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程及線路D1
12:22
K267次北京西至張家界
住:火車臥鋪
D2
上午11點左右抵達張家界,從市區搭車至張家界森林公園,午飯後游覽金鞭溪、袁家界景區
住:山上石家兄弟客棧
D3
一步難行、仙人橋、烏龍寨等景點
住:山上石家兄弟客棧
D4
天子山、賀龍公園、十裡畫廊等景區,午飯後從武陵源乘長途車至鳳凰古城,欣賞古城夜景
住:鳳凰古城
D5
鳳凰古城休閑游
住:鳳凰古城
D6
早晨城內乘車至吉首,K268次吉首至北京西
住:火車臥鋪
D7
早晨抵京
二、費用清單
車費:353(下鋪)+341(中鋪)+10(手續費)=704北京到張家界
367*2(中鋪)+10(手續費)=744 吉首到北京
72*2=144 武陵源到鳳凰汽車票
15*2=30 鳳凰到吉首火車站汽車票
32 北京西站打車到家
小計:1654
張家界:張家界:三天兩晚自助游470*2=940(含張家界森林公園門票、導游、兩晚住宿、正餐五頓、早餐兩頓)
百龍天梯 56*2=112
十裡畫廊小火車 23*2=46
其他 100 (行李運輸、旅游紀念品、橘子、小吃)
小計:1198
鳳凰:兩晚住宿 80
吃飯 100 (蒸餃、餛飩、排骨湯、兩頓大排擋、兩頓早飯、血粑鴨、蕨菜腊肉等)
其他 100 (姜糖、龍須糖、草鞋、雞毛毽、耳環、腊肉、坐墊、租服裝拍照、板栗餅等)
小計:280
總計:3132(要說起來還是跟家長出去省錢,他們那輩人還是很注意節儉的)
三、正文
(一)准備篇
我沿襲著每半年出趟遠門的習慣,這一次的旅伴從臭天天換成了一胖中年婦女——我媽,這就注定了此番行程的豐富內容,不能再像俺兩口子那種找一地兒一窩,吃吃睡睡,度假似的不靠譜之旅。俺娘一開始給了我幾個目的地備選方案:武當山、張家界、台灣,後來又因我爸在無錫附近活動,又增加了一選項:南京,她老人家准備做個闊別20余年之後的故地重游。
制定旅行計劃都是件挺費腦子的事兒,為了旅途的完滿,有很多功課要做,也算是一種學習、一種進步、一種自我完善吧,我甘願為此繁雜並快樂著。
幾經商量,娘兒倆確定了目的地——張家界。
排除了其他幾個方案,首先我說武當山是一個道教聖地,不適合我,跟北京白雲觀看看得了;台灣主要是時間不允許,連辦通行證再等個時間合適的旅行團得到4月份了;後來南京也因為買不到臥鋪而被槍斃。
要說她老人家還挺沉得住氣,我提前一周跟她定好3月18號出發,她到了16號晚上才去買的火車票,運氣好吧,那會兒了下鋪還大大的有呢!這個現像也說明現在張家界還不是旺季,山裡頭不至於摩肩接踵的游客,光看人看不到景,導游購物食宿等等也不會哄抬市價,這就是頭一顆定心丸啊。
接下來制定行程。我和我媽都是天平座,決定點兒事兒那叫一不容易,且得衡量跟磨嘰呢!我以有旅游經驗而獨攬重任,讓我媽好好養精蓄銳,其實這經驗無非就是跟她老人家相比而言的,事實上頗具挑戰性。
於是上攜程網、翻我的“紅寶書”——《中國自助游》和《中國古鎮游》,由此確定了張家界+鳳凰古城的行程路線,時間一周。
