是是拜見佛祖真身的必經之路;說是六度橋,其實就是六個不高的台階,代表佛教中修行的六種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修身成佛的必行之橋,人們常說,沒有過不去的橋,而過此橋,須經過人生的大徹大悟;而萬人廣場則是供大型法會和朝聖時使用的。抬頭望去,高達148米的“合十舍利塔”就在眼前了,雙手合十的造型代表了佛教的儀式特點、基本理念和人類追求和平的意願,內含了歷史和現代的圓滿融合,表現了佛教和合、和睦、和諧、和平的思想內涵;148米高,一代表佛祖於眾生無別,四八代表佛之誕生於夏歷四月初八,它像征著和諧、安康、國泰民安的曠古盛世;霧氣朦朧中的“合十舍利塔”給人以神秘、莊嚴、肅穆,融天地為一體。進入化身佛大殿,彌勒佛笑迎眾生前來,四大天王護佑眾生左右,而它那恢弘的場面、金碧輝煌的場景深深的震撼我們,正中供奉的化身佛、前面就是珍貴的舍利寶函了、兩邊是阿難尊者、迦葉尊者;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是變化萬千之身份於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和人、事、物的境況下,就會有不同的身份,以大慈大悲心,應眾生機緣,而示現娑婆世界救度眾生,傳授般若智慧,維持世間平安和諧;大殿的牆壁上全部是各種各樣的小佛像,七彩祥雲縈繞在天花板上,把整個大殿打造的富麗堂皇、晶瑩剔透,如水晶宮般。登上二樓這裡供奉著報身佛(盧舍那佛),報身佛:因過去所造的因果不同,所以感到得到因果報身也不一樣,多行一切善法、觀照自心、才修證圓滿,有因必有果,因果報應,這才是宇宙間最公平的律則;而巨大報身佛下面四周的小佛,各個造型姿態不同,也令我一個個模仿一番,呵呵O(∩_∩)O~,好好玩的哦。
當我出來,站在合十舍利塔上,看著小雨中的佛光大道,俯視整個文化景區,莊嚴肅穆,氣勢恢宏,融天、地、人為一體,彙眾生萬物於法門。拾階而下,沒有坐來時的小火車,而是徑直在佛光大道上徜徉,感受這裡的歷史文化;佛光大道全長1230米,寬108米,像征著由世俗走向成就的修行之路,也是一條成佛之道,同時又是景區的景觀主軸,大道兩側的10尊菩薩(東邊:大妙相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大悲)、日光菩薩、觀音菩薩(大慈);西邊:法苑林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月光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為佛之因,佛是為菩薩之果,在佛光大道上穿行,感受由菩薩之因到佛之果的成佛過程,二側菩薩佛在中間,佛即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將山門比喻為“此岸”(現世),而佛光大道則是為接引凡夫眾生到達“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國)的過程。不知不覺間已經走回到了山門廣場,回首望去,我感慨到:法門寺真是千載佛家聖地,萬世人文經典,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佛文化也是法門寺的核心,法門寺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世界佛文化的瑰寶。
兩點多我們來到了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這裡是埋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而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在乾陵司馬道下車,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體渾然相融的皇家陵園,右前側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矗立在坡道上,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分在兩旁;沒有修復的馬道在小雨中泥濘不堪,無法上山,只有不大地方供游客游覽,唉……。乾陵目前是惟一歷經千年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我們有理由關注的是:唐乾陵作為人類足跡和地下寶藏,飽含著前人對後人的奉獻和功德,與其他種類文化遺產相比更顯得珍貴,特別是作為7、8世紀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東方帝王頂級權勢造就的偉大陵墓,唐乾陵歷經千余年始終沒有過被盜掘過,有一些陪葬墓未發掘,一旦文物保護技術達到永久無損高水平時,沉睡地下寶藏未來經考古出土的可能性極大,若能打開,乾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可惜,我們這代人不可能趕上了。
4點多鐘,旅游車要去茂陵了,順便把我們放到了乾縣長途車站;使我們乘上長途車,於6點鐘到了西安西邊的長途站,在坐公交車(等了20分鐘沒有打到車)去了西安火車站;時間真緊啊,車站人很多(不是一般二般的多),安檢完進到候車大廳,已經是快8點鐘了,等著吧。
此次旅游拍了很多美麗的照片,到這裡看看吧:http://liangaihua1018.blog.***/album/edit/#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