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代夫

作者: 劉敬1947

導讀馬爾代夫歷險記 飛機降落在富爾瑞島機場,它緊臨著首都馬累,當地導游接我們從機場步行5分鐘就到了碼頭。這裡的“多尼船”、快艇、水上飛機是連接機場與各個度假酒店的主要交通工具。“多尼船”(Dhonis),從船體、帆桁、釘、纜繩到帆都取材自椰子樹,承載著當地原住民2000年與海相處的歷史。導游介紹說,早在公元150年,許多來自東非、阿拉伯國家的船隻,在航行� ...

馬爾代夫歷險記

飛機降落在富爾瑞島機場,它緊臨著首都馬累,當地導游接我們從機場步行5分鐘就到了碼頭。這裡的“多尼船”、快艇、水上飛機是連接機場與各個度假酒店的主要交通工具。“多尼船”(Dhonis),從船體、帆桁、釘、纜繩到帆都取材自椰子樹,承載著當地原住民2000年與海相處的歷史。導游介紹說,早在公元150年,許多來自東非、阿拉伯國家的船隻,在航行中就發現美麗、寧靜的馬爾代夫有適宜停泊的港口,人們也逐漸迷戀在島上居住。這個迷你小國近99%的面積為海洋覆蓋著,1190個小珊瑚島構成了馬爾代夫群島。在其中200個有居民的島中,有73個度假島嶼飯店,生養著27萬居民,棲息著1350種的珊瑚和魚類。這裡四季如夏,天氣溫暖年均氣溫在25-30度之間。馬爾代夫人完美地融合了阿拉伯、非洲以及亞洲人的優美容貌,他們過著樸實、悠閑和知足常樂的生活。這是個很友善的民族,樂於助人,使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夢幻島

我們的住宿是在夢幻島上的小別墅裡,這種造在海水中的木結構的小別墅,由一排長木橋延伸至海面足足一百多米遠,它連接的兩側住宅遠看好像浮在海上的亭台樓閣。長腳房下面是碧藍的海水、珊瑚、礁石、魚類,每間別墅房都有下海的樓梯,淋浴籠頭,早晚隨時能下海游泳、潛水。大家很興奮,放下行李就跑到自己的陽台觀賞風景,約定明天誰起來最早,一定叫醒大家看日出。一路上,我發現島嶼一切建築都沒有水泥與鋼筋,所有小別墅、酒吧、餐廳等房屋從外到內都采用當地天然材料。我再仔細觀察自己住的立在海水中的長腳房,也沒有一點現代化的建築材料,不用說水泥鋼鐵,連一根金屬釘子都沒有。房頂是棕櫚葉蓋的,大樹的門窗、橫梁、柱子、屋楹都用麻繩捆著,看著真讓人擔心海上大風會把房頂吹走。不過,聽說這裡沒有台風,連地震海嘯都很少見,整個島嶼被盛密的熱帶植物花草覆蓋著。

當晚我們參加了在海灘邊舉行的燭光自助晚餐,真是浪漫十足,聽音樂、海浪聲,品佳肴美酒,情侶們在竊竊私語。不少老外興致很濃地赤腳在沙灘上跳舞,中老年人跳慢步華爾茲、年輕人圍著火堆與當地歌舞演員狂熱地跳倫巴。我坐在藤椅上,喝著飲料與朋友聊天。當朋友們疲憊想回去休息時,我仍精神十足沒有睡意,望著深不可測的大海,我習慣性地回憶自己人生之路,真想不到六十歲還能到全球十大最美麗的島嶼馬爾代夫來享受。人們在這裡遠離世界一切煩惱,戰爭、恐懼、內鬥、忙碌的工作、城市的污染,真正享受安寧恬靜的生活。燭光晚餐一直鬧到半夜,在回去休息的小路上,我看到一些喝得醉醺醺的老外,哼著小調跌跌撞撞摸回自己的小別墅去。

