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島歸來,已是下午四時多了,陽光也不似中午那般驕人了。我們再來到天涯海角開始新的尋覓。公園門口有副對聯,是套唐人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望月懷遠》中的二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曰:“海南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雖然套得生硬了些,但用在天涯海角這個人們翹首企盼的地方,烘托獨具一格的美景雅韻,倒也別有情趣。步入公園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條通向海邊的大道,中間是一個個遍植花卉的大小花壇,品種繁多,花香醉人,二旁是茂密的椰林,許多樹上還掛著沉甸甸的椰子。路的盡頭就是有名的“日月雙星”,二座交叉的石礁傲指蒼穹,再往前就是無邊的大海,浪花在雙星礁旁奔突喧虺,不時濺起銀珠綠玉,海南人用一句椰風海韻來概括如此的意境,恰如一杯濃淡得當的興隆咖啡,品味著眼前的美景,留給人的恰是無限雋永的回味和遐思。從“日月雙星”北行,沿著海灣劃出的一條彎彎的園弧踏進沙灘。園弧的這一邊是星羅棋布的亂礁怪石,岸邊滿是青翠的椰子樹,或是挺拔向上,像一把把撐開的雨傘;或是橫向逸出,像一尊尊大炮指向海疆。園弧的那一邊則是一望無際的沙灘,沙灘上堆壘著一座座奇峰異石,無垠的大海似乎也得到了舒展的機會,裹攜著滾滾波濤向沙灘擁去。伴隨著陣陣有節奏的轟鳴,浪花歡笑著、跳躍著,頑皮地在游人腳下歡嬉。我們踏著略帶濕痕的細沙,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去,仿佛融入了大自然的天然圖畫。真美啊,天涯海角,每個身臨其境的人都會發出由衷的感慨和贊美,哪裡尋覓得到半點古人留下的“身在天涯思故鄉”的愁緒和凄惶?古人也真夠可憐的,那個時候,交通閉塞,行千裡路也只是騎瘦馬、坐牛車,乘小船,夠不著的也只有光著腳丫子翻山越嶺,風餐露宿,一路艱辛,一路凄惶。而遠離中原、“鳥飛尚需半年程”的瓊島,人煙稀少,荒蕪凄涼,歷來被視為未經開化的夷蠻之鄉,瘴癘之地,達官顯貴視之畏途,久而久之,便成了謫貶官員和失意文人的流放之地。遠客至此,似乎到了天地之盡頭,來去無路,望海興嘆,故謂之“天涯海角”。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流放到潮州,就發出了“雪擁蘭關馬不前”“來收吾骨瘴江邊”的哀鳴;唐代宰相李德裕貶謫海南,用“一去一萬裡,千之千不還”的詩句傾吐了受貶謫的遭遇;他從潮州司馬再貶崖州司戶後寫了一首《登崖州城作》詩:“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宋代名臣胡銓更是感 慨“區區萬裡天涯路,野草若煙正斷魂”,也正因為歷代名人的光顧(宋代大詩人、大文學家蘇東坡也曾謫居海南,至今猶有“懷蘇亭”紀念他),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描繪,天涯海角才成為人們心目中最富有神奇色彩的著名游覽勝地。這裡海水澄碧,水天一色,煙波浩渺,帆影點點,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天涯”、“海角”巨石突兀其間,昂首天外,崢嶸壯觀。史載,“天涯”兩字為清雍正年間崖州知州程哲所題,銘刻在一塊高約10米的巨石上,岩石下方有郭沫若詠“天涯海角”的三首詩題刻;“海角”兩字刻在“天涯”右側一塊尖石的頂端, 據說也是清未文人題寫,可惜字寫得小了一點,位置也比較隱蔽,氣勢上比“天涯”差了許多,這兩塊巨石通稱為“天涯海角”。離“天涯”摩刻左側幾百米, 有一尊高大獨立的圓錐形巨石,通高7米,這就是“南天一柱”奇景。它擎天拔地,有獨立南天之勢。“南天一柱”四個大字是清代宣統年間崖州知州範雲梯所書。據說“南天一柱”還有一段不俗的來歷:遠古時候,煙波浩渺的南海海面惡浪滾滾,王母娘娘手下的兩個仙女見狀,悄悄地離開天宮,並立於南海波濤之中,為漁民捕魚導航,滔滔大浪立刻平息了下來。王母娘娘發現此事後,馬上派雷公電母抓兩仙女治罪,但兩仙女不肯從命而化為一座雙峰石,王母娘娘聞訊大怒,命雷公把雙峰石炸為兩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飛到了“天涯海角”旁邊,從此矗立海邊,成為今天的“南天一柱”奇觀。傳說自然是假的,但天涯海角確也因為“南天一柱”而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