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游

作者: 老大同

導讀清東陵游 在工作之余,我們去了清東陵。重溫歷史,禁不住的感嘆和唏噓。 清東陵位於天津薊縣之東北100多裡,是清朝五個皇帝以及皇後、姘妃的墓葬之地。發生過1927年7月,軍閥孫殿英的東陵盜寶事件。 那裡是一塊風水寶地,當年順治皇帝在那裡狩獵時,發現雲霧繚繞,有帝王氣像,兩面環水,高興之余,埋下隨身玉佩,作為自己的陵地之記。從風水上說,前有影(照) ...

清東陵游

在工作之余,我們去了清東陵。重溫歷史,禁不住的感嘆和唏噓。

清東陵位於天津薊縣之東北100多裡,是清朝五個皇帝以及皇後、姘妃的墓葬之地。發生過1927年7月,軍閥孫殿英的東陵盜寶事件。

那裡是一塊風水寶地,當年順治皇帝在那裡狩獵時,發現雲霧繚繞,有帝王氣像,兩面環水,高興之余,埋下隨身玉佩,作為自己的陵地之記。從風水上說,前有影(照)山,後有靠山,中有按山,兩側有水流而後彙聚,三山一線,是為寶地。而東陵正是這樣,前有金星山,後有昌瑞山,中有自然土山,順治皇帝就被埋在昌瑞山的主峰之下,在三山的中軸線上,占據了最好的風水。

在導游的陪同下,我們從慈禧的定東陵開始。因為大家都比較熟悉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尤其慈禧,生時榮極一時,死後萬世罵名,還落得個墳墓被掘。從慈禧墓的每一個細節,無不體現她的女權主義,鳳在上龍在下的石雕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不過,這塊石雕的立體度之強,堪稱一絕。正殿裡的頂棚全部鍍金,在當時內外憂患、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她這麼奢侈的耗費大量的錢財、人力、物力去修她是死後之地,真是人民的不幸,國家的不幸。定東陵還有一個慈安太後,在她西邊,就沒有這麼奢侈,據猜測,慈安太後是慈禧太後下毒藥害死的,而且慈禧的墓是經過第二次,即在慈安死後又重修的,所以比慈安墓的位置高一點,修設也極度奢侈。之後,我們隨導游進入慈禧墓的地宮,不是很深,也不是很大,老佛爺靜靜的躺在棺槨之中,據導游講:當時孫殿英東陵盜寶後,溥儀派人重新收拾時,發現這位老佛爺的屍體被仍在地宮裡的西北角,臉向下,頭發散亂,一只手扭在背上,很是悲慘。當時,老佛爺嘴裡含著一顆夜明珠,可以分開兩半,當合在一起時,便發出光芒,據孫殿英後來回憶,當打開老佛爺的棺槨時,所有的手電的光亮都被夜明珠的光芒遮蓋了,神奇無比。後來孫殿英把這顆夜明珠送給了宋美玲,求得了一時的平安。出了地宮,往後走,上台階,便可以看到寶頂,也就是墳頭,只不過比平常人的墳頭大一些罷了,但終究還是墳頭。

再往東走,先是來到了乾隆皇帝的妃圓寢。這裡有很出名的香妃(據歷史考證,香妃就是容妃),新疆人,還有意大利傳教士朗氏寧為她畫的像,其中一副戎裝像,很是英俊灑脫,但鼻子略顯高。一個一個的寶頂很規則的排列,充分顯示了身份的高低。有一個皇後被葬在這裡,是因為她的一次江南之行的斷發之舉,惹惱了乾隆,被打入冷宮。死後被葬到了妃圓寢。而香妃雖然是乾隆皇帝所喜愛,但因為身份的緣故,也只能進入妃圓寢。接下來,我們就來到了乾隆皇帝的裕陵,這是一位壽命最長的皇帝,89歲,還做了三年太上皇。這裡要比前面的妃圓寢和慈喜墓大的多,畢竟的帝王之陵,經過牌坊,石像生,神路等,來到了五拱橋,(皇帝是五拱,其余人是三拱,而且兩側是平橋),導游特別提醒我們要走旁路,不要走中間的拱橋,說那是神路,是抬死人和棺槨的,我們雖然不信神鬼,但也好自為之。乾隆的地宮也被盜過,雖然有四道石門,但也擋不住盜墓人的財欲,而且清陵的墓門也特別好找,就在影壁正中之下,火藥爆破即可。乾隆的地宮現的很大很深,內有很多的壁畫和藏文,(外面的牌匾就是用滿、漢、藏、回四種語言),有一次請班禪來這裡翻譯,因為壁文不清,且損壞嚴重,故沒有全部翻譯過來,後來也沒有人能翻譯了。來到最裡邊,看到了乾隆和兩個皇後、三個皇貴妃的棺槨,乾隆居中,兩側各兩個,還有一個在西邊台下面。棺槨不同於漢族的樣子,它是一個長方體和一個體型體的結合,棺槨縫塞滿了珠寶,外邊用玻璃罩住。當然,珠寶早已被盜,導游講:當時乾隆皇帝和其他五個棺槨均浸泡在水中,擋住了最後一道門,盜墓人用炸藥炸壞了最後一道門,把六個棺槨撬開,屍體亂仍在一起,使後人無法分辨,只是把乾隆的骨頭挑了出來,放在中間的棺槨內,其他無法分辨,混在一起分別放在幾個棺槨內。傳言乾隆是文殊菩薩轉世,面對他的棺槨,我禁不住為一代帝王而感嘆,即使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也免不了一個“死”字,而且死後的一切,自己無法預測,也無能為力。