之後開始了解目的地的基本情況,我從簡單且興趣最大的美食和購物入手,然後是天氣、交通、住宿,最後搜集了n多篇以景點和路線為主的游記,通覽一遍,歸納彙總,最後方案如下:
按照網友的經驗之談,預定一個張家界景區的自助游導游為好,接站、包吃住、包景區門票並安排游玩路線,三天兩晚,明碼標價470/人。第三天晚上計劃住在張家界市區,一來改善伙食,二來好好歇一晚,三來作為中轉站交通方便;之後是鳳凰休閑游,不看景點,重點在於感受古城的生活方式,最後從距鳳凰較近的吉首火車站返京。
(二)行程篇之張家界
2009年3月18日12點22分,從北京西開往懷化的K267次列車帶著我和我媽開啟了此番行程。俗話說,飽帶干糧熱帶衣,可我最終還是被走那天北京的艷陽高照以及減輕行李的理由所迷惑,放棄了厚外衣,事實上後來我為這輕裝上陣還付出了些許的代價,這是後話。
在火車上,我聯系了張家界的自助游導游石小明,網友說這姑娘二十歲出頭,有求必應,一家子都是干導游的,經驗豐富,口碑頗好。她答應去車站接我們。
去的那趟火車讓我著實舒服,六人的臥鋪位只有四個人,有一個還是18號晚上才上車的。從北京到張家界歷時22個小時,頭天中午12點上車第二天上午10點多到。我一覺醒來,映入眼簾的就已然是一片片的油菜花還有水稻田了,偶爾看到幾只耕作的大水牛令從小生活在北方都市的我不自覺的興奮。
這時候小石導游發來短信說改由他父親去車站接我們,這幾天的導游也是他父親(石萬太,有需要的朋友上網搜搜吧,手機號我就不公布了,省的有廣告嫌疑)。我當時心裡有點沒底,心想他父親得四五十歲了吧,山區人面相再老點兒,回頭一老頭兒帶著我們翻山越嶺真不知道是什麼勁頭兒。後來的事實令我顧慮全無,剛出火車站,就見“老石”導游正在樂呵呵的舉著寫了我名字的牌子,形像跟我想像的完全不同,個子不高,皮膚黝黑,長相端正,憨厚老實,看上去像個30多歲的小伙子,勁頭十足,一上來就幫我們拎行李,熱情洋溢。他先帶我們坐公共汽車前往張家界市區,十來分鐘的路程,到那兒再換乘開往武陵源景區的中巴。這時候跟我們同時下車的兩對中年夫婦湊上來問老石是不是導游,我描述了一下大致的情況。這一說話就知道那四位也是北京人,一聊發現我們還都是東城的,再一問敢情我們離得還都不遠,一個在美術館,一個住青年湖,離我們家走路也就十來分鐘,我們直感慨緣分阿,那干脆就同行吧!老石導游更樂啊,倆人的活兒這一下就變成了6個人,利潤翻番!這樣一來,他索性找了一面包車拉我們進山,一人10塊錢的車費也省了,很順利的旅途開場!
老石帶著我們一行6人在張家界森林公園門口的餐館吃了午飯,我們還在對這一番幸運經歷津津樂道,六個人一塊兒吃飯還能多吃幾樣兒,要是就我和我媽這頓就只能吃一葷一素倆菜了。老實說,菜的口味真是沒啥可描述的,好在我早有心理准備,紅寶書上寫明了跟景區吃飯肚子是一定會受委屈的。
另外我們的行李也因六個人同行而被免費挑到山上,我們這幾天晚上也將夜宿山頂。
真正意義的張家界之旅由金鞭溪正式拉開序幕。
到張家界重點是看山,這裡的石頭山果真名不虛傳,直上直下,拔地而起,氣勢磅礡,形態各異,山上綠植掩映,山間雲霧繚繞,每一眼都是驚喜,都是感慨。春天是游覽金鞭溪的上好時節,走在峽谷的石板路上,身邊就是潺潺溪水,空氣清新而濕潤,特有的南國森林的味道,讓人不禁的深呼吸,滌蕩心靈,分外放松。偶爾可見成群的野生獼猴出沒於道路之上,游人給點吃的就接著,沒有它們便垂頭走開,悠閑自如,還有點怕人,絲毫不像有的景區,猴子精到跟游人鬥智鬥勇,這裡的小猴倒是因此顯得有幾分可愛。
