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游記(四):滇藏線上

作者: 狂愛CTU

導讀更多照片請至:http://***/s/articlelist_1265083230_0_1.html (一)在東竹林寺聽阿星講佛法 阿星,藏名扎西多吉,86年生人,阿拉丁俱樂部領隊。愛好嘛,自然是戶外運動,最近的戰績是本次帶隊前一天剛剛登頂哈巴雪山回來,因此帶我們的一路上,這家伙都在喘。阿星有兩大愛好,一是愛講“精彩”的故事,一直講到我們吃不下康師傅紅燒牛肉方便面為止,二是愛嘲笑我們這群亞健 ...

更多照片請至:http://***/s/articlelist_1265083230_0_1.html

(一)在東竹林寺聽阿星講佛法

阿星,藏名扎西多吉,86年生人,阿拉丁俱樂部領隊。愛好嘛,自然是戶外運動,最近的戰績是本次帶隊前一天剛剛登頂哈巴雪山回來,因此帶我們的一路上,這家伙都在喘。阿星有兩大愛好,一是愛講“精彩”的故事,一直講到我們吃不下康師傅紅燒牛肉方便面為止,二是愛嘲笑我們這群亞健康的城市人民。總之,此人是個話簍子,廢話加笑話簍子。

可是,在東竹林寺這天,我發現我開始喜歡阿星了,原來他也有如此嚴肅認真的時候。阿星堅持要我們說是朝拜東竹林寺,而不能說游覽,他還講了個“恐怖”的故事嚇唬我們,說的是當年有一群北京的大學生朝聖梅裡雪山,卻對神山不敬,將垃圾倒進了山下的瑪尼堆,結果惹怒神山,一車人全部摔下了懸崖......要是在幾年前,我一定會笑話這個故事,現在麼,還是不信的,但是再也不會嘲笑了。年少輕狂的時候,總覺得信教的人不可理解,但如今,我同意阿星的那句話:你可以不相信,但是請尊重。

自從松贊林寺突然把門票漲價到80元以後,阿拉丁就把路線改成了東竹林寺,這一點阿星毫不諱言,但他更有自己的理由,他說松贊林寺已經變得商業化傾向嚴重,他不喜歡,而東竹林寺更加富有文化內涵。是不是真的這樣,我不知道,畢竟沒有去松贊林寺,無法進行比較。但是,我曾經參觀過藏傳佛教著名的塔爾寺和拉蔔楞寺,論規模和佛學底蘊,都遠超東竹林寺。但是那兩次並沒有解說,我們只是走馬觀花,特別是素有藏傳佛教佛學院之稱的拉蔔楞寺,我們參觀的過程中更多是在體會那種氛圍。

東竹林寺很小,然而卻因為阿星,第一次讓我對藏傳佛教有了初步清晰的印像。阿星的講解從六道輪回開始,講“貪嗔痴”,講“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牲畜道、餓鬼道、地獄道”,接著從一樓的大殿開始,一層層向上,講宗喀巴大師,講二十一度母,講燃燈古佛、如來佛與彌勒菩薩,也講倉央嘉措和十世班禪,甚至還講到了丹增嘉措,他說“因為他告訴我們要保護大像,所以現在藏區佩戴像牙的風氣已經大大減少了”......我猜想,早前阿星曾半開玩笑說過,“我們可以談點人生啊理想啊什麼的,但是千萬不要涉及政治話題,你們都知道,有些話不好說”,如今看來那應該是一種防御性的姿態,全隊的漢人,大概他覺得自己勢單力孤,再怎麼說也沒法讓漢人理解他們吧,但同時,他自己潛意識裡卻又很想要表達,所以只有在這些言語間隱晦地提及。

第二天,在明永村,enyaya碰到一個雲南社科院來藏區作社調的老師,聊天中告訴她,現在很多藏民家中仍然同時掛著毛澤東和丹增嘉措的畫像,他們仍然堅信他是他們的活佛。很自然,千百年的信仰哪裡是那麼容易被政治替代的。

就如這座小小的東竹林寺,其實也在頂層的主殿裡供奉著達賴和班禪,甚至還有那位長得很帥的、於1999年底留書出走印度而令當局大為惱怒的十七世大寶法王烏金欽列多吉......

