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裡隸屬江蘇吳江,是位於太湖之畔的一個小鎮,舊時稱作“富士”,唐朝初年因覺得此名太侈,故改名“銅裡”;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裡”,沿用至今。哈哈,中國文人墨客的富人文化由此可見一瞥。別人說去了周莊就不要再去同裡.出差蘇州的最後一天,還是決定同裡一游.決定之後馬上聯系,同裡車導門票只要80元,感覺比較實惠(如果大家去蘇州游玩的話,可以和我聯系,我把導游的電話給大家)同裡大門是一個上書“古鎮同裡”的現代仿古大牌坊,雖然市場經濟已經左右同裡的布局,但是進入之後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底蘊還是撲“鼻”而來。導游帶我們進入的第一處是“退思園”,“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雲。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內閣學士周德潤勛任蘭生盤踞利津、營私肥已。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處分,旋因查所勛都不實,部議革職位。任蘭生落職回鄉,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名“退思”;看了大廳的牌匾,還以為主人“退而思過”的意思,聽了導游介紹才知道,實質是來源於《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可見中國古文學的博大。中國的園林其實都有異曲同工之效,哈哈,我的總結終究是“小橋、流水、美人靠,假山竹木綴其中”,當然美人靠指的是亭、台、榭了。我不懂建築的美學,只能對每一方的故事和寓意感興趣,所以下面著重說說退思園的這些。
主人的貴賓會客廳一邊是一口西洋鐘,另一邊是一面穿衣鏡,寓意為精忠報國,哇,官場出來的人可不一樣,夠深沉的,其它擺放布局都是中國的傳統。設計精巧的還是一方臨水的亭台,雖然簡單的只有一張美人榻加上後面的一面鏡子,但是構思和實用性均堪稱一絕,原來美人榻以真絲為鋪,下面置以涼水,這樣人睡在上面即有涼意又隔潮,榻前為整牆洞開的門,門外即是一汪溏水,榻後為一面清代從德國購買的西洋鏡,人躺於榻上,前望花木山榭,碧水生煙,後瞧卻似軀體浮於水上,頓覺清涼無比,此地故名“弧雨生涼”;抬頭望匾,只認得“弧、生”二字,“雨、涼”都多了無數小點,正竊笑主人雖然位居高官,卻寫錯別字沒咱有學問時,心中頓有一絲涼意,涼意深處盡是看得滿眼都是水,連忙低頭思過踱出門來。隨著導游快賞細聽,跨出一洞園門全是滿眼的桂花樹,中國有桂樹留人之說,看來是到了主人送客的地方,園門上方果然有“留人”二字,“人”字很特別,正思忖主人在有意顯示書法工底,導游卻讓大家說說這字的特別之處,細看這個“人”字卻似一個人被主人家扯住榜子,前腳欲跨出門外的卡通畫,粗看卻似一個"心"字去了二點,原來主人的寓意是留人要留心;哈哈,回想剛進主人家門則是一個坐冷板凳喝涼茶的地方,現在卻是硬拉著不讓人走,看來主人官坐的雖高,心卻不寬,這裡留的也只是達官貴人吧。
一園二堂三橋是同裡的名景,堂就不用介紹了,其實也正是橋才點映了同裡的美,走在曲折的小巷,穿梭在雖然市場化卻仍顯古樸的民居,看著身側的小橋和下面有點味的渾水,輕快的心情卻絲毫沒被影擾,想想五十年前的居民真是一種似仙非仙的享受。正沉醉於往古的輕快之中,卻突然接到無數個煩心的信息,頓時感到腳步沉重起來,想像中的古鎮純樸卻變成了舊日的滄桑,整個古鎮卻俞變得呆板起來,哈哈,原來景是隨人而動的,看來別人是體會不到同裡在我眼裡兩樣的景致。郁悶時走在同裡的小巷會讓人有死水一般沉重的感覺,大家可能沒機會去體會的。信步走到一家店前,別致的裝飾非常顯眼,抬頭一望名日“酒壇子飯桶”,門前的明牌標價也比較實惠,有酒,哈哈,正好能給死水裡投上一個小石子,看看能否蕩起一絲微瀾;進入店內點了一盤“酒壇子土雞”,女老板直勸我一個人吃不了,禁不住土雞前酒壇子三字的誘惑,還是堅持點了一份,店裡有自家釀制的黃酒,九塊錢一大碗,感覺有些貴還是來了一碗;找了一個臨水的小間,正遐思把酒問古水的感慨,進來一胖一瘦二個人,哈哈,原來也是來店的客人,看中了我的“地盤”,以為我是老板在獨享清閑,干脆在古鎮宣揚一下雷鋒精神吧,於是起身說明雖然我不是老板但願意讓出寶地,走出小間,隨意找個位子坐下,老板過來詢問,說明原因後,老板把我拉到櫃台的小桌邊,酒菜上來,拎起一塊酒壇子土雞置於口中,是應了古話“名如其物”,味道確實不錯,端起黃酒,雖然未入口中,純樸的農家土香已竄入心脾,感覺一股仙氣由孔而入,在體內悠遠飄散,不禁猛飲了一大口;“小丁,來四個打頭餅”沒有聽懂當地的土話,原來鄰桌幾個當地人中的老伯在喊老板,詢問老板後,方知是當地的一種土餅,一元一只,有點好奇,喊服務員上二只卻不肯,原來太少了打不起來,央求丁老板,很爽快,讓服務員給加了二只;上得桌來有點失望,只是家裡吃的炒元宵,裡面帶有當地的一種野菜而已,不過白裡透綠挺是好看,平生最討厭吃元宵,不過即然買了還是准備嘗一嘗,入得口中才知道,並沒有元宵那種太粘的感覺,而且嚼起來比較肉津,嚼到最後會有一種野菜的余香,本想再來二只,想想有點為難店家,還是罷了。哈哈,有去此店的朋友一定要嘗嘗打頭餅噢!一碗老酒吃完已有了幾分醉意,感覺有點意猶未盡,怕吃多回不去,決定再來半碗,結果丁老板給添得還差一點就滿了,有點不好意思,讓添滿了干脆算一整碗錢,丁老板客氣半天才給添上,順帶送了我一碟花生米。客人漸漸稀少,丁老板閑下空來和我閑聊,原來這是一個連鎖店,她是這裡的負責人,又拿來客人的簽名給我看,翻看之下,旅游氣息濃厚,深覺來到此店是幸事,於是提筆留下醜字“願天下所有的背包族都能找到這麼美好的地方!”,酒足飯飽,和丁老板合影之後,方才回頭三次跨出店門。(本人感覺此店價廉物美,丁老板熱情好客,有去同裡的朋友,去感受一下此店游者的快意。酒壇子飯桶同裡店,主管丁亞芹,電話13584400350)
帶著幾分醉意,坐在退思園廣場看著古戲,和身旁的當地老伯有一句沒一句的聊侃,哈哈,雖然他能聽懂我說話,我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但已經沉浸於愜意之中了,其實完全沒有去了周莊不看同裡的說法,如果周莊是一種小家碧玉般的純樸小巧之美的話,那麼同裡則有如鄰家漢子憨古健壯之感了,套東坡一言“去周莊不去同裡,憾事也!”

(同裡大門)

(留人)

(孤雨生煙)

(酒壇子飯桶同裡店)

(打頭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