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照片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f1uv.html
對段譽來說,大理是“為誰開,茶花滿路”的美麗家園,對紫薇小燕子來說,是她們的夢想和“理想中的天堂”,傳說中的大理因為天長水迢而成為世外桃源,只是現代社會便利的交通工具早已褪去了它曾經神秘浪漫的外衣。我們這次的“雲游”最後一站就選在了據說非常閑適幽雅的九月的大理。
我的兩個朋友,都是愛玩會玩的人,卻對大理有著截然相反的感覺和評價。對此,我一直覺得奇怪,但是當我行走在大理古城,成十字型的復興路與民主路上,忽然覺得那樣極端的反應也許毫不出奇。如果說麗江是修飾得當、姿態優雅的小資女子的話,充斥著無數雷同旅游商品的復興路,就是塗脂抹粉、搔首弄姿的俗艷女子,商業化得如此平庸,以至我相信根本無法使任何人愛上這樣的大理;而幾乎沒有開發沒有修飾的民主路,則是荊釵布裙、脂粉未施的鄉村少女,她絕不是第一眼美女,如果不是較長時間的相處,一定很難體會到她內斂、低調、樸素的美。

(1)
相比麗江古城特色鮮明而古典氣質十足的老建築,大理古城的白族建築,特色好像不是那麼張揚,甚至,除了屋檐上的枯草提醒了我們歲月的悠遠,我們並不能時時刻刻意識到這是一座老城。“洋人街”應該是大理古城的招牌,但是當我看到鐫刻著這三個字的大牌坊堂而皇之立在路口時,我便不大喜歡了,這樣本來是約定俗成的社區,一旦被官方以開發的名義推而廣之,味道就變了。比如,在著名的懶人書吧,三米開外的街對面,大興土木不知道在新建著什麼,就這樣擋住了懶人們透過午後陽光的慵懶視線。

(2)
只有在清靜的民主路,還可以體驗到嫻靜的氣質。同時,在民主路,我們還可以看到鮮花,——“風花雪月”大理四絕中的“花”。九月本來不是花季,但爬了滿路滿牆的不知道是不是三角梅的紅色繁花,在白色院牆的映襯下,給靜謐的古城偏巷平添了幾分旺盛的生機。我們住的MCA客棧門口就籠上了一大叢三角梅,陽光下顯得分外嬌艷。九月到底又不是花時,所以大多數花都已過季,但意想不到的是,我們竟可以在另外一個場合,與這些無緣得見的花兒匆匆一晤,那就是傍晚的餐桌上。這天的晚餐,我們選擇了“梅子井”,一家經營地道白族菜式的酒家。大門口就是一個十分吸引眼球的五色斑斕的展示攤,擺滿了各種食才原料,其中竟然有各色鮮花花瓣,玫瑰花、石榴花、苜蓿花......我們點了一道白族名菜的“炒石榴花”,淡淡的石榴花瓣吃起來脆脆的,略有一點點清苦,據說有清熱祛火的功效,算是一道偏方藥膳呢;另外還有一道湯,用了杜鵑花瓣作原料,十分清爽;而這家老字號的招牌菜“梅子扣肉”,不同於一般的梅菜,而是用甜酸的梅子作低,扣肉滑嫩,味道既有甜香,又有鹹鮮,很是可口。梅子酒我就沒敢嘗試了,怕這“秋風沉醉的夜”啊。

(3)
其實真正令人沉醉的是洱海。下午接近傍晚時分,我們騎車去才村碼頭。我喜歡騎單車,風吹過耳畔的時候,能感覺到自由和歡暢。一路向海邊而去,經過豐收的農田和田間勞作的村民,偶一回頭,只見傍晚的輕霧籠罩著古城,夕陽脈脈的余暉斜斜映在大地之上,天空透水的藍著,忽然令人頓生世外桃源之感。然後又想到,其實這樣的美景在我們川西平原也時常可見,但那多是在出差奔波的路途中封閉的小車中,那樣的心境下如何有興致欣賞這樣的安詳和豐潤的美。洱海也是一個樸素的美人,她的顏色不是湛藍,而是淡淡的灰藍,如同古城一般的低調。我曾經走過廈門的環島路,是我迄今為止見過的最美的濱海路,但那是比較精雕細琢的城市的美麗,眼前這洱海,這才村,甚至沒有修整好的路,除了碼頭之外,只是一些延伸向海邊的石子小路,甚至是鋪滿農民晾曬的糧食的土路,鄉土的,也是親切的。

(4)

(5)
也許這就是大理的風格,她不像滇藏高原地區那樣的遺世而獨立,天沒有那麼瓦藍,水沒有那麼透亮,空氣沒有那麼冷冽,大地沒有那麼遼遠,蒼山也沒有高原雪山那樣的神奇尊貴,她的一切仿佛都摻上了一種灰色調,不夠清澈和決絕了,但是更溫潤而親近,這是一種素淡衝合的美,我想,也許,欣賞大理,需要一點更加平和中庸的氣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