天蒙蒙亮,我就被同團朋友叫醒,打開門到陽台上,頓時呼喊起來,火紅的太陽正從海平面上升起,一片美麗的霞光讓人如痴如醉。我們住的小別墅都在海上,前後左右和房子底下都是海水,完全被陣陣海浪聲包圍,這種海上獨特建築加上大海風景真是美不勝收。特別是早晚兩段時間,觀看日出與日落,完全是人生一世最美的享受。

游特色小島

馬累是世界上最小的首都,面積只有2.5平方公裡,人口大約只有10萬,不及上海一個區。市裡沒有出租車,同伴們都跟著導游步行參觀,我步行不便,導游幫我叫了一個熟悉的當地人,騎摩托車沿海邊環島觀光。環島一圈不足半小時。我發現全城沒有一條柏油馬路,放眼望去盡是白色磚頭鋪設的白沙路,每隔百米就有一條黃色減速寬帶。炫目的白色珊瑚礁和多半漆成藍色、綠色的門窗形成強烈的對比,現代化高層建築很少,房子通常築得又高又窄,據說是為了避免惡魔入侵。由於曾受英國管轄,因此也有部分建築帶著濃厚的英式氣息。在這個袖珍國都中,汽車似乎是多余的,人們不是騎單車就是走路。馬累是傳統與現代生活和諧共存地方,這是一個回教社會,由於宗教習俗,行為舉止及服裝都要保持端正,裸體是違法行為。怪不得這麼熱的地方,男人沒有穿背心的,女人戴黑頭巾穿黑衣褲,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這裡的度假勝地沒有賭博與色情服務場所,國家法律嚴禁攜帶淫穢物品、武器和毒品入境,違者將受到嚴懲。

白沙路是馬累最重要的街道,這裡林立眾多商務旅館以及建於1913年的總統府。此外,還有建於1656年的古清真寺,以及1675年落成的神奇的回教尖塔,白色的建築上仍可以清晰地看見古蘭經的碑文。可供瞻仰的還有古蘇丹王朝的蘇丹公園,它在1968年馬爾代夫成立共和國時曾遭到破壞,雖然今日這裡只剩下了一座小小的建築,卻依然比較完整地保留古蘇丹文化的精髓。

當地的居民習慣於過著簡單淳樸的生活,想體驗當地人的生活就應該去魚市場看看。那裡是全國各島嶼捕獲漁產的拍賣集散地,每天近黃昏時就響起此起彼伏的叫賣吆喝聲,構畫出島國活力的一面。魚市場內有專門去皮取肉的師傅,一條4尺長的魚,只需一分鐘,便被分割成皮、骨、肉三份了。小伙陪我騎車在市內又兜了一小時才回到碼頭,當我付了六十美元車費後,還加了他十美元小費,小伙子非常高興,一轉眼又買了一包東西送給我,裡面有飲料與當地土特產食品,並一直陪著我用簡單的英語與生硬的幾句中文,加上手勢比劃聊天。我大意知道:他生活很好、很快活,這裡旅游業發展後,年輕人都離開小島,喜歡生活在首都馬累,因為那裡生活現代化、容易賺錢。他一直等到我們團隊到,把我交給導游才放心走開。

我們接著參觀了一個全是穆斯林人居住的特色小島,島上只有800個居民,但什麼都有,學校、醫院、水廠、商店與教堂,教堂男女分開,但小學和中學是男女同校。島民人均月收入200多美金,從事漁業與旅游業。島上到處是漂亮的椰樹與特色面包樹,據說從前當地人拿面包樹當食糧,現在是觀賞。島上居民建房時申請土地不要錢,批准後就地取材自己造。這裡教育、醫療都免費,上大學、得重病都要去首都馬累。導游說:從前島上女人不工作,現在也在做。我提出想參觀一戶人家,導游答應了,但提出一個條件,參觀完要到他開的店裡幫襯買些東西,大家一致同意。其實主人家就在商店後面,屋內家具很簡單,穆斯林特色很濃,女主人在踏縫紉機,開始我們以為是做在家裡衣服,仔細一問才知道是在搞家庭縫紉加工業,村裡不少年輕婦女都在做。我們挑選的各種當地特色的物件,有不少東西就是他妻子在後面加工的。大家發覺村裡東西比島嶼商店便宜,紛紛購買,主人很開心一直把我們送出很遠。

