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秋天,游歷西夏故地。寧夏6日游記

作者: i恆行天下

導讀編輯後發現帖子不見了。只得再重發一次……懶得排版了。 本來是說好國定假不出行的,實在不想在景點看到的都是人頭。但這次一是假期太長,足有八天,一是目的地是寧夏,應該不屬於熱門景點。稍微做了些功課便上路了。從2號出發到8號回來,游歷了寧夏的固原、銀川以及中衛三個城市。 第一站:固原 住在火車站旁的“東站賓館客房部”,電話:0954-3924271;¥15一個 ...

編輯後發現帖子不見了。只得再重發一次……懶得排版了。

本來是說好國定假不出行的,實在不想在景點看到的都是人頭。但這次一是假期太長,足有八天,一是目的地是寧夏,應該不屬於熱門景點。稍微做了些功課便上路了。從2號出發到8號回來,游歷了寧夏的固原、銀川以及中衛三個城市。

第一站:固原


住在火車站旁的“東站賓館客房部”,電話:0954-3924271;¥15一個床位,雖然只有一個人,但考慮到貴重物品還是有些的,就包了個2人間。門口有5路公汽,連接火車站以及汽車站,路經博物館、新華書店、中國郵政,其終點站隔秦長城不遠,故出行主要靠它了。票價階梯狀,1元封頂。這些天我依舊遵循學生出游的經濟原則:花最少的錢走最多的路,依舊沒有打過一次的。

在新華書店買了張地圖,在郵局寄出明信片,然後開始正式逛。在地圖上看到了城郊有個景區名曰“西北農耕文化博物館”。正好隔秦長城很近,決定先去造訪。在路上走時,一位大姐姐從身後經過,盯著我,然後問我,是來旅游的嗎。當時我背著個登山包,戴著太陽帽。以為是來推銷的,一邊點頭一邊考慮如何應對。但她很真誠的微笑著繼續問我從哪裡來,去過寧夏的哪些地方。看上去沒有惡意,便如實以告,然後她用贊許的眼光看著我:)得知我要去秦長城時,很熱心的指點做幾路公交以及在哪兒上站,然後飄然而去。這種熱心的人路上遇到好幾次,頗為感動。

坐5路車到終點站,按地圖的指示,繼續北行。以我在寧夏城市這幾天的經歷來看,寧夏的公路修的非常的不錯。固原是個貧困縣,但公路非常寬闊,路況也很好。據說是寧夏建區50周年時改造過。喜歡自駕車的朋友很幸福。

比較悲劇的是,當我步行了約2km到西北農耕文化博物館門口時,卻發現博物館原來還在建。據門房的大叔說,可能還得兩年才能修好。暈,這地圖也編制的太超前了吧。而且圖標也太不規範了,規劃用地應該有規劃的注記的嘛。折回5路的終點站,轉向長城進發。當地人說,長城有一段在明莊,隔市區很近。步行1km,路經固原回民中學。作為回族自治區,寧夏有不少的回民學校。學校的風格都很有特點。比如洋蔥頭,以及穹頂。不過這所中學好像是UFO頭。

秦長城


走到一小村落,土著說這就是明莊了,長城需要翻過那座山,並給我指明了路。我穿過村莊向山上爬去,這邊的房屋都有很濃的地方風情:土牆和磚牆相結合,而且幾乎每戶都有專門的為牲口准備的房子。爬山時,爬著爬著發現有位老奶奶超過了我--|||順便請教長城的位置,正好她和我同行。後來看到相關資料才知道太祖的名句“不到長城非好漢”中的長城,其實並不是指居庸關的那段,而是固原的這段。這首詩創作時,他正率領著紅軍翻越六盤山,沿長城一線繼續北逃。老奶奶帶著我走到一土坡,然後說,這就是長城了,萬裡長城的長城(老奶奶可能記錯了,“萬裡長城”一般指明長城,而固原的這段是秦長城,比明長城悠久約1500年,但長度不如後者)。看到其貌不揚的小土坡,我努力扶著眼鏡不讓掉下。好吧,不能以貌取城。老奶奶走了,去自家地裡勞作去了,就在長城腳下。

我站在2200年前的長城上,感慨萬千。當時想到的一句詩是“萬裡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其實更應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的感覺。長城,是大秦的國境線。當年,征用無數勞力,是因為它;孟姜女悲情痛哭,是因為它;蒙恬將軍率領虎狼之師駐守,是因為它;匈奴騎兵對農耕地區望洋興嘆,是因為它;嬴政背負千古罵名,是因為它。後來,它升華成為一種像征,出現在國歌中,出現在地圖上,出現在柏林牆中,出現在G.F.W中。如今,它就在我眼前,在我腳下。它遠不如我想像的壯觀和雄偉,原來英雄遲暮,loli成年,果然什麼也敵不過時間。