一樓的大殿裡有喇嘛在唱經,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殿宇廣大形成回響的緣故,唱經有很神聖和純淨的感覺,怪不得宗教場所一般都會建得空闊宏大。阿星一邊給我們講解,一邊在每行至一尊佛像前,叩拜、焚香、禮佛,他說自己是一個入了教的虔誠信徒。帶隊的這幾天,我看到他有空的時候就一直在看一本書:盛嘎仁波切的《放下》,他並為這位四處奔波、外形時尚的活佛辯護,講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聽他的意思,仿佛認為藏傳佛教修大乘佛法,漢族的佛教卻是小乘佛法,這時我倒是想跟他說道說道,據我所知,中原的佛教也包含大乘佛教,只是這兩百年來已經逐漸式微罷了。

在我們參觀的過程中,一直有一位藏族婆婆在禮佛,她那種蒼老、蹣跚卻虔誠地姿態,總讓我想起《藏謎》裡那位抱著小綿羊、死於朝聖路上、最後在大佛唱中涅槃的老婆婆。

(二)滇藏公路·即景

從麗江出發,我們就算是踏上了滇藏公路的行程。卻在進入中甸的地界以後,才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因為這時紅景天和氧氣瓶開始出現在我們的隊伍中。其實,我曾經上過4500米的玉龍雪山,也翻越過4200米的折多山,並沒有什麼感覺,我很想逞強的,可是架不住阿星欲擒故縱的忽悠和enyaya的擔憂,到底還是背了兩瓶氫氣上路......可是在第一天短暫停留香格裡拉縣城以後,一個廣東男生,高反強烈,到醫院打點滴,無法繼續,同行的四個同伴只好退出,就這樣出現了第一批掉隊的同伴。

不知道為什麼,行駛在滇藏公路上,總讓我想起前年在帕米爾高原走過的中巴公路,其實很不像的,滇藏線以大量盤山公路為主,中巴公路卻是平坦筆直的開闊大道。但是兩者卻都給人某種蒼涼神秘的感覺,行駛其間,體會大自然的雄渾,有一種時悲時喜的奇怪心境,我正“在路上”,個人的存在感也在高反的昏昏欲睡和時見美景的精神振奮中時而強烈時而淡薄至虛無。


(1)

·出中甸縣城不遠,是依拉草原和納帕海,一對你進我退的共生姐妹。草原其實是草甸,而海子也不過是季節性湖泊,可是在這樣遼遠的天地間,這樣叫了好像也沒有覺得十分不妥。雨季的時候,納帕海擴張自己的領地,依拉草原變成濕地,雨季過了,濕地恢復成草甸,海子甚至會完全干涸,一年間,體會什麼叫滄海與桑田。高原清晨的空氣格外清澈和冷冽,有放養的馬兒在草原上各自吃草,唯有一只非常美麗的白色犛牛,被牧人牽了專供游人照相,長相漂亮的結果就是失去自由呼吸的機會。



(2)



(3)

·滇西北迪慶自治州,屬於全國五大藏區之一,因此行走在滇藏線上,常常可以看到帶有濃厚藏族風情和藏傳佛教含義的經幡、白塔、瑪尼堆。雖然並不深知其義,但每當看到在高原的風中獵獵飛舞的經幡,看到清澈藍天下通體潔白的佛塔,看到刻滿真言和經文的瑪尼堆,總是提醒自己,正在進入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這裡隱藏著什麼至今仍不為外人了解的神秘?我們為什麼不遠千裡來到這裡?



(4)

·將又一位掉隊的同伴留在奔子欄,我們繼續出發,不久即來到號稱金沙江第一灣的月亮灣。穿山越谷而來的金沙江在這裡圍繞著一座金字塔狀的山峰繞了一個四分之三的圓,其景之壯觀遠勝昨天路上所見的“長江第一灣”。據說這個著名的灣是由攝影家呂玲瓏所發現,前不久恰好看過一篇介紹他的文章,這位有著一個玲瓏名字卻長相粗獷的奇人迄今已不知走遍了多少祖國西部的山山水水,拍下了多少壯懷山河的精彩攝影作品。不過不知道是因為時節不對還是水土流失嚴重,此時的夾月亮灣而峙的山巒全部呈現黃褐色,見不到多少綠植,金沙江本身也是滾滾濁流,竟讓人生出此是長江還是黃河之嘆。



(5)

·昏昏欲睡中,汽車忽然停下。“別睡覺,快下來,看白馬雪山!”阿星在招呼著。下車,打了個冷戰,好舒服啊,一下子緩解了剛才的憋悶感覺,深深吸一口氣,空氣中仿佛帶有一種幻想中的清甜。路邊立了石碑,注明是白馬雪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前方的天際仍然有哈達似的雲帶,但是白馬雪山終於露出了半幅真容,這算是滇藏路上我們看到的第一座仍然積雪的雪山吧。

·終於到埡口了,4292米,我們此行在滇藏線上的最高海拔點。再次下車,感覺還不錯,原本的睡意在深呼吸幾口清涼的空氣之後暫時消失了。站在4292米的標志牌下,回望來路,山路豈止是十八彎,但我們到底是上來了,為了看一眼梅裡雪山,我們要走過多少彎彎的山路?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