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風海韻話海南之一悠然見南山

作者: sunmg

導讀動身到海南時,江南正是“草長鶯飛二月天”的初春時節。今年的暖冬天氣使春天過早地來到了人間:窗外的桃花漾開了笑臉,楊柳也早已過了鵝黃嫩綠的初綻時分,微風中只見梟梟婷婷地輕舞飛揚。然而,天氣變化的任性終究拗不過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二月初八,白龍過江”,春分時節的寒流一下子使空氣凝重了許多,連綿的陰雨帶來了陣陣寒意,田野的景色與人們的穿 ...

動身到海南時,江南正是“草長鶯飛二月天”的初春時節。今年的暖冬天氣使春天過早地來到了人間:窗外的桃花漾開了笑臉,楊柳也早已過了鵝黃嫩綠的初綻時分,微風中只見梟梟婷婷地輕舞飛揚。然而,天氣變化的任性終究拗不過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二月初八,白龍過江”,春分時節的寒流一下子使空氣凝重了許多,連綿的陰雨帶來了陣陣寒意,田野的景色與人們的穿著明顯地失去了和諧,氣溫一下子又跌到了八度左右。車行高速公路上,路旁的景色飛也似地向後退去,百多公裡的行程不到一個半小時就到了目的地浦東國際機場。似乎這次出行將會是十分的順利,但飛機卻給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先是宣告晚點二個小時,原因是飛機還沒有飛到;在候機廳,二個多小時也不知是如何苦捱著,許久,許久,原定18點的航班到21點才上了機,卻又不是直飛海南,到三亞鳳凰機場已是次日凌晨1時多了。睡眼惺忪地下了飛機,地面二十六度的氣溫卻趕走了睡意。夜色中的三亞,空氣中蒸騰著綠樹的芬芳,分明已是夏天的景像。江南春早,海南春更早,莫不是“任是春風不管,也曾先識東皇”?

到三亞,第一站就去南山,這是臨行前朋友再三推介的。西出三亞市40公裡,便到了南山。南山的山形如同一只巨鰲俯瞰著南中國海,所以古代又稱之為鰲山。南山高500余米,山上終年祥雲繚繞,氣像萬千。仰視南山,會發現山的東脊上一棵大樹酷似一條騰空戲珠的青龍,而在山的西側腰間則有一方巨石宛若一只下山回首的斑爛猛虎。

進入南山文化院,跨過高大挺立的“不二”牌坊,迎面一座近十米高的三面觀音。觀音三面三相,一面是手持佛珠,一面是手持蓮花,從任何一個方向望觀音,一式的慈眉善目,一式的妙端莊嚴,令人肅然起敬。據說南海鰲山是觀音的居處,南山寺正南的海上為此即將聳立起高108米的漢玉觀音,而進門所見的觀音正是漢玉觀音的原像。

從不二門坐電並車上山,穿參觀南山寺。南山寺枕靠南山雙峰,左丘右陵環抱,面向萬頃碧波。進門為兜率宮,和一般寺院的天王殿有些相像。左右是風調雨順四大天王。正面卻不見了皆大歡喜的彌勒佛,神龕背後也沒有了護法韋陀。南山寺的“大雄寶殿”名曰“金堂”,三尊主佛儀態風範自成一體也許這正是南山寺廟的特點,自從到雲南見識了一些不同江南佛教的寺院,我漸漸地參悟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養一方神”的道理,凡事隨鄉入俗,少了許多大驚小怪。南山寺規模不算最大,建寺時間也不算長,但卻有不小的聲名。當地人說三亞是中國最南的城市,南山是中國最南邊的山,地處天涯海角,因此南山便是國人祝福語“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中的南山。1200年前,鑒真大師偕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及鑒真徒弟等15人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被東海的台風刮到南山灣登岸獲救,鑒真大師一行從寧遠河口登岸,並在崖城駐留一年多,在此期間修建佛殿,講經渡人。後來第六次東渡終獲成功,據說也是沾了南山這塊吉祥之地的光。

南山又是南海觀音的駐地,園中有座觀音閣,閣內有鎮山之寶金玉觀音。南山金玉觀音由觀音金身、佛光、千葉寶蓮、紫檀木雕須彌底座四部分組成,高度3。8米,耗用黃金100多公斤、南非鑽石120多克拉、數千粒紅藍寶石、祖母綠、珊瑚、松石、珍珠及100多公斤翠玉等奇珍異寶,采用中國傳統“宮廷金細工藝”手工制造。觀音金身由200多片平均厚度1.2毫米的金片經手工敲打成型,再焊接而成。由於運用了不同的工藝處理方法,從而使金像產生了不同的色彩與質感,予人以美輪美奐、寶相莊嚴的感覺。

下山途中,在文寶院參觀天下第一龍硯產自河北易水,由國內二十余位硯雕大師耗時六年精雕而成。硯長10米,寬3米,高1.5米,重35噸。運用我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雕刻技法,集平、浮、透雕於一體。整方硯台有三個硯池,左右為日月,中間是一幅中國地圖,寓意日月同輝。硯內雕有56條神龍(像征中國的56 個民族),9只金鳳(像征九洲中國的古稱),32只長壽龜(寓意32個省市自治區),寓意傳神,蔚為大觀,於2000年7月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參觀者絡繹不斷,贊嘆之聲此起彼落。

文寶院對面是南山別院,名字有點別扭,建築也並不起眼,但卻是南山的一個有名的古跡。傳說是鑒真大師第五次東渡失敗後暫居南山時修建的廟宇,也是海南最早建造的廟宇。廟宇不大,卻是鑒真大師的遺澤,海內外慕名膜拜者不計其數。據說廟裡求簽還真有點靈氣,香火自然興旺。

由文寶院緩步而下,無多路就到了通向長壽谷的路口。長壽谷是一個山區小村,村民以長壽著稱:該村89歲以上的耄耋老人竟有800人之多,年事最高的已達108歲,年歲之長、數量之巨世所罕見。山裡人稱長壽不僅是因為山區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更把長壽的原因歸結於南山這塊風水寶地。壽比南山嘛,南山人自然是長壽的。細觀長壽谷,山高谷深,水流清徹,林木青蔥,漫山遍布的一叢叢的灌木就是被稱為南山不老松的龍血樹,當地人對它崇敬有加。據說龍血樹壽命極度長,如果不受外來傷害,它的壽命可達6000年之久。6000年?初聽之下,難以置信,後來在參觀興隆熱帶植物園時,那裡的專家卻證實了這一點。我感嘆:人類文明的歷史還只有五、六千年,不管是瑪雅文化還是巴比倫文化,也不管是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化,雖然都稱道為“源遠流長”,其實也不過有幾千年的積澱,那光陰在整個歷史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刻。倘若真有那麼一、二株6000歲的龍血樹,豈不成了古往今來人世滄桑的活見證?人說“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歲月的綿長,而龍血樹卻能對人類活動的整個過程一覽無余,人們不能不驚嘆生命的偉力如此強大,生命的光輝如此燦爛。也許正由於目睹了太多的風雲變幻,經歷了太多的天災人禍,承受了太多的兵火戰亂,見過了太多的顛沛流離、哀鴻遍野,解析了太多的醉生夢死、紙醉金迷,領悟了“白雲蒼狗,變幻無定”,龍血樹才甘守寂寞,虔心向佛,扎根南山,演化成今天的“南山不老松”。不老,不僅意味著福壽綿長,更意味著醉眼看世界的曠達。世事滄桑,莫不是龍血樹還在期待著新的驚喜?


精選遊記: 三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