老石導游沿途給我們介紹景點,某某處是電視劇《西游記》的外景地,某某處的山峰形像酷似“送子觀音”、“豬八戒背媳婦”、“兩只烏龜”等等諸如此類,我在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還頗佩服發現這些景觀的並為其取名字的人,獨具慧眼與想像力。我們還聽了關於金鞭岩的玄秘傳說,據說在偉大領袖毛主席去世的當天,該山岩倒塌了一大半,我們腳下的石板路正是崩落的石頭所修,這也應該算是人傑地靈了。
景區內有很多攤點,基本上越往裡走東西越便宜。前段的葛根餅10塊錢3個到了後半段就賣10塊錢6個了;另外據導游說,所謂的金鞭魚看起來並不像真正產於這溪水裡的,不必特意品嘗。當地的導游這點很好,從來不拉我們轉店買東西,人很是厚道。
我跟著這個充滿幸運的“中老年團”,行走山谷一個下午,一個團友笑稱把這一夏天走的路都在這兒給預支了,明顯的缺乏鍛煉。山裡人都很長壽,照石導游說的他們那裡活到九十一百歲的老人多的是,每天呼吸著這麼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爬山散步,喝的是天然無污染的山泉水,久居城市的人真是沒法比,我對這樣的生活充滿著羨慕與向往。 終於走到水繞四門,我們順便遙望了下張良墓——一個安葬在幾百米高山峰上的玄秘棺槨,之後搭乘景區的免費環保車來到了百龍天梯下,它承載著我們用兩分鐘就征服了三百多米的山峰,這就到了袁家界景區。
不知是由於天色漸晚,還是袁家界並不是旅游團的必到之處,去的時候人並不多。從峽谷來到山頂,我對此充滿期待。在到達迷魂台的時候,我終於知道此般殷殷期盼實在沒有白費,我剎那間被一番渾然天成的景色所征服。如果說金鞭溪是一派充滿禪意的柔光弱影的話,這兒的山峰則是陽剛硬朗,氣勢如虹的。會當凌絕頂,視野無限開闊,令觀者仿似漂浮於半空之中,被層巒疊嶂的山峰所環繞,這樣的景色若不親眼所見真是極盡想像力也難以企及,我拍了照片,而這時候才發現原來相機的記錄根本就不是最真實最本原的。放眼望去,人極易就融化在這空氣中,這才知道大自然是多麼的具有包容力,人是多麼的渺小,一種天人合一的東方意境油然而生。
看得出以我媽為首的這幾位中老年同志都很為之動容,紛紛嘖嘖稱奇,怎一個美字了得!
戀戀不舍的我們離開了這裡,到了又一個自然奇觀——天下第一橋,挑空三百多米的大山洞;向斜下方望去,居然是一尊海龜化石,千百萬年歷史的沉積啊,它見證著滄海桑田,海枯石爛,歷史凝固在那裡,老龜毅然守望著,自然的造化真是太神奇了!
趕上了當天最後一趟上山的班車,入住山頂的石家兄弟客棧。老實說下了車走的稍微有點遠,不過不管怎樣,興奮的神經和疲憊的身體終於可以暫時輕松一下。晚飯不算豐盛但還可口,這頓我最愛攤雞蛋和炒胡蘿蔔絲,農家的味道,只可惜沒啥葷腥兒,多少覺得虧欠了嘴和肚子。住宿條件還行,就是被子有點潮;洗了個熱水澡,頗為舒適愜意!