馬爾代夫的各個島嶼都有各式各樣風格的旅館供選擇,從風格各異的觀光度假島嶼到不同形式的海上航游生活。南北馬累大環礁波浪起伏,適合衝浪,垂釣、浮潛,游客盡可以各取所需。現在,世界上有不少富翁看中馬爾代夫這塊上帝造福的度假寶地,很多島嶼只要被哪個富翁看中,當地人就一下子富起來。馬爾代夫當地流傳著這麼一件真事兒:一位孤島上的居民過著清苦的生活,每天的樂趣就是眼巴巴看著椰子落下來,直到有一天,一家酒店租用了他的島開發度假村。如今的他已經不再關注椰子,每天飄落的鈔票都數不過來。導游說在馬爾代夫1000多個島嶼中,這類奇跡不止發生一個,我們住的夢幻島的胖老板娘多年前也是窮人,現在成了一個富婆。也許馬爾代夫就是上天專為人類度假而設,旅游在這裡幾乎就意味著一切。

馬爾代夫又是全球三大潛水聖地之一,到這裡若不潛水實在遺憾。第二天早上我們坐“多尼船”入海,租上一副潛水鏡、救生衣和腳蹼。當我躍入清澈的海中與魚兒共舞時,這種感覺美極了。我曾在世界不少著名海域潛過水,如美國的夏威夷、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南非好望角等處,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魚類與生物種系及美麗的珊瑚。而在馬爾代夫的許多島嶼即便沒法潛水,也可以涉足看魚。一般的珊瑚礁島嶼,離岸邊20米以內的海水都不深。有的地方30米外便有如懸崖般的落差,這裡也是魚兒最多的地方。我與朋友租用潛水工具,每天早中晚選擇海島不同地方下海淺潛觀賞,在早晨陽光的照射下,海底世界美得如夢如幻,水中有不少漂亮的魚群,我們在潛水區與魚共舞。運氣好的話,還能見到小鯊魚和魔鬼魚呢!朋友的腳毛長,在水下被小魚們誤當作小蟲!他高興的像孩童一樣驚奇。

馬爾代夫政府非常重視保護自然環境,據說開發一個島嶼由於政府強行規定許多環保措施要求,如鋪設海底電纜、建淡水工廠、污水環境處理設施等等,一般富翁根本沒有能力負擔得起。政府還一直把附近海域鯨和海豚列為重要保護生物,這裡棲息有21種鯨與海豚,群島水域成了各類海洋生物的庇護港。當地政府海關還嚴禁出口珊瑚、貝殼以及其它采自海洋棲息地的物品。

遇險

在夢幻島的第二天黃昏,我們一群人在細白沙灘曬太陽。沙灘後面到處是茂密高大的龍樹、椰樹;海灘上是露光的美女、赤膊強壯的俊男、返老還童的老人、歡跳雀躍的頑童;漲潮時浪濤像一條直線湧來,掀翻起白浪,退潮後又露出一片礁石。一貫膽大包天的我,仗著自己是一個游泳好手,在大家要回宿舍時心血來潮向同隊的朋友提出:自己想從海灣游回伸出海面的長腳屋去,希望他們幫我把衣服鞋子帶回去。因為我們游泳的白沙灘形狀是碗型地處東面位置,我要游到住處,必須先游出前方500米警戒線,再沿著海島向南方向游,估計游到南側的住宿地大約2000米水域,憑我平常每天在上海游泳池鍛煉的時間距離應該沒有問題。況且我又不是第一次游大海,近年來我在中國從北方大連一直到南方海南都游過大海,特別是在青島的一次,跟別人一起游出大海4000多米遠,所以我認為很有把握。問題是當時我沒有認真考慮到,在中國下海我並非單獨一人,是結伴長距離游泳。那是大陸架海灘,而今天是處在印度洋中的一個島嶼,且我對這裡的地理環境、海潮、風向一無所知,只憑感覺是風平浪靜沒有問題。幾個男同志知道我曾獲得過上海殘運會冠軍,是個游泳好手,而且昨天還看到我一人在長腳房住宅海面游了2000米距離,所以只是叮囑我當心並沒有反對,而女同胞卻勸我不要去太危險。

