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一個距離麗江古城僅僅有七公裡的古城。她是曾經的茶馬古道重鎮,歷史甚至比麗江還要久遠。
來到麗江的人通常都會到束河來走走,有的人甚至就選擇在束河長住,因為麗江太過紛雜,遠不及這裡的純樸寧靜。就算是那些矯情的偽小資們無論怎樣說麗江的時光是如何柔軟,那兒的水車是如何翻開隱藏的歲月——但是他們都是說麗江的巷子、酒吧,還有麗江的艷遇,表面的浮華遠遠不是它自己;在束河,你會發現,這才是時光本來的樣子。
從麗江去束河,只需要沿柏油馬路向雪山方向行駛,約五公裡處左轉,進入一碎石路段,再前行約兩公裡,你便可以見到一個古老的村落,這裡就是束河,被稱為清泉之鄉,曾經也被叫做龍泉村。當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脫林時,就是走的這條路來到束河,在他的記述中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就是束河的古稱,由此可見,早在明代,這已經是麗江地區的重要集鎮了。
在束河古鎮,同樣有值得一看的四方街。到了那裡,你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一個類似麗江古城四方街的廣場,面積有兩百多平方米,被叫做束河四方街。集市廣場的四周均為店鋪,古老的木板門面,暗紅色油漆,還有店前黑亮的青石和腳下斑駁的石坡路面,那些閑坐的老人則是獨自坐在太陽底下抽著煙。在束河,所有一切都流露出古樸的本色,那麼自然。站在廣場中心,如果細細觀察體會,就可以發現周圍盡是傳統的納西民居建築,納西民族由游牧向農耕,再走向城市,從這裡就可以找出一些不可磨滅的痕跡。這個四方街曾經是麗江皮毛交易的市場,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還能照見往日的繁華。
何處覓“龍泉”
一般的游客們都不會知道束河古稱又叫做“龍泉村”,而在當地,你如果要問路,還是說龍泉村比較保險,束河的名字只有在旅游圖書裡才經常用到。
普通人來到束河,只是厭倦麗江的輕浮以後想在這裡回歸自然,他們之中,很少有人知道這裡其實是曾經在西南風光一時的木氏土司王朝的真正發源地,雖然在麗江古城,他們也可以見到華麗宏偉的木王府大門,但是他們更加中意的是某一個外地人或者外國人開的咖啡館裡播放的尼泊爾音樂,而一定不會是土生土長的納西古樂。
要去尋找“龍泉”,就得沿束河街向北走,路上可以看到一股清流在街道上穿行流淌,汩汩有聲。走了二三百米,就來到了這溪流的源頭——“九鼎龍潭”,也就是“龍泉潭”。由於依山傍水,所以龍泉潭的潭水比麗江古城的水更加清澈透明,麗江的流水勉強可以洗衣服,這裡的水卻清澈得讓人想彎腰去掬一捧來喝,它日夜泉湧不斷,被束河人奉為神靈.
在龍泉潭的旁邊建有北泉寺。寺內陳設與古城其他寺院沒有什麼區別,就像一個普通的納西小院落,倒是源邊臨水一角,有一個“三聖宮”樓閣,為傳統四合院,裡面供奉著皮匠祖師。這是束河人的驕傲,因為束河出了很多制皮的能工巧匠,同時也是重要的皮毛集散地。 束河曾以發達的皮革加工業聞名
於世,過去一直有著“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的說法,它的皮貨曾經遠銷西藏、西昌、青海,有的商人甚至到達印度、尼泊爾。據說,直到現在,在寧蒗中甸、德欽,至今還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
私房推薦 揭開納西最真一面
1.五顏六色的納西服飾
納西人崇尚五顏六色的色彩,尤其是納西族女人的衣服,你應該特別留意——肥肥大大,外面還罩著一件厚厚的羊皮披肩,肩膀的兩邊有兩個大圓布圈,代表著日月,披肩上面的黑色代表黑夜,下面的白色代表白天,中間還繡著精美的七星,所以這種衣服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披星戴月”,像征著納西族婦女的勤勞。
2.被稱為“活化石”的納西古樂
和很多少數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管什麼日子,只要有人起了個頭兒,就立刻會聚攏一大群人,伴著音樂的節奏起舞,而這音樂就是納西古樂。納西古樂保留了部分唐宋元明的詞曲牌音樂和納西先民音樂形式風格,被人稱作中國音樂的“活化石”。
有幾曲很著名的樂曲值得收藏,你可以在那些咖啡館裡找一找它們的CD,比如《八卦》、《山坡羊》、《到春來》、《步步嬌》、《浪淘沙》。
3.天人合一的納西民居
從納西人居住的房屋上面,你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古老文明。在束河,古城民居都具有典型的納西族建築風格:一樓一底的庭院式結構、金色雕花的堂屋正門、滿院四季盛開的各色鮮花——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 在北京想找一點有關於納西、關於束河的痕跡真的挺難,除了去年九月曾經在北京21世紀劇院舉辦過一次納西古樂的演奏會以外,很少聽得到來自於納西的聲音。
這是我偶然在一個網頁上看到的文章,看完之後,有種感動久久不能抑制...
這裡是束河,這裡是----歸途...
呵呵,俗套一下...留個Q 1293316816
額.電話也留下好了15012231543
我現在人在束河角印居客棧
有想來麗江的啊,找什麼攻略或者打聽些什麼的.可以找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