住在山上最大的好處就是安靜,一覺睡到大天亮。第二天明顯感覺到絲絲涼意,我賴了會兒床,沒趕上集體共進早飯,不過被開了小灶兒。下廚的是老石導游的女婿,我乍一看還以為他們是哥倆呢,長的很是相像,真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那一准兒也是個勤勤懇懇本本分分的老實人,老石在外頭接活兒他女婿就在家“坐莊”。
熱騰騰的面條出鍋,湯底兒佐以醬油、醋、鹽、辣椒油,配上黃花兒菜的鹵,加上香蔥末兒和炸花生米,還得專門就上點兒他們這兒特制的酸蘿蔔丁兒鹹菜,我吃了一大碗,一方面是味道很讓我喜出望外,另一方面做好准備以應付一天龐大的體力消耗。
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陰著天又不下雨搞得山上霧氣蒙蒙,可視距離超不過20米。走了幾個景點,觀賞效果大打折扣,我們一邊企盼天氣趕快好起來,一邊安慰自己在這樣的條件下沒准兒能看到海市蜃樓般的奇跡。
結果奇跡終是沒有出現,一路上倒是聽老石導游講了很多當地的傳奇故事。比如一采藥人在爬山途中遭遇巨毒之蛇,迅速砍掉自己耳朵才幸免於難,他講的惟妙惟肖,讓聽者仿似在關鍵時刻也感到耳朵揪心的疼痛了一下,隨之在場的滑竿轎夫、附近的居民一呼百應與時間賽跑的景像亦好似在眼前拂過。在“一步難行”景點,老石又講述了北京某大學教授魂散於此的場景,令我們的同伴在通過鋼筋搭建的安全連扳之後愣是不敢返回至起點……在這般陰影之下,沒有一位站出來說要親自登上“仙人橋”了,都說遙望一下即可。
其實換個角度而言,下大霧的鬼天氣卻讓我們更加親近了張家界的大山,被霧氣包圍,我們融化於此;在客觀景色不佳的條件下,反而讓我們有機會體驗當地田園般的閑適生活,而沒有被驚人的美景搶了去。那天的午飯正是一頗佳的佐證。行走至一個賣東西的小棚前,石導游跟其主人談笑風生,街裡街坊的,估計住在這一帶山上的人都互相熟識,後來他提議干脆就在這兒進餐算了。我自告奮勇體驗生活,到棚子後的菜園裡滿懷歡喜的摘了一盆青菜,一種在當地家家都種都吃但我卻沒見過的綠葉菜,像是大小白菜的混合品種。一行人坐在棚子下面談笑風生,小攤的主人和石導游在廚房張羅飯,身邊是熟睡的幾只溫和的看家花狗,很愜意,很生活,很溫馨。飯菜依舊是家常風味,炒青菜、魚香肉絲、黃瓜片炒火腿腸、炒腊肉之類,我對當地用芽菜做的鹹菜印像頗好,餐餐必佐之。
飯後石導提議去烏龍寨——一個挺出名的景點兒,事實上是一個易守難攻,地勢險要,曲徑通幽的“土匪窩點”,跟“烏龍山剿匪記”有些干系,不一樣的玩法,不一樣的感受,倒是沒被大霧搶去了風采。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桔子十分甜美爽口,一塊錢一斤,很適合邊走邊吃。
通往景點“四城牆”的道路艱難曲折,真應了魯迅大師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路”依山而建,要麼是鐵架子的台階,要麼腳下是圓鐵管兒,還需手臂高舉抓住上頭鐵管的異型通道。好在張家界的景色總會令人得來不枉費功夫,使了一番氣力之後,便會豁然開朗,視野驚艷。走著走著突然四座巨大的扁片狀的山體便驚現於眼前,屏障一般巍然聳立。我不禁又一次折服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有地殼運動的強大威力,這種巋然不動令人心生敬畏而倍感震撼。