一貫固執己見的我下水後就猛力向警戒線游去,半小時不到就游出了警戒線,我向岸上的同伴揮了一下手,一股勁翻出防鯊網繼續向南游去。十分鐘後,我感覺不對,發覺海水中有股無形吸力,不斷把我向外推,不管我花多少時間、多麼用力拼命奮力朝目標游,我卻感到自己被吸離警戒線越來越遠。我拼命掙扎想抓著警戒線外面的海上浮標燈盤,但力不從心,迅速被一陣又一陣退潮海浪卷出安全區。那時,我真慌了神。這是退潮時刻,在警戒線內的小海灣感覺不到,一到外圍才知風大浪高。周圍一陣陣浪頭拍打岸礁的聲音越來越輕了,我知道自己已遠離了海灘與島嶼,抬頭目測更慌了神,已經看不到海灘上的物與人。我明白現在游泳的力氣等於白花,而且是越用力氣離目標越遠。我的體力又開始明顯下降。孤獨無援使我一次次驚慌,嗆進好幾口海水,感覺四肢開始發冷。

滿嘴的鹽水頓時使我頭腦清醒過來,這樣耗費體力非常危險,無奈之下我不斷警告自己:冷靜!再冷靜!保存體力!不能再拼命游了!因為快速退潮使我不可能游回去。我一邊踩水一邊拼命揮手,希望同伙與附近海灘上的人能發覺我發生了危險,可並沒有用。在精疲力竭後,我想起游泳教練教我的方法,千萬不能再驚慌,只有靜靜仰浮在海面,任隨海浪越飄越遠,心裡焦急地等待人來救援。

在生命危急時刻,我猛然想起三哥曾經告訴過我的事情:1964年他在舟山船廠工作時,為了逃出一直政治迫害他的大陸,經常一個人鍛煉長距離游泳,每次在向深海游出一萬多米後,都會產生一種恐懼的感覺,仿佛無邊無際的大海要吞掉他一樣。我想,要學三哥的堅強,不要輕易放棄,我不會死。首先要保存體力,相信同伴發覺我沒有游回來,一定會尋找並發出呼救。果然不出所料,我感到仿佛很長時間後,聽到附近有摩托艇的聲音,而且不止一艘,我拼命呼喊揮手。當我看到越來越近的救生艇時,生命的希望與力量又促使我拼命游過去。當我緊緊抓住救生艇拋出的救生圈時,腦海中閃出:得救了!這時,才真正體會出什麼是“撈救命稻草”。

面色蒼白渾身沒有一點力氣的我,被當地救援人員像拖落水狗一樣拖上船。救援人嘴巴不斷講著嚴厲的土話,我聽不懂,但知道是責怪的意思,而自己嘴裡一邊嗆水、一邊極力表示救命感恩之情不停地道謝!我癱坐在船板上,大口吐出嗆進肺裡的海水。船到岸時,我看到碼頭上湧滿了焦急的人。原來,同團所有人得到我在海上失蹤消息,焦慮萬分,紛紛從各處趕來迎接我。我被擔架一直抬到休息大廳,一個白人醫生要為我檢查身體,我艱難地想站起來說:沒事,沒關系!極力想叫朋友扶我回屋休息。這時同伴才告訴我:當我從警戒線游出去後很快消失在他們視線裡,海水退潮快速把我帶離島嶼近萬米外,從失蹤到救援已經有一個多小時。我看到胖老板娘瞪著眼,直著嗓子跟我們領隊、導游大呼大喊,好像是在責怪他們沒有看好隊員。事後知道她在指責我這種冒險行為,因為傍晚是退潮時間,游出警戒線十分危險,出了事他們是不負責任的。同伴一路送我回住宿,而我自己心存謝意又羞愧難當,後悔不聽忠告害得大家為我擔心。

