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漢唐絲綢路,甘肅青海之蘭州、嘉峪關、敦煌

作者: 林中的河

導讀黃河邊的城市——蘭州 從青藏高原回來,心情一直無法平靜,一直感覺心還在那片土地上停留著,高原的美麗淨化了我的心靈,讓我久久難以忘懷這一份遠行的日子,千言萬語的感受會在途中一路道來,現在先將我此行的路線介紹給大家:廈門——蘭州——嘉峪關——敦煌——嘉峪關——張掖——祁連山(雪山)——門源(油菜花)——西寧(青海湖)——蘭州——廈門。 ...

黃河邊的城市——蘭州

從青藏高原回來,心情一直無法平靜,一直感覺心還在那片土地上停留著,高原的美麗淨化了我的心靈,讓我久久難以忘懷這一份遠行的日子,千言萬語的感受會在途中一路道來,現在先將我此行的路線介紹給大家:廈門——蘭州——嘉峪關——敦煌——嘉峪關——張掖——祁連山(雪山)——門源(油菜花)——西寧(青海湖)——蘭州——廈門。

要趕早上7:10的飛機,5點就起床了,或是太過於期待此次旅行,起這麼早,卻沒有感到困意,我們是網上購買的電子機票,廈門航空的硬件設施真的很不錯,自己在機場大廳的電子自助設備上,輸入身份證號,可以自己選擇座號,沒有幾分鐘的時間就搞定了,飛機准時起飛,緩緩的離開閩南,在鄭州經停50分鐘後,11:40降落到蘭州中川機場。飛行到大西北上空,所見就已讓我震撼,從上望下,無數的小山連綿起伏,山上寸草不生,光禿禿的,而在中川機場前往蘭州的途中,也看到小山丘都是這樣的,一下子讓看慣綠色的我們感受到西北的蒼涼。

中川機場離蘭州有70公裡,應算是中國離城市較遠的一個機場,車行約一個小時才到了蘭州城,終於進入這座久已聞名向往的城市,我還記得許多年前高考時曾報考蘭州大學的世界歷史研究,要是當年來這求學,不知現在的我又是怎麼樣的一種生活!呵呵,題外話了!機場巴士停在了天水路的新世紀賓館,直往前走兩站路就是蘭州火車站,因我們要乘當晚到嘉峪關的火車,所以就直接將行李寄存在火車站,開始輕裝去逛蘭州城了。

蘭州地處古絲綢之路咽喉要衝,是黃河上游的一顆璀璨明珠,古稱“金城”。這裡既有古老而動人的人文歷史積澱,也有雄渾秀麗兼具的自然風光。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可沿濱河路綠色長廊欣賞黃河雄姿、水車博覽園、黃河母親雕塑、黃河鐵橋,並參觀白塔山、省博物館、五泉山、蘭山公園等景點。簡單介紹了這座城市後,把鏡頭拉回來了,說說我們。民以食為天,這是千古不變的話,出來旅行美景和美食是我一直的宗旨,這次當然也是如此,蘭州市的張掖路有個小吃街,問了路邊的行人,很熱情的指點我們乘幾路車,下車後又問了路,很容易就找到了傳說中的美食,我們的午飯是在一家叫馬超的清真飯館享用的,叫個了清燉羊肉,一份面食,這兒不讓人喝酒,不過茶水卻也很好喝,羊肉真的很不錯,入口的感覺比南方好許多,很鮮嫩。從小吃街出來直走5分鐘,我們就看到了那條從小到大聽在耳邊念在口中的河流——黃河,注視著這一條承載著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母親河,我的第一印像是真**的黃,我現在終於明白什麼叫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有聽過黃河水是渾濁的,可是眼之所見還是讓我震驚,這如前些天我所在的地方被水淹過一樣的顏色,讓人心痛,看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破壞真的是因果循環,而有一天當我們頭上的這一片藍天也沒有時,我們是不是只能看到彼此那蒼白的臉、漠然的眼神!

我們沿著黃河邊信步走著,這幾天的蘭州天氣很熱,在黃河兩岸種著許多的楊柳,精明的商販們便在岸邊擺放著躺椅,備著茶水(一個水杯子裝著茶葉、荔枝干、棗子、冰糖),一壺水隨你泡多久,我們也坐了下來,與這城市的人們一起享受這一份清涼,看身旁的黃河水流淌著,拍打著岸邊的小石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啊,人生苦短,有些事情是不用太過刻意的,所以做人還是要達觀些的好,而我的思緒也隨這黃河水飄遠了!就這樣坐著些許時間,我們又向前走著,看到黃河邊有快艇游黃河,一人20元,就可以體驗黃河上飛馳那種感受,於是就和師傅商量含上岸看黃河母親雕像總二人50元來回,大約是半個小時吧,我們算是包了部快艇暢游黃河,師傅很熟練,開得飛快,那種在黃河上風馳電掣的感覺至少還讓我回味,真是太爽了!