再往東走,就是昌瑞山的主峰之下的順治皇帝的孝陵。他的占地面積最大,但沒有乾隆的裕陵豪華,因為乾隆正是國福民強的時候,又加上他好大喜功。從中軸線大紅牆算起,經過大牌坊,繞過小土山,走過18對石像生(乾隆8對,其他都是5對),穿過拱橋到正殿,有很長的距離。其他皇帝的路線都是他的分支。順治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後火化後葬在一起,因為只有骨灰,而沒有珠寶,所以盜墓者少,文史古跡保存的非常完好,可惜地宮沒有挖掘,我們無緣看到。有傳言說:地宮內根本沒有屍體,只是一把扇子和一只繡花鞋。我們無從考證,這大概和順治早死(24歲)和他的信佛之深有關。因為清朝有八大疑案: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登基,雍正之死,乾隆身世,鹹豐之死等。太後就是順治的母親孝莊太後,也就是皇太極的皇後,有傳言皇太極死後,孝莊太後為了順治的江山,那時福凌還小(6歲),下嫁皇太極的弟弟,手握兵全的多爾袞,使順治登基。但順治在董鄂妃死後,(有傳言是江南名妓董小婉),潛心向佛,不裡朝政,最後出家。玄燁登基(8歲),即後來的康熙大帝。也是靠孝莊太後的政治手段,保證了康熙親正到羽翼豐滿。所以孝莊太後輔佐兩代幼主,功不可沒,沒有孝莊太後,就沒有後來的康乾盛世,我被孝莊太後的政治手段所折服。孝莊的昭西陵在清東陵的紅牆外,沒有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和太後下嫁有一定的關系,因為她降低了身份。有歷史記載:孝莊有遺言說不願意驚動地下的皇太極,願意留在東陵看著她的兒孫們,康熙完全按照奶奶的遺言辦,就暫時葬在紅牆外,大門口東,因為最好的風水之地被順治所占據,東陵已沒有孝莊的地方。後來雍正二年正式在暫時地修陵安葬。康熙和孝莊的感情最好,他不願意將奶奶葬在東陵外,但一直沒有合適的地方。其實,有誰能真正理解孝莊太後遺言的苦心呢?

雍正皇帝即位後,因為某種原因,不在東陵修陵,又找了一塊風水寶地,也在遵化不遠,叫清西陵。而乾隆登基後,是修在東陵呢?還是修在西陵呢?很是犯難。最後想了一個辦法,即隔代修陵,就是這一代修在東陵,下一代修在西陵,再下一代再修在東陵,孫子和爺爺葬在一起。所以乾隆本人葬在東陵,他的兒子嘉慶帝葬在了西陵,到了他的孫子道光帝時,開始修在東陵,但因為發現漏水而改修在西陵,打亂了規則。後來這裡又葬了鹹豐和同治皇帝。分別是乾隆之西的定陵和康熙之東的惠陵。

走過順治帝的妃圓寢,就來到了康熙大帝的景陵。

這裡有雍正帝給他的父親修的雙碑牌坊。可惜一次雷擊起火,全燒了,碑文也不見了。雍正說康熙功大,用一塊石碑記不下,要用雙碑。也有石生像,文、武、像、獅、虎五對,和前面所見差不多,但要冷清的多。康熙在位到雍正登基期間,其實國庫並沒有多少錢,而康熙也不是一個奢侈的人,所以為自己修陵比較簡單。據記載順治帝就是拆了明朝皇帝陵的木頭而為自己修陵的,為國家省了一筆開銷。

再往東是景陵妃圓寢惠陵及其妃園寢,都沒有開放。

回來的時候,天下著小雨。我一直在想:人這一輩子,生、老、病、死、勾心鬥角,很是不容易,死後也逃不脫後人是是非非。

我只感到累。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