晚上到餐廳吃晚飯時,不少外國人向我友好打招呼,安慰我是否驚嚇了。因為島嶼小,只有上百人,所以我的事馬上驚動了全島。領隊與團員們叫了二瓶紅酒,一定要為我壓驚,大家七嘴八舌訴說我在海上失蹤的一個小時間裡發生的事,以及團員們與島上客人驚慌的一幕。團員告訴我:當他們發現我游出警戒線後方向偏離目標時,大家開始驚慌,隨後發覺我消失在海面時,更恐懼起來,一些人急忙奔跑去服務大廳報警,另一些人拼命沿著海灘追尋。當時有不少人在海灘游泳,聽到有人被潮水卷出警戒線的呼救聲時,一些膽大的人拿起救生圈想游出警戒線尋救我,因為退潮浪很大,紛紛又退回來,只有二個年輕白人,非常勇敢抱著救生圈繼續游出警戒線尋找我。而島嶼上的救援快艇接到報警後,動作非常快,用無線電波馬上通知附近幾個島嶼出面尋找,他們估算我被退潮帶走的方向後,先後有三隻快艇趕到出事地點。

我想找這兩個素不相識的“洋雷鋒”當面感謝他們,領隊與導游拿著紅酒帶著我,在自助餐大廳裡一桌桌尋找,終於找到這二位瑞典年青人。我非常誠意地鞠躬向他們致謝,盡管我不是他們救上岸,但他們這種中國式雷鋒精神真是少見。晚餐桌上,團內朋友紛紛友善“聲討”我:張三說我“膽大不要命”、李四說我“命大好運氣”、還有了解我的人說,“是命好,在國內文革十三年沒被害死,在異國他鄉海上失蹤還能救回。”第二天,我成了島上新聞人物,人們一看到撐著手杖走路一拐一拐的我,好像都在議論:這個中國白發老頭膽子真大,腳雖殘廢竟然敢游出警戒線幾千米,昨天死裡逃生真是命大。

其實,哪裡是什麼命好命大,關鍵是危急時刻,我從未放棄過自己、放棄過活下去的勇氣。憑著這股信念,我才會冷靜地想到同團的人一定會去報警尋找救援的,而我自己能做的就是保存體力。如果當時我對自己已經喪失信心,恐怕也等不到一個多小時後的救援艇趕到了。人生的許多境地是多麼相似啊,回憶我當年在冤獄的4600多個日子,苦難而令人絕望,周圍一些政治難友忍受不了長期的心靈和肉體折磨紛紛自殺了,我卻因為承受著三哥的教誨與他承攬所有罪名的恩澤,一直告訴自己要堅強地活著出去。同樣,在我下海經商的二十年裡,也經歷了種種艱辛甚至於挫折,憑著從磨難中錘煉出來的獨立思考的個性與不認輸的頑強意志,我都挺過來了。人生的磨難沒有打倒我,反而一次次累積成為我生命的寶貴財富。這大概也是我在馬爾代夫絕處逢生的原因吧。

後記

寫這本書,我的心情比較復雜。

在寫作過程中,一些親朋好友對我文中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看法: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為什麼看不到國家發展進步的地方?為什麼總是看到中國不好的一面?是啊,作為一個中國人,為什麼總是要貶低自己的祖國,說她不好呢?是我不愛國?還是我崇洋媚外?

我沒有讀過大學,在十九歲人生最渴望知識的青春時代,就開始在監獄裡度過。因為三哥案子是北京關注的要案,所以我長期與要案及重要政治犯關押一起。在監獄十三年,我相識了許多人生的老師與摯友,他們都是知識分子,除了自身的學識外,他們都善於獨立思考、在政治上持有獨特見解。政治犯監獄是我的人生大學,在與關押一起的“反動學術權威”教授、“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高干交流中,我了解了延安整風運動與建國初黨內“高鐃事件”、“彭德懷反右傾”的真相;也幫我了解了一系列意識形態政治運動(反胡適、反胡風、反右派等)的內幕。在與那些只忠於上帝的宗教人士,解放前留美留日、了解國外情況的學者交流中,我才如夢初醒,看清了信仰與真相、謊言與欺騙、愚昧與封閉。

