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休休游,讀懂你——海邊小城之秋(二)

作者: sea8

導讀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在公車站的報亭買一份最新版的三亞地圖是必不可少,看地圖兩三次,方向、道路街巷熟記於心。這個地方真是小,未開發前稱為漁村是當之無愧,就算是步行,從北走到南也只就是一兩個小時。城市北部和西部還有許多開發空間,房子在炒賣熱忱推動下過萬元,新建的高樓空置的多,就是購買後的居住率也不高。常住戶籍人口只是五十萬左右,相當其他 ...

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在公車站的報亭買一份最新版的三亞地圖是必不可少,看地圖兩三次,方向、道路街巷熟記於心。這個地方真是小,未開發前稱為漁村是當之無愧,就算是步行,從北走到南也只就是一兩個小時。城市北部和西部還有許多開發空間,房子在炒賣熱忱推動下過萬元,新建的高樓空置的多,就是購買後的居住率也不高。常住戶籍人口只是五十萬左右,相當其他城市一個鎮的人口,除了旅游業,沒什麼經濟,當地居民更多的是住在“面子工程”海濱道路後面往內靠的舊區,躲在高樓大廈的背面。高樓裡住著寂寞的外地人啊,因為平時能碰面的人少,人們在遛達時總想找人搭訕,晨跑時,一名阿姨問,“你每天跑多少圈”?回復,“十幾圈”。另一天,一名東北漢子也問相同的問題。一名泡在泳池,天天頂著個藍色泳帽(看著逗趣)的老漢看見有人,對我嚷嚷,“現在多少點?”(看來他夠點就想上水)平時在我們的城市,不是太多人這麼搭訕的。說起游泳,在亞龍灣的最大收獲是泳技突飛猛進,海水的浮力對生手很有幫助,早上7時和傍晚5、6時下水,防曬油也不用抹,看著曾在正午酷日下暴曬的人們,皮膚曬傷了,看著他們的皮膚就覺得會很癢。早上只有幾個人在大海,有男人戴個能伸出水面的簡易呼吸裝置,潛到水中看魚。那兒的水清澈見底,魚兒自由地遨游,人類對它們不構成威脅,和平共處。難有機會在自由度這麼寬廣、無污染的大海暢游,第一天早上充分利用時間游到盡頭的浮標處,能游到這個份上不但自己感到意外,連同行人也說,“她不是只會兩手兩腳爬爬,游那幾米遠的嗎”?之後也游了幾趟到浮標處的距離,同時也學會在水中換氣呼吸了,總算學會了一向不能解決的呼吸問題。一些人在大海戲嬉和拍照,有點浪費環境。要想想,平時市裡的泳池,擁擠得像“下餃子”,說那是“澡堂”不過份,還容易感染痢疾,許久都不去一趟泳池,去一次就中招發燒,遇到在診室打點滴的都是在游泳感染上,打那以後,要說起去公共泳池都後怕。

蜈支洲的水很美麗,根據深淺、陽光照射和不同角度呈現幾種顏色,它還未曾過度開發和污染,21年前(應該是返程去海口的路上)在盤山路上驀然回首看見亞龍灣的湛藍產生的驚愕感,亞龍灣就是當時一瞥下留下的深刻印像,歷經多年,現在它的海遜色了,讓位於蜈支洲,而在三亞待開發的島嶼真是太多了。在蜈支洲,看見許多青春靚麗的人,女孩們裝著艷麗,泳區40元/小時的躺椅上,穿三點式的女子,本意是在炫耀曼妙身材多於是泳後小憩。有女子穿著布料很小的紅色比基尼扭著腰肢從泳區一直走向掛著碩大游玩價目牌的游客中心,伊人還不想多披一條浴巾遮遮陽呢。http://acrosstrans.com/blog/?p=263


精選遊記: 三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