游罷黃河,師傅就直接把我們送到對岸的白塔山公園。公園依山而建,海拔1700多米,1958年開放為公園,穿過黃河鐵橋,沿山而上,依次為一、二、三台建築群,有廣場牌廈、殿閣院宇、亭榭回廊,飛檐流翠,綠樹掩映,甚為壯觀。 沿白塔山西邊而上,即可達到白塔寺,白塔寺中便矗立著一座白塔,這座白塔據傳是元朝為前來謁見成吉思汗,但不幸病逝於蘭州的西藏薩迦派法王的特派喇嘛而修建。後來白塔坍毀,鎮守甘肅的內監劉永成於明朝景泰年間重建此塔,清朝康熙五十四年又擴修白塔,並起名為慈恩寺,為八面七層,每面均有雕刻的佛像,高17米,塔外用白漿通塗,檐角系有鐵馬鈴。登上白塔山頂可俯瞰蘭州市容、黃河鐵橋。

游完白塔山出來已是下午七點了,閩南此時應已是暮色沉沉、華燈初上了,而在這西北卻還是陽光燦爛,要到晚上九點半天才暗下來。本要去參觀甘肅歷史博物館,不過想想應是下班了,等回來時再去看吧,於是就去吃久負盛名的蘭州拉面,記得那家好像叫金鑫牛肉館吧,就在國芳百貨對面,是蘭州本地規模較大,較為正宗的,不過找起來還是費不少的時間,面很好聽,很筋道,味道真的不一樣,看來以後回去這蘭州拉面我是不會再吃了!吃完已是近九點了,晚上10:20的火車,急趕往火車站,見了小張的同學楊先生(我們托他幫買蘭州往嘉峪關車票,在此多謝),拿了火車票後聊一會兒就上火車前往嘉峪關市,第一天就這樣逛了蘭州這個城市,晚上在火車上住宿,我們住的是軟臥,但就我個人感覺而言還是喜歡坐硬臥舒服,看來咱也就是這個命了!

在蘭州呆了近十個小時的時間,是此次西行的第一站,雖然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卻也感受到西北的那份風情:天空、樹木、從城市穿過的黃河水、還看到不少的清真面館,畢竟和南方還是頗不一樣的,第一天的感覺是很好很好,我們享受旅行的這份快樂!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蘭州到敦煌本來的計劃是蘭州火車直往敦煌,晚上6點多開,明早8點多到,時間安排較合理,不過這車次的火車硬臥最少要提前五天才能買到,我們錯過了這趟車,只有先坐到嘉峪關到轉巴士到敦煌,只是這樣時間較緊張些。火車到嘉峪關到早上六點多,下車我們就打的六元直接到汽車站購買了9:30到敦煌的車票(票價70元),這是最早的一班,看了看時間還有兩個多小時,就讓司機帶我們去嘉峪關城牆看看(來回30元),那時景點還沒有開放呢,我們在它面前呆了好一會時間,拍了許多的相片,也算是到此一行吧。

“東西尉侯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這是福建著名民族英雄林則徐(1785.1850), 1842年被遣戍新疆伊犁抵嘉峪關,有感賦詩。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原西麓建關。它比山海關早建9年。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嘉峪關是明代萬裡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只是門票太貴了,100元一人,而時間又有限,所以也不想上去,遠遠的瞻仰這座雄關,又回想到當年金戈鐵馬的日子!這是我們當天去的嘉峪關的唯一景點,後來兩天後我們又回來這個城市,又去了著名的魏晉磚墓,這裡也一並說來,接下來就不再介紹嘉峪關這座城市了。

