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離酒店實在不遠,我至紹興的第一站便是柯岩絕勝了。柯岩位於紹興城西12公裡處,整個景區坐落於鑒湖之央,其始於隋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為越中勝景。本就抱著隨心游玩的心態,並不趕時間,從酒店出發已是下午時分,沿著金柯橋大道一路驅車向南行至盡頭,也就離柯岩不遠了,約莫10分鐘光景,便順利來到景區。 停車、購票,票背面有全景地圖,按圖索驥,便開始了我的鏡中游。整個景區分為柯岩、葫蘆醉島、魯鎮三塊,按逆時針排列,游客可以自己安排游玩順序,我便隨了大流,從柯岩開始玩起
步入具有唐代風格的景區正門,迎面一座古樸石亭,亭中古碑上刻“柯岩絕勝”字,猛然間,探幽攬勝之趣油然而生。站在照壁前,可望見歷代譽為“石魂”、“絕勝”、“天下第一石”的雲骨,高31米,底圍4米,最薄處不足1米,其形上半下削,遠看有如一柱煙靄,裊裊升空,故又名“爐柱晴煙”。岩頂有清光緒初年鐫刻“雲骨”二字,字體剛勁,神形兼備,更奇的是雲骨頂端竟立有一棵古柏,此樹相傳已逾千年,其葉蒼翠、老枝橫斜,蒼勁無比,不禁令人嘆為觀止。雲骨西側而立的是大佛造像,立於放生湖中央,這可能是我所知的唯一立於鏡水之中的佛像了,好一番藍天碧水的極樂世界。佛尊高20.8米,乃由一塊巨石圓雕而來,整塊巨石便成了一個天然的佛龕,真是匠心獨運,佛相寬頰廣額,法相敦厚慈祥,豐滿圓潤,儀態文靜端莊,此大佛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最奇特的是大佛兩耳相通,可容一人自如來往,真是獨具匠心,世所罕見。大佛面前平立一朵石蓮花,半徑9.9米,由99 塊巨石拼接而成,像征著“九九歸一”,右側回音壁上刻佛教大經──金剛經,共五千七百余字,誦吟之,可開智益慧。圍繞放生湖姍姍而行,不時傳來游人的驚嘆之聲,循聲望去,便見池中成群的鯉魚在嬉戲,時而排成行,時而圍成環,愜意不已,猛然間會有幾尾巨無霸從水下冒出,約莫此物便是游客驚嘆的由來。繞行至放生湖北面,但見一小山,山有一洞,山壁上書有“蠶花洞天”,遙想起以前曾去過瑞晶石花洞,可能此山之內別有洞天,應該有雲母和鐘乳石構成的天然溶洞,可惜此洞跟金華雙龍洞一樣,入口在水中,無法前行,不過也因此蒙上了一點神奇色彩。天、佛、水、石,這不算太大的放生湖,我就已經不願再邁動我的步子了,心裡暗忖,此地便是我家的兩只頑龜的棲身之地了,明年定放生於此,我不能長年見這湖光山色,你這兩只通靈性的小東西就代我享受吧。
別了大佛,順著河道便來到了鄰側的鏡水灣。最先來到的是一個不大的廣場,廣場造型外圓內方,像征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思想,三根6米高的漢白玉雕像,分別刻有孔子、老子和釋加牟尼像,像征著儒、道、佛三教相聚。廣場周圍有人工開鑿的小槽,槽中有水,蜿蜒曲折,我更願稱之為小溪,小溪緩緩流向的地方叫“彙源池”,此處稱為“三聚同源”,蘊含以人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遠源流長。繞過廣場,踏上古纖道,可見新景“越女春曉”,此景為一人工湖,其狀是位著長裙靠右側臥的少女,登橋遠望,曲線柔和,如著裙少女,汀步石勾勒成為秀發、項鏈,倩影宛然。湖中有一古戲台,但見戲台之中一少女輕撫古箏,琴聲悠揚,增添了水鄉風光的別致雅趣。踱步向前,便是越中名士苑景區,苑門刻毛澤東七絕詩“鑒湖越台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人詩囊。”苑名借其意,以江南特有的石文化,采用雕塑、建築、書法、園林等形式,設中心、古代、近代、現代區和一個名士館,設計創新,氣韻生動、富有特色,彙集了紹興眾多歷史名人風采,的確是自古江南出雅士。不知不覺已經無路可走,再往前,哈,原來該上船了,船搖搖晃晃好似人有點微醺,正觀景兩岸,忽然船家減速了,我們到了第二站,葫蘆醉島。此島因形似葫蘆,又因紹興乃黃酒之鄉,故得名“葫蘆醉”。其實此島布了一些游樂項目,實在是沒能讓我醉。唯一的典雅之處,就是有一處類似西湖斷橋的湖中長橋了。匆匆別了葫蘆醉島,已是落日時分,便又上了渡船,直達了魯鎮。魯鎮本並不存在,完全是按照魯迅筆下的小說建起來的,也可以說是一個風情園了。趙莊、鹹亨酒店、魯府、祥林嫂,然而這些都不是我對眼前的魯鎮感興趣的地方,在我眼中的,全然就是一幅落霞披蓋下的水鄉圖。白牆青瓦,小橋流水,庭院深深,魯鎮雖說完全是為了旅游而修葺的,但是此刻我寧願相信這裡便是千年的小鎮,只不過鎮上的人都出遠門罷了。此刻我已經忘了我的名字,我的眼裡只有那每家每戶牆上不知疲倦的爬山虎,那早已闊別的門前天井,那水中三三兩兩嬉戲的小魚,那柔柔的落日。穿巷之中,越橋之上,舉頭垂眉,所看到的每一幅都是畫,美,美不勝收。呆坐橋上,遙看日暮,我是不是也融在了此景之中呢?“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知不覺已經日落西山了,我們一行人只能悻悻地向出口走去,奈何,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