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訪今之蘇州紀行(二)

作者: xueyangling

導讀甪直古鎮位於江蘇蘇州市吳中區,離蘇州僅25公裡,是江南水鎮的天然歷史博物館。境內水流縱橫,歷來有“五湖之廳”“六澤之衝”之稱。次日,從蘇州城東的婁葑乘18路公共汽車到達。 甪直是著名的水鄉橋都,曾有“七十二座半”之說。古鎮上水道縱橫,在兩河交彙處,往往有相連成直角的兩座橋,俗稱雙橋。東西跨於塘河上的三元橋和萬安橋是三步二橋的代表。前者建 ...

甪直古鎮位於江蘇蘇州市吳中區,離蘇州僅25公裡,是江南水鎮的天然歷史博物館。境內水流縱橫,歷來有“五湖之廳”“六澤之衝”之稱。次日,從蘇州城東的婁葑乘18路公共汽車到達。

甪直是著名的水鄉橋都,曾有“七十二座半”之說。古鎮上水道縱橫,在兩河交彙處,往往有相連成直角的兩座橋,俗稱雙橋。東西跨於塘河上的三元橋和萬安橋是三步二橋的代表。前者建於明萬歷年間,後者建於清乾隆前,都是花崗石砌梁式平橋。

以前第一次記住甪直這個古鎮,是因為“甪”這個字,最開始不認識,後來查字典後識得,便開始慢慢了解。據說甪直古稱甫裡,唐代以後,因河道街形狀像“甪”字,才改為現名。

去了甪直才知道,它是柏林影後蕭芳芳的故鄉,在甪直現在的景點之一蕭宅即是蕭芳芳的家。蕭芳芳也就是在李連傑主演的方世玉電影中飾演苗翠花,我也是參觀了蕭宅才了解的。蕭宅,位於甪直鎮中市上塘街,建於清光緒已醜年(公元1889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是古鎮現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它原為鎮上楊姓武舉人所建,後來售於裡中望族蕭家的蕭冰黎,故稱蕭宅。1998年甪直鎮人民政府對蕭宅進行了整修,恢復其原來的面貌,並增設蕭芳芳演藝館,對游客開放。

去了甪直才知道,原來葉聖陶先生所寫《多收了三五鬥》也是發生在甪直,以萬盛米行文為背景。萬盛米行是一家老字號店鋪,始建於民國初年,由鎮上沈、範兩家富商合伙經營。該行規模宏大,有存放糧食的廒間近百,是當時吳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為甪直及其周圍十多個鄉鎮的糧食集散中心之一。1998年甪直鎮人民政府斥資恢復萬盛米行原貌,再現民國年間江南米市風貌,同時增加江南歷代農具陳列,成為一處具有獨特水鄉風味的新景觀。

甪直的另一大建築景點是沈宅。蘇州歷來都是富商雲集之地,甪直也不例外;沈宅就是典型的江南富家建築。建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是清末留日學生同盟會會員,蘇南賢達沈柏寒先生的故居。沈家原為富豪,房產廣布,時有“沈半鎮”之稱。沈宅建築布局很有特色,仕途之痕跡,商家的店鋪,私人的住宅,以及街坊親戚的聚集,許多差異頗大的格調仿佛渾然天成,同時也是“洋務運動”後,民族工商業在沿海古鎮崛起的縮影。現在的沈宅除了陳設舊時富豪的生活場景,還將原設於保聖寺天王殿的吳東水鄉婦女服飾館移置於沈宅西前廳展出。

甪直是需要用腳來丈量的,寬寬窄窄的深巷,羅列的各式橋梁,緩緩流淌的河,晃悠悠的烏篷船,還有沿街的各種販賣小東西的店鋪,這裡的時間仿佛凝滯了,悠閑、自在,以及飄然世外的舒心。從甪直回到市區的時候看看時間還早,就去了寒山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使得寒山寺聞名天下。據說寒山寺是因為一個名叫寒山的和尚而得名的,而並非一座名叫寒山的山;讓我真正記住寒山寺的是那首歌《濤聲依舊》,那是怎樣的不舍和憂愁,過去的點滴在異鄉的孤獨時一點點地湧上心頭,流連的鐘聲和塵封的日子,久違的你和許多年以後的彼此,千年的不變風霜,依舊拍打如故的濤聲,在心頭的唯有物是人非的感慨。

寒山寺的門票並不算貴,比起杭州的靈隱寺來說,名氣不如後者,但各有各的特色吧。江南的人是信佛的,他們每年都會在三月等重大的佛教節日去杭州、普陀等名剎古寺去拜佛,參加佛教盛典。寒山寺素以鐘聲聞名天下。每年除夕陽或元旦晚上,寒山寺都會舉行敲鐘儀式,鐘敲108下。每一下代表一個煩惱,聽完鐘聲,來年煩惱便隨風而去。據說當年唐代詩人張繼夜泊楓橋,在客船聽鐘聲,也是因為屢試不中,聽人指點也前來掃除煩惱。

姑蘇四大園林中的留園就在寒山寺不遠處,順道去參觀了下。

留園,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留園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共分中、東、西、北4個景區,景區間由700多米長的曲廊連接,長廊兩壁上嵌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300多方,人稱“留園法帖”。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築取勝,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是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此外,廊檐下有粉白花牆漏窗,圖案精美。從花牆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樹中若隱若現,有如丹青畫卷,別有情趣。

在留園遇到不少有趣的人,比如自助旅游的外國游客,比如雖年老仍健步如飛的老年游客,還有和我一樣的年輕的背包客。在回廊休憩的時候碰到一個游客,隨意聊了幾句;他是因為工作原因來蘇州,抽空來留園看看;他說從來沒見過我這麼悠閑的大四畢業生,笑了笑,沒回話;人各有志,也不指望別人能理解我內心的苦悶,何況這世界是這麼浮躁,這麼無奈。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