原路返回的途中,我還發現個有意思的景觀,在大大小小的橫向山石縫中豎滿了粗細長短不等的樹枝,牢牢的夾在空隙中。石導游告訴我說這叫“山神撐腰”,如果誰有個腰疼的毛病,把樹枝塞在石縫之中,再虔誠的拜一拜,便會被山神庇佑,自此輕松無憂。俺一聽趕緊撿了根粗壯的枝條,給俺公公按習俗祈了福。後來我發現這種方法在民間流傳頗為廣泛,到了河北某山,也同樣如此,我當時還給同去的游伴們解釋了一番,立馬兒令眾人刮目相看,被尊為知識分子。
鑒於天氣原因,游罷烏龍寨,一路聽著山歌的我們便打道回府了。等車的間隙我算是飽嘗了濕冷天氣的苦頭,瑟瑟發抖了好一陣子。大霧一直持續到晚上,我頭回體會到明明沒下雨,可頭發上還能滴水珠的神奇。
上天還是很眷顧我們,在張家界的第三天,明媚的天氣重新讓人神清氣爽。這一天的重頭被安排在了天子山、賀龍公園和十裡畫廊,並幾經商量,最後決定我們一行6人同時坐下午的長途車從武陵源到鳳凰古城。我和俺娘便放棄了去張家界市區休養生息和改善伙食的初衷,一方面因為她老人家不吃辣所以所謂那些美味也只是針對我一人而言的;另一方面實在禁不住老石導游的強烈推薦而想早點見識一下他口中的好地方,以至於他自己每個月還都要去住幾天。
第一站到了點將台,一派別開生面的景色。在某一點定神站住,仿佛真的置身於一個放大了無數倍的練兵場,觀者有如站在一巨大盆地的邊緣,居高臨下,沙場點兵,只是這兵從人物變成了一座座高聳的山峰,個個氣宇軒昂,塑造了一番抽像的意境之美。
後來的賀龍公園景區內盡管筆架峰、仙女散花等景致也令人拍手叫絕,可是游人實在是太多了,隨之而來的拉人照相、各種小商小販、旅游團的喧嘩不免打擾到欣賞美景的好心情。 離開這裡我們即將奔赴山下的十裡畫廊,石導游推薦了兩條途徑,第一種是坐纜車,第二種是需要經過辛苦的“五上五下”三千多級台階盤山徒步下山,結果這個堅強的中老年小分隊一致選擇了後者。過程是艱難的,結果是喜悅的,歷時將近兩個鐘頭,終於集體征服了一座高山,三天的山頂生涯也就此結束。
下山以後我們選擇了乘坐小火車觀賞十裡畫廊,以保證充裕的時間趕上2點半開往鳳凰的長途車。其實如果不著急的話這裡還是值得放慢腳步仔細品味一下的,充分調動想像的潛力,體驗移步換景、滿眼驚喜之美妙。在離開武陵源的一瞬間,突然感到人們把那麼些美好的意義、擬人的形像賦予這些大自然的饋贈的同時,這些山啊、水啊的仿似真的擁有了生命的魔力,幾千年幾萬年的守護著這裡,庇佑著這裡的人們,這便是天地之神奇,自然之崇高。要不怎麼說保護地球母親,就是保護咱人類自己呢。
最後再說說石導游吧,有求必應真是名不虛傳的。最後一天吃午飯的地方離長途車站不遠,飯後我說想買點特產,他就帶我到附近一個大的超市,來回打車錢都不用我付,人真是樸實熱心的不一般。後來他跟我們同乘去往鳳凰的車,這車途經張家界市區,我們的行李已經被托運至那兒了,至此石導游就圓滿的完成了這次任務,賓主雙方皆很愉快,有緣再相見吧。
(三)感受篇之鳳凰
從武陵源到鳳凰大約4個小時,一邊望著窗外南方山區的景色,我一邊憧憬接下來幾天的美好。早在多少年前,我就被這個美麗的名字所吸引,這次到訪也算是實現夙願了。
抵達鳳凰的時候華燈初上,這個號稱中國最美的古城也因此多了幾分絢爛。住的地方是經一個在張家界山上偶遇的旅友推薦的,她的路線跟我們相反,先游鳳凰再到武陵源。下了車旅店老板便來接我們了。可能是周末的原因,車站有很多旅店都在爭搶客人,如果沒有什麼特殊要求,比如臨江、喜歡安靜之類的,完全可以到了古城再找住處,都是家庭旅館,條件、價錢相差不多。
去年到過西塘,以為有水的古鎮繁華特色之地必在岸邊,水景房住的才過癮。當老板說他那裡房子看不到沱江的時候我還暗暗失望了一陣,後來才發現這裡完全不同於西塘夜晚的寧靜,江邊盡是酒吧,甚是嘈雜,對於習慣了城市車水馬龍的人而言繁華但並不特色;反而與江一街之隔的房子住上去更舒適一些。房間很有南方特色,木條條的牆壁,大概可以吸吸潮氣吧。價錢很公道,20一個床位。第一天住的是一樓的三人間,很是寬敞;第二晚搬到二樓的雙人間,門口就是個露台,一張小桌兒幾把竹椅,很適合喝茶聊天,小範圍活動一下,遠眺一下還能從兩座房子之間看到沱江河,也可謂別有洞天了。
