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風海韻話海南之六椰島風情

作者: sunmg

導讀海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在海南島的37個民族大家庭中,只有黎族是土著居民,而且也是全國唯一分布在海南的一個少數民族,擁有130萬人口的黎族在海南居住的歷史已經超過了6000年。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我們去參觀的位於三亞附近的陵水縣椰田� ...

海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在海南島的37個民族大家庭中,只有黎族是土著居民,而且也是全國唯一分布在海南的一個少數民族,擁有130萬人口的黎族在海南居住的歷史已經超過了6000年。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我們去參觀的位於三亞附近的陵水縣椰田村即是黎族、苗族集居的村寨。車到停車場(確切一點說是村委會門口的一塊空地),就看見村委會的牆上高掛著毛主席的畫像。毛主席逝世已經25年了,但懸掛毛主席畫像依然是黎家的習俗,不僅村委會的牆上掛著,村民家中的堂屋正中也懸掛著,就連新郎新娘結婚的洞房裡也能見到毛主席慈祥的笑容。這個在全國解放以後才形成的黎家習俗,不但農村有,而且隨著黎家人走出山寨也帶到了城裡。村裡的黎族導游不無自豪地介紹,在海南,只要看到懸掛著行主席畫像的出租車,車主定然是黎家無疑。這番看似平常的話語,折射著黎家人的淳樸厚道,難免打動游人的心。也許是保留了千年的舊俗,城市的熱風似乎沒有吹到距三亞咫尺之遙的村寨。走進寨門,高高的椰子樹下,見到的盡是古老的竹檐茅頂的船形屋。屋外形很像一艘船底向天的覆舟,一般用原木、竹子、茅草、紅白藤等為材料建築而成,牆壁多用椰子葉、成毛竹、山竹等編織成圍笆圍成,屋頂多以茅草、椰子葉、葵葉編織而成。傳說這種住宅的造形,像征著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遷居而來的。黎族村落多在山谷緩衝的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子周圍保留著茂密的樹木。平原村落的周圍種植著刺竹,形成營賽,故稱“黎賽”。在海南島黎族同胞集居生活的村寨邊上,人們往往會看到一些零星分散的獨立的小屋子。這些小屋子多建在村頭、寨尾或村外的山坡林子中,乍看似家不像家,戶不成戶,也不像看守農作物而設的涼棚。其實這是黎家民間的傳統民宅“布隆閨”,或“籠閨”,意思是“不設爐的房子”,漢族人稱為“寮房”。“ 寮房”是海南黎家人的一種特殊居所,“布隆閨”的由來,與黎家人一向提倡男女青年社交,戀愛自由和黎家青年崇尚生活獨立的習俗有關。按照黎族的習慣,小孩長到十七、十八歲,女兒到十四、十五歲,便不能與父母同屋而睡。男的要自己上山砍木料蓋“籠閨”,女子則由父母蓋“籠閨”, 供其居住、社交、擇偶用。地址往往選在離父母不遠但比較清靜的地方。寮房大的可住四、五人,小的僅住一人,住一人的為數較多。 ?布隆閨”的主人絕大部分為女子,尋求伴侶時以唱山歌為媒介。整個過程通常分“口試”、“面試”、“定情”三步進行。每當放夜,情竇初開的黎族少女,只要在“布隆閨”裡唱出一首渴望得到知音的歌,求偶心切的小伙子便會聞歌而來。用山歌和姑娘“交談”,一唱一和,你來我往,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情景既緊張又有趣,唱到興濃時,可以通霄達旦、情意纏綿地唱個不休。口渴了,姑娘自會從窗口遞給你一盅香甜可口椰子水。當雙方唱到情投意和處,姑娘讓定了自己的意中人時,就會含情脈脈地從窗口遞給對方一一束“布任”枝(一種野生樹),以表達愛慕之情。這束“布任”枝,實際上就等於一張“錄取通知書”了。黎族青年這種奇特的“愛情三步曲”,不受父母、媒人、金錢、地位等外界因素的干擾,為婚後愛情的忠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千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男女青年在這別致的寮房裡,通過說笑、對歌、鼻蕭、打口弓架起一座座愛情的橋梁。簡陋的寮房,哺育過多少鮮艷的愛情之花,成全了多少人的美滿姻緣!

黎族還有一個古老的習俗,那就是婦女黥身紋臉,民間流傳的海南十八怪之一“姑娘像老太,老太像妖怪”即指此事。黥身紋臉的歷史已經相當悠久,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農歷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了,兩人都是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就是黎族婦女紋面的來歷,也是黎族"三月三"節的傳說。黎族婦女黥身紋臉是一件很為痛苦的事,但因為黥身紋臉是氏族的標記,據說不紋臉,死後祖宗不認,魂歸無處,這個習俗逾朝歷代未有改變。黎族不同的支系,居住的地域不同,黥身紋臉的圖形也有所區別,它作為部族的標記是甚為明顯的,但不紋臉死後祖宗不認的傳說卻是矢口一詞。郭沫若同志對此曾有不小的感慨: ?花門梨面傳聞有,今到保亭始見之。黎族積緇成習尚,婦容黥墨足驚奇。雖雲古道存民俗,想是奴徽剩子遺。幸喜小姑逢解放,素顏不復類當時。”解放後,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黎家婦女不再黥身紋臉了,但在老年婦女中,仍可看到古代這種習俗的遺風。

黎族主要從事農業,也有手工業、飼養業和商業,過的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黎族居住地方,處於亞熱帶,水稻可一年三熟,也是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地。由於四面環海,漁業、鹽業資源豐富,適於發展水產業和林業。歷史上紡織業比較發達,所織“黎錦”馳名中外,用黎錦做的花幅、壁掛、花帶、掛包等工藝品頗受人民的喜愛。海南旅游事業的發展給黎村帶來了和煦的春風,竹筒飯的米香招來了一群群的觀光客,跳竹竿的節拍時時響起,簡陋的舞台上紛呈出黎家的風景圖畫,輕歌曼舞,主客同樂,其樂融融。寨裡辦起了小商品市場,那滿架的工藝品招引著游客紛至沓來,熱情的黎家姑娘用穿著紅絲帶的吉祥物自制的野豬牙飾物祝福遠道而來的客人,更是造成了溫馨的氣氛。

海南不僅 有眾多的少數民族聚居,而且由於歷史的原因,興隆華僑農場自建立以來先後安置了來自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僑,人數達到十幾萬人,海南也成了著名的僑鄉。祖國像媽媽溫暖了海外游子的心,歸僑們也帶來了他們苦心經營所獲得的成果,他們帶來了諸如橡膠、可可、咖啡那些國外的珍稀苗木和生產技術,也帶來了東南亞(主要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泰國)國家的文化和異域風情。位於興隆的東南亞風情村占地300畝,這裡椰樹成林,各種熱帶水果琳琅滿目。村內建設有東南亞風情特色的各式竹樓、長廊、小橋、涼亭,還有造型奇特的各種佛塔和各具特色的廟宇殿堂,再現了異國他鄉的生活情趣。伴著微微椰風,隨著那優美動聽的印尼民族音樂,身穿印尼、泰國服裝的歸僑時而引吭高歌,時而歡快地跳起當地的民族舞蹈。演員大都是僑居海外多年的老華僑,歲月的滄桑讓青絲染成了白發,生活的坎坷任鄉情醞成了歸意,但他們那余音繞梁的歌聲,輕松活躍的舞姿卻充分展示了華夏兒女熱愛和平、熱愛生活、處驚不亂、堅韌不拔的可貴品格。


精選遊記: 海南東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