除了三哥之外,他們都是我人生獲得知識和思想啟蒙的又一重要源泉。為了不虛度牢中時光,我們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還組成了“孫文讀書會”,在身邊沒有一本書的情況下,每個人把自己看過的好書好作品互相口頭交流、評價、爭辯、探索。記得我們還曾經剖析了中國現代文化界著名人士的氣質與命運,誰最有骨氣?誰最軟弱?誰最可鄙可恨?誰最有影響力?在這些熱忱而充滿激情的思想交彙中,我學會了獨立思考,理解了知識分子乃至一個普通公民對於國家應有的責任,懂得了民族、國家之健康正常發展對於個人幸福的意義。

我把這些理解為我最初的憂患意識。

平反出獄後正逢上中國改革開放的好年景,我離開了國營單位下海經商,二十多年商海的沉浮,又使我經歷了改革開放從起步、動搖、到逐漸走上有序的過程。正是這些原因,使得我在後來的出國旅行中,自然而然地關注到別的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將它們與中國的情況作對比和思考。

於是,我將這些思考記錄下來,集結成這些文字。我不是什麼學者、作家,所以這本書也不是什麼學術研究,甚至可能有不成熟、偏頗之處,它只是一名普通的民間思考者對國家命運的一份真誠的關注。

我的書跨越了意識形態的鎖鏈,有些事太復雜,我只能提出疑問。本書可能刺傷一些中國人強烈的民族情緒,也可能得罪一些改革開放的既得利益者;我的寫作原則是站在客觀立場上,堅持講真話、拆穿一切謊言,有話必說、有事就寫,不留遺憾。只要走得動,我會堅持走下去、寫下去。

也許正是因為愛之深才恨之切吧,所以這本書的文字是多有切膚之痛的批評而少有褒揚,因為我覺得改革開放的成就是舉世有目共睹的,而我們國家能否更加完善更加強大,正取決於我們能否正視現存的問題,堅定地清除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源。反思與探索,不僅是政治學者、經濟學家的權力,發現與提出問題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而政府的責任與義務則是去解決這些問題。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壞話”、揭傷疤的原因。

正可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謹以此書,與所有關心中國前途、能獨立思考的朋友進行交流。

劉文忠

2007年10月

邊走邊寫

去年十一月,這本《一個文革受難者的新海國圖志》出版時,我已擬定了今年的二大行程,上半年準備去南美幾個主要國家,其中包括社會主義古巴;下半年再去東歐已解體的幾個原社會主義國家看看,包括捷克和波蘭。上半年的南美之旅已成行,所以此次再版新增了古巴一文。

這本書出版後,我收到了許多讀者的來電來信,有熟識的朋友,有公共知識分子,還有不相識至今也未見過面的朋友。他們有的對我提出了一些好建議,有的幫我指出有錯誤的地方,有的與我交流想法爭論不同觀點,甚至從不認識的朋友會和我在電話裏聊上一個小時。對這些讀者朋友,我心存感激。因為他們,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的出版還有一些能被稱得上“意義”的價值,讓我意識到它已不僅僅是我和三哥靈魂交流的產物,許多有獨立思想的普通中國人也關注著書中的問題,願意思考和探討這些問題。

從第一本《風雨人生路》開始,寫作已成為我的興趣,孜孜不倦。經常半夜想到什麼,我就會馬上從床上爬起來坐在電腦前,被妻子視為“神經”,而多年早起的習慣也讓我經常淩晨四五點鐘就開始寫東西。年紀大了,卻會一盯著電腦就是好幾個小時直到眼睛吃不消。我不會使用鍵盤,拼音打字也不會,我的寫作是單手操作,朋友幫我裝了一個特殊的軟件,用鼠標點出軟件上的筆劃來打出每一個字。和年青人相比,我用最笨拙的技術使用著我的現代化的寫作工具。

寫作更是我的樂事。作為一個中國人,以自己半世的人生經歷寫出我的心聲是我表達生命的方式,而寫出我們被蒙蔽的現實更是我的責任和義務。

只要還可以撐著手杖行走,我就會一直走下去,不停地寫下去。

願繼續與讀者朋友分享心得,交流思想。

是為第二次印刷暨二版後記。

劉文忠

2008年11月


精選遊記: 馬爾代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