魏晉磚壁畫墓位於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裡的新城鎮,在近13平方公裡的地域內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1972年~1979年期間,先後發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9座為素磚墓。其中五號墓於1973年5月整體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目前正式對外開放2座。新城墓葬建築形制獨特,墓葬由墓道、墓門、門樓、前室、中室、後室、甬道、耳室、壁龕等組成。建築用磚分為印紋方形磚、長方形磚、雕刻磚、畫像磚等。墓門用條形磚疊砌為拱券形,券頂以上采用條形磚疊造門樓,門樓牆面嵌砌有鬥拱、人物、獸首等造型的雕刻磚,墓頂多為盝頂式和拱券式。墓葬共出土760余副磚畫,形式多為一磚一畫、半磚一畫或幾塊磚組成的連環畫。這些磚壁畫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磚壁畫內容取材於當時的現實生活,有反映農耕、養殖、采桑、宴居、出行、軍事操練、狩獵等內容,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民俗及氣候等的實物資料。其中繪畫方面的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我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嘉峪關此行來去匆匆,所以並沒有太多的印像於我,只是給我最大的亮點是這座城市的綠化工程,本來以為西北城市水資源極少,卻沒有想到綠化方面會做得這麼好,就憑這個可以給政府在重視城市建設方面打一個較高的分數了。我們從火車站前往魏晉磚壁畫墓的途中,要經過一條長長的機場路,真是綠樹成萌啊,樹種得密了,而且長得又高大,如一個天然的屋頂把公路包裹起來,在這近四十度的高熱天氣的西北小城,我們感覺到那份濃濃的綠色,真的是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範範和小程更是大呼小叫的,她們二位一高興就只能又說要來這住了,不過此行去看的是魏晉磚壁畫墓,不適合人類居住,呵呵,開個玩笑吧,兩位別介意,這麼多的樹林,總是會有麻雀嘰嘰喳喳的!

借著在嘉峪關等車去敦煌的一個小時,我還跑去見了寧波和上海一起組成自助的四位朋友,她們住在青年賓館,是昨天就住下了,早我們兩天出發,大家之前也一直在網上一起探討此行的一些路線,頗有幫助。見到她們四位,問了好,聊了幾句也就趕時間走了,人在旅途可以見到自己的朋友,雖是短暫相會卻也讓人快樂!而從敦煌再回嘉峪關的那個早上,我也是這樣到嘉峪關汽車站送了北京的小王老師,一個獨行的女孩,我送她到車站搭前往敦煌的車(我們是已從敦煌回嘉峪關),希望她一個人的旅行會有自己的快樂!

好了,再按行程講我們的旅行吧。從嘉峪關到敦煌巴士是5個小時,一路所見與南方風景是截然不同,路在修在戈壁灘上的,茫茫戈壁,長著一堆一堆的小植物駱駝刺,暈,駱駝就吃這個的,也太強了吧!而更多的地方是寸草不生,只有那些風化的小土堆、沙礫、看不到綠色,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脈伴著我們一路西行,這種大西北的風景是我此生所未見到的,一直震撼著我的心靈,此次西行,“震撼”兩個字是我最常提起的!五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終於到達了從小就在心裡,如同傳說中的城市——敦煌。

千年西域古城——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

敦煌!我終於來了!當年的絲綢之路可還在嗎?叮鈴清脆的駝鈴還在響嗎?是否還可看到落日大漠裡那來來往往的駝隊?是誰在反彈著琵琶?莫高窟的飛天神女是否依然在飛舞?那一抹月牙泉水還在倒映著這海市蜃樓嗎?雅丹魔鬼城的風聲、一座孤城的玉門關隘,故人辭別的陽關,是否還能看到那直衝雲霄的烽火,還能聽到將士們抵御匈奴的撕殺聲和出關西行那仰天長嘯的嘆息嗎?這一切的一切,自我兒時就向往著,如神話在我心中回想!而我已身在敦煌,已遠在西域,這當年天下名城,古絲綢之路的繁華所在,我的敦煌!

出了汽車站,約了的士就往莫高窟,途中要經過火車站,敦煌火車站是在城市郊外,從嘉峪關往敦煌的巴士中間就要經過的,如果有提前約好了包車就在火車站前下車等就行,省得再從市內返走一次,我們包了是半天的車,也就是敦煌送到莫高窟,接回來後送到賓館,再送我們去月牙泉往返,包車是100元,這是行情價。車到了停車場,我們購買了門票入內,門票是160元一位,沿著景區前行,就可以看到了一座山門,上寫“石窟寶藏”,往前直走,就見到了這座名揚天下,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與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莫高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享有“世界藝術寶庫”、“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寶庫”的雙重桂冠。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敦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系統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個朝代的藝術風格。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石窟文物寶庫。在莫高窟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石窟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如今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建有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制了部分莫高窟原洞窟,既保護了洞窟內的文物,又豐富了參觀內容。

為保護這座古石窟,景區限制每次入內的人數,我們跟在景區講解員的身後,小心翼翼的走在這數千年的歷史中,講解員打開了緊閉的洞門,在手電光線的指引下,展現了那幾千年來所雕刻的佛像和四壁的精美圖畫,我不是一個宗教徒,可是我卻於此深深感到震撼,那盤坐的觀音菩薩,衣角一層層的散在蓮花台上,像被蓮花台托著,顯得錯落有致,感覺會飄起來一樣,靈動之極!而身旁的尊者,等身站立,雙眼極是有神,如同在注視你一般,我就這樣呆呆的看著他,竟渾忘了時空,不知此身是不是經過千萬年的輪回再回到這裡!