從住處出來拐個彎就到沱江河邊了,周末的夜市,滿城盡是鱗次櫛比的小攤販和摩肩接踵的游客。冷不丁一走神兒看到漂著蓮花燈的水面,瞬間在燈紅酒綠之間恍惚了一下,還以為是時空交錯,我又回到了北京的後海,充斥著酒吧,讓人耳朵生繭的都市口水歌,日益趨同的小商品……其實這樣的感覺說不上好,我更想努力捕捉一些屬於古城的特有的味道,那種陌生的讓人感動的驚喜。而這裡卻成了一個讓凡人休閑心靈的港灣,忘卻忙碌和焦躁的曖昧的小拐彎兒,這本身看似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我來的不是時候或者說這不是我所希望體驗的吧,始終覺得這樣一種變化帶有一定的侵略性。這裡不是北京,後海只作為那個城市的一部分而存在和變化,除此以外還有保護起來的胡同四合院,還有紫禁城,還有CBD,原汁原味的保留和新興的繁華共存,對於北京城整體而言,人們需要後海那樣一個柔軟的角落,它是有內涵和文化基礎的。但鳳凰古城卻應該是相對獨立的,而且要突出其古老的成分,而現在似乎是本土的部分在一點點被侵蝕,長久下去這裡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座空城,不再有生命力和活力。當人們原本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受到外部因素影響而日漸消退的時候,這種變化便是不可逆轉的,並且速度會非常之快,如果古老的東西不復存在了那古城的價值又何在呢?所以我不得不說,也許跟經濟狀況有關,山區的相對貧窮落後,使得當發現旅游業可以拉動經濟增長的時候,便開始大力投入,以至於這裡有些開發過度,忽略了其發展後勁,難以可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原生態的文化還遭受了破壞,這種無法彌補的代價就太大了。
其實我更但願這是杞人憂天,應該有很多有識之士會讓這個城鎮發展的更好吧。直到行至虹橋附近時,我才從有點苦悶的情緒中解放出來,並忘情於這裡的燒烤大排檔,盡管喧鬧的分貝數和油煙的污染也足令我認為這是開發過度的一部分,不過古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那種虛無的正義感顯然暫時被虧了好幾天的口腹之抗議所壓倒,並且我認為此大排檔也足以榮膺古城特色了,我喜歡這種異樣的部分。所謂的燒烤,就是將各種食材放在鐵板上連烤帶炒的烹制而成,然後刷醬撒作料,著實麻辣鮮香。其食材種類之繽紛讓人眼花繚亂,肉類、蔬菜、豆制品,還有當地特有的河鮮、血粑等等,幾乎這裡所有簡單易得的材料都可以被弄上鐵板,成為盤中美味佳肴。盡管俺娘對這一類小吃並不感冒,可我還是每天晚上陪她用過晚餐之後再來解饞一下,體驗過癮之快活。
經歷了大排檔之後,我對鳳凰的印像開始一點點好起來。當一早起來看到折騰了一宿的酒吧漸漸睡去,寧靜的漂浮著水汽的沱江邊出現洗衣服的當地婦女時,這種好感得以延續,風景才因此變得真實和可愛起來。