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比較抗拒古鎮之類的景點,主要是因為這樣的景點因為被人為地開發出來,多了很多濃重的商業氣息,而少了過去的那份質樸寧靜。當然,除了麗江的古鎮以外,上海周邊的朱家角、同裡、周莊等景點我幾乎都不願意去,所以一開始我對這次的烏鎮之行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事實上,當我踏上了烏鎮東柵的青石板路,我就知道我低估了這裡。沿著河岸搭起的長廊,偶爾歇歇腳,便可倚在美人靠上憑欄眺望。雖然財神灣旁已經沒有過去聚集的船只,但依舊能夠想像出舊時的熱鬧場景。斑駁的老牆隱藏著歲月的記憶,中藥鋪、昭明書院、彙源當鋪,茅盾故居,現在只剩下一片清冷孤寂,游人們只能在大屋中盡力去尋找曾經的故事。
午時,在東柵選了個臨水的座位,點了紅燒羊肉、鹽水白米蝦、芹菜香干,一壺茶,一杯酒,悠然自得地消磨著初秋的午後陽光。酒足飯飽後,繼續漫步在小鎮的街道上,來到了翰林第,居然碰巧趕上了一場皮影戲,真的要慶幸自己是個南方人,基本能聽懂裡面的人唱的戲詞。那些北方的游客基本就是憑想像在看戲,把《三借芭蕉扇》的劇情說成了《牛魔王與穆桂英》;看完了皮影戲,又碰巧趕上了古戲台上開演的桐鄉花鼓戲,瞅了幾眼後仍然無法理解這位大娘究竟在唱啥,於是悄然從人群中退出,准備向傳說中的西柵出發。
東柵和西柵是兩個完全隔離的景點,單獨買門票的話,需要220元/人(東柵100元,西柵120)。假如買聯票的話,只要150元。兩個小時把東柵游完,乘坐免費接送兩景點的班車,終於到了西柵。進出西柵景點需要坐個擺渡船,全部都是人工搖槳,突然想起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晃晃悠悠間就來到了西柵的街道上。這裡的游客相對較少,街道兩邊有著很多改造過的民宿,基本價格都在400多元一晚,但可以省掉西柵的門票。可惜,這次去沒能住在西柵,而是選擇在東柵的子夜大酒店,將來一定要補上這份遺憾。
西柵裡有些精致的手工小店,普遍價格有點貴,本來差點就想買下一件旗袍,體驗一番民國淑女的風範,最終還是隱忍了,因為實在想不到什麼場合能夠穿上它,我可不希望它像婚紗一樣買回來就永久躺在箱底了。晚上華燈初上,貫穿小鎮的河道裡映射著兩岸的七彩燈光,選擇坐在“步步蓮花”酒吧靠河邊的小桌,點了份美味的芝士蛋糕,邊看著河道裡來往頻繁的夜游船,邊品味這份甜蜜,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總有一天,我還會回到這個地方,至少為了憑吊那副掉入河中的太陽眼鏡,還有帶著自己的家人一起享受這份恬靜,烏鎮,I will b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