因為保護的原因,莫高窟對每團游客只開放十個窟(不同的團看到的不一樣),當然還有特窟,是要另外收費的,不過其實看到十個石窟也差不多了,敦煌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這還設有敦煌研究院,張大千先生在敦煌住了兩年,還想花一生時間留此鑽研,而我們只是一介凡人,能感受到藝術的美麗就足夠了。看完後講解員走了,我們可以自由走走,我極喜歡莫高窟景區內的楊樹,潔白的樹干,極干淨的葉子,幾十米高,古木參天,風吹來可以聽到樹葉沙沙作響,天很藍,陽光灑在石壁上,讓人的心靈可以淨下來,少了那些許的浮躁和不安,在這戀戀風塵,此時此刻我的心是平靜安詳的!

從莫高窟出來,先回到賓館,稍事休息後前往久負盛名的鳴沙山和月牙泉,這兩處在同一個景區,門票是120元,另外騎駱駝一位80元,就是從景區門口騎進去到鳴沙山,再到月牙泉再回到門口,差不多前,後要花費兩個多鐘頭。想想萬水千山的來這,也就隨人騎上駱駝吧,一個駝隊是五個人,另外三個是來自武漢的一個自助游網站,大家以這樣的方式相識也真是有緣,聊了一下,他們的路線與我們差不多,當然本人對這條線路也算是有所研究,給他們提了些看法,後來我們在一路的旅行中還遇到他們,真是很好的感覺!

鳴沙山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敦煌城南。山體由流沙堆積而成。它東起莫高窟,西至睡佛山下的黨河水庫,綿延40多公裡,南北廣布20多公裡,最高處海拔1715米。遠遠望去,峰巒高低起伏,如刀削斧劈,景色奇麗,蔚為壯觀。登上鳴沙山頂,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氣勢磅礡,洶湧澎湃。歷來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在鳴沙山中,卻能看到沙漠與清泉相伴為鄰的奇景,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月牙泉像初五的一彎新月,落在黃沙裡。泉水清涼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常受到狂風凶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水聲潺潺,是當之無愧的沙漠第一泉。

這是我有生第一次接觸真正的沙漠,可以用一望無際來形容,我們爬上鳴沙山,此時已是晚上八點多了,太陽快要落下了,金色的陽光照在這大漠上,沙丘美麗極了,像山一樣,連綿起伏,我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駝鈴聲,就這樣靜靜的坐在沙峰上,感受這天賴之音,從鳴沙山滑沙下來(15元),我們的駝隊又前往月牙泉,已是近九點了,天色慢慢的暗下來,到了月牙泉已是夕陽西下,那傳說中的一抹泉水就湧現在我們眼前,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在這大漠之中,卻還有這一片綠洲,孕育著這眼數千年不枯的清泉,泉邊長著樹木,有許多的蘆葦隨風輕擺,此時的沙漠已沒有白天的炎熱,走進這月牙泉的閣樓,見有一對聯“彙滴水以為泉有容乃大,聚粒沙而成山無欺自安”,橫批“山泉輝映”。

晚上回到市區,已是十點多了,可敦煌的夜市卻才開始,許久前上網就知道這地方好吃多多,是網上一直推薦的一個地方,所以回到賓館洗完澡就急急的趕了去了,確實很熱鬧,坐著的全是來此旅游的人,氣氛很好,還有專門為你唱歌的人(好像是2元一曲),吃的東西價格也還行,相對於別處稍高些也是正常的,我們找個地方坐下,一串羊肚0.5元,羊肉串也是0.5元,一份來10串,我喊的底氣很足(呵呵,若就這價,咱不差錢(我可不是那什麼小沈陽的粉絲,咱純一個俗人,不懂那什麼交響音樂拿著根小木棍比來比去的高雅藝術,我會睡著;也怕這走路會扭還發嗯哦呀的聲音,我會過敏),在這幾十元就可吃到不少東西了)。“人生何處不相逢”,在這我們遇到了今天一起游鳴沙山的武漢朋友,一共是七個人,他們先看到我們兩位,就喊著讓我們一起去和他們喝酒,還真是有緣,我過去敬了酒,交流一下這次旅行的路線安排,一會兒他們又過來回敬,當晚喝得我可真有點醉了,一直到凌晨一點多才回去,腳步有點踉蹌了!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