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河馬車——小印度——牛車水——烏節路如果說頭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有點過於滿了,那麼第三天的行程則有點雜亂,因為原定的計劃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打亂了,預想的聖淘沙之旅被取消了。這天一大早,我帶著兒子吃完早餐打車去了新達城,因為想讓兒子坐傳說中很好玩的鴨子船。但兒子嚷嚷著要坐河馬車,加上我們已經坐過船了,在工作人員的推薦下,便選擇了河馬車。坐上了河馬車,才知道這種車其實就是旅游觀光車,有東西和南北兩條路線,途經新加坡大部分的觀光景點,購買車票的游客可在當天無限次地乘坐。我們一開始坐的是東西線的,如看到了新加坡的“大榴蓮”、魚尾獅、萊佛士像,還有很多很多有名的建築,但可惜的是,我聽不大懂車上的英文導游介紹。回到新達城終點站,馬上去坐南北線的游覽車,車子一到小印度,我便拉著兒子下了車。小印度街道旁邊都是售賣各種商品的攤位,這裡的商店都外接著廊檐,可以給行人遮風擋雨,屋外也有攤位,就設在廊檐下的便道上,行人走便道就要從一家家攤位中穿過。小印度的商店並非都是印度裔的天下,也有不少的華人在經營。我看了看,覺得和小商品批發市場賣的東西差不多,雖然有很多是印度風格的衣服、飾品,但檔次和質量都非常一般。來到了網絡攻略中介紹過的竹腳中心,這裡集中售賣印度風格的商品,但說實在的,商品質量和檔次很一般。竹腳中心的一層是美食大排檔,我帶著兒子打算在這裡解決午飯。竹腳中心的美食大排檔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印度人集中的印度風味區,另一部分就是華人集中的中式美食區。這兩個區域並非是截然分開的,也有印度人到中式區用餐,或者華人到印度區用餐,但總體上還是各吃各的。印度的食品好像是以手抓飯為主,聞著味道很嗆,大概有咖喱辛辣的調料,我路過時都覺得嗓子很癢癢。其實很想嘗試一下拉茶、煎餅或者手抓飯。從方便、合口味的角度考慮,我選擇了中式排擋區。但逛美食大排檔,缺點就是第一次去會感覺雜亂,有點無從下手。在這裡先是挑選了一家釀豆腐的攤位,據說也是新加坡的特色,但在我看來,其實就是涮煮各種豆制品,比起國內的麻辣燙來說,味道有些一般。還點了海鮮炒飯以及獨特的炒粿條(即粿條面加上一些蔬菜、魚餅、鮮蚶、鮮蝦、小魷魚、雞蛋和腊腸)。給兒子買了榴蓮口味的奶昔,可惜他不愛吃。這裡除了美食大排檔意外,還有賣肉和賣水果的攤位,也是華人和印度人在經營。在一個水果攤位買了小芭蕉,價格不貴。這時外面下起了瓢潑大雨,沒想到新加坡的天氣這樣變化多端,坐河馬車的時候還是陽光燦爛、熱度逼人。雖然帶著雨傘,但雨下得太大,我和兒子還是困在了竹腳中心裡。等到雨下得稍小些,我和兒子走出了竹腳中心。雨仍然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在路邊一家小店給兒子買了一把綠色的小雨傘,我們打著傘走在街頭。去來時下車的路邊等河馬車,但等了半天都沒有等到,兒子等得實在不耐煩,我們便打了一輛出租車前往牛車水。聽出租車司機說著名的黃亞細肉骨茶室就在小印度附近,我們遺憾地擦肩而過。
快到中秋節了,牛車水的街道兩旁也開始用彩燈、旗子等裝扮起來,沿街可看到迎接中秋節的字樣,很有節日的氛圍。
被新加坡人稱之為“唐人街”的牛車水,似乎都是一些商廈和小店組成。但我帶著孩子不大想逛商場,於是就在路邊藥店隨便買了一些當地特有的藥。又坐了一趟河馬車,總算把南北線都逛了下來,在新達城的美食中心裡買了一份配咖喱雞的椰漿飯,還給兒子買了一份蛋糕。然後我們坐著另一趟河馬車回到了烏節路。
在烏節路上逛了逛,主要是看夜景,有各種噴泉和燈光造型。兒子很喜歡。新加坡之所以美麗,我感覺還是這裡的街景設計得很獨特,比如可以隨意踩踏的噴泉、比如每隔一段距離設置的燈光映襯下的玻璃屏擋。在烏節路找到了大食代,買了鮮蝦雲吞面、海南雞飯和叻沙,但味道一般,尤其是叻沙,好像沒有老巴剎的好吃,但環境相對來說好一些。路過義安城,這裡還在舉行舞獅比賽。感覺這裡華人文化的痕跡很多,但目前這裡更大力主張的是文化的多元性,而非單一的華人文化。

(小印度)

(在竹腳中心吃釀豆腐)

(烏節路)

(烏節路雕塑)

(街頭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