在對大部分店鋪和小攤位批閱為大同小異之後,我開始拉著俺娘專揀人少的地方去了,那些古老的房子和靜靜地青石小徑才是古城的靈魂和精髓,它們靜靜地在這裡守望、見證、傾聽、感受和記述著鳳凰的歷史,驚喜也隨之出現,一家不打眼但卻最正宗的草鞋店的產品,買回家穿了半年多還結實如新;那個小小攤位出產的土豆餅和社飯令我至今依然垂涎;如實展示米酒釀造工藝的小作坊還在一如既往的運作著,這也算是前店後廠的成功典範吧……古城中還有個地質博物館和圖書館,前者為游客提供了難得的一方清淨之地,還是免費開放的,體現了博物館公益性和服務性的本質,集中展現了湖南地區有代表性的地質特色,展品包括文獻資料、圖片和相關實物,科普性很強,是個長知識、開眼界的好去處。況且我一直覺得,博物館可以代表一個地方的歷史敘事和精神風貌,據說國外很多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再小再封閉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博物館文化,這點對於鳳凰而言很是難得。其實到之前我想像中的鳳凰本該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那個邊城,一個安安靜靜的湘西小鎮。至於圖書館,就很是遺憾了。除了沈從文那需仔細辨認的的題字牌匾之外,這裡便沒有一點可以叫做圖書館的資格了。孤零零的一個建築佇立在城邊,裡頭藏書的房間全都上了鎖,唯一開放的就是免費的廁所(城中絕大部分公廁是收費的)和所謂的電子閱覽室,實則是個網吧,很多游客把這裡當成了休息和孩童嬉戲的場所。我想要是沈從文見了此情此景,那番知識分子深入骨子的社會責任感得何等的爆發啊,連我都不禁的唏噓感慨了好一陣子。
始終是難以認同鳳凰古城的旅游模式,只賣通票,好像還分大小通票,一個包含南方長城等城外景點,一個就是沈從文故居、朝陽宮、熊希齡故居、北門城樓、陳氏舊宅、楊家祠堂等等古城內景點,其實每個景點都單獨標有票價,只是不單獨開放,要去就得執行這“一攬子計劃”,很難不讓人聯想這種有點壟斷的做法是受利益驅使的,把文化和歷史赤裸裸的當成賺錢的工具,這樣做還是有點不太妥當,據說這還是最近才新實施的改革……
總之這是一個讓人喜憂參半的地方,不禁懷疑我要是在這裡長久居住下去,會有精神分裂的可能。一方面愛極了這裡一些時段一些地段清靜的味道,而另一方面厭惡被膚淺的都市文化所充斥的並不合時宜的喧囂;我喜歡那些穿著民族服裝的一邊現場縫制小物件一邊販賣的老人,而不喜歡趨利小商販的那種哄抬市價或強買強賣的行為。我打心眼兒裡喜歡提供我住處那一家人的善良樸實,喜歡看他家小姑娘在這裡鬧中取靜,寫寫作業或背著書包上學的情景。鳳凰古城裡就有一所中學,前幾年還招收來支教的老師,不知道近況如何,不知道這裡的學生會不會思考古城的變化為他們帶來了什麼,不知道他們會覺得這裡閉塞還是開放。是不是這種開放來的太突然了,而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呢?我想時間會檢驗這一切的。這裡的喧嘩生活或許還是一種假像,這種假像植根於一個本應該具有文化傳統的根基之上,而同時又在破壞著這個基礎,這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地方。或許不同的人會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的意義吧,環境帶給每個人不一樣的感受。
迎來了鳳凰的又一個清晨,我即將離去,在靜靜的一個小門臉買了份早點。其實離開的時候,我有點愛上這裡了,一個留給我些許迷惑的地方,單純為了這些疑問,它也是值得回味和再次來臨的吧。我有點明白為什麼說古鎮是人類的文化遺產了,僅僅是那種精神、價值和狀態也足以令我久久回憶和思緒萬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