我在城牆上慢慢地走著,希望能嗅到一絲歷史的味道。感悟歷史,本科時聽過一個老師的教導: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彼時彼地的心境,才能理解歷史。想起一個很贊的公益廣告的文案“It’s not happening here, but it is happening now”,很欣賞。我想,如果要深入的體會歷史,需要的應該是“It’s not happening now, but it was happened here”的心態,可能這也就是司馬遷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目的吧。

如今只有向外伸出的垛口遺跡才讓我感覺到了一絲城牆的影子。只要是邊界,就有可能發生過戰鬥。我順著坡走到長城的外面,算是出了秦國的境,仰望著城牆,體會著2千多年前匈奴的騎兵兵臨城下時的心境。幸運的是我現在不用擔心城頭上射下的冷箭。城牆上雜草叢生,還有著好幾種不同顏色的野花,甚至還有蒲公英。

長城的功過是非,並無定論。有人認為它並沒有起到防御作用,只要敵人足夠強大,長城不過是馬其頓防線。想到丁春秋,他的吸星大法殺傷力並不如三笑逍遙散,但名氣卻大得多,那是因為中了前者的人,還能留著小命在江湖上宣傳,但中了後者的人,用古龍的筆法,就是“沒有人見過這招,見過這招的,都變成了死人,而死人是不會說話的”。中國的史書一向字字珠璣,也一向是記有不記無,記反常不記平常。匈奴在夜黑風高夜竄到國境線,一看黑壓壓的一條長城,低頭看自己的坐騎,並沒有長翅膀,然後轉身走了。這樣的事,史書一般是不會記載的。後世有文人把長城與閉關自守等同起來了,可能也是缺乏彼時彼地的心態。在以步兵為主的軍隊與以騎兵為主的軍隊作戰時,在以掠奪為目的的軍隊與以防守為主的軍隊對陣時,長城的確是最佳的選擇,雖然顯得有些無可奈何。想想“上帝之鞭”,只能說長城雖然是無奈的防備,但卻是有效的。

這段長城腳下兩邊都是莊稼,因常年的人來人往,有兩道很明顯的路徑,看間距,應該也有車開過的痕跡。露出白色泥土的小路勾勒出長城的輪廓,一個個角樓明顯的被區別出來。看著那一片麥田,突然想起前些日看的挪威紀錄片《麥田圈》。我本是個堅定的無神論以及實證主義者,但“麥田圈”似乎是個黑天鵝。以後再考慮這個問題吧。

當時的天氣很詭異,“東邊日出西邊雨”:一邊晴空萬裡一邊烏雲密布。我依稀聽到了山那邊的雷聲。拍了一張可能是大雨傾盆的照片。走下山坡時,再回頭望,貌似已經雨過天晴了,照了張陽光刺破烏雲的照片。還不錯。

城牆


在地圖上顯示固原城內現在還有段古城牆。在市區下車後步行過去,遙望著那個城門,恍惚間有了西安碑林旁的那個城門的感覺。牆磚很新,可能是最近維護過。穿過城樓看到了有施工隊正在工作,現場直播。城樓名曰“靖朔門”,朔有北方之意,故西漢此地官吏為朔方刺史部所督查。遠遠望去城牆上的裂痕,牆頭的青草,所謂滄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城牆有段只有土牆,並無磚面,可以想見古城牆的模樣。東行又至一門,曰和平門。城牆上甚至長樹一棵,果然有和平之意。但城角商鋪有人因數元與老板大聲爭執,有人圍觀。一笑。文化街與政府街是城中的商業街,沿路走去,十分熱鬧。果餞、糕點、水果不一而足。在汽車站的附近,見到招生廣告:嵩山少林寺羅漢院招生接待站。有圖為證。晚上回賓館看國慶晚會。


固原博物館

【免費】

每一個博物館都有進去進去參觀的理由,尤其是現在絕大部分都免費的情況下。

固原博物館古色古香的,門前有大鼎,屋檐為長城狀。展覽內容就不劇透了,值得至少2個小時。

感興趣的有

居延漢簡復本,中有關於途經固原的國家驛道的記載。

羅馬金幣,證明固原曾是絲綢之路的一站。

金瓶,上面的內容是特洛伊戰爭。

此外,還有每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但可惜的是我忘了問是什麼了。慚愧一個。

第二站:銀川


火車用了近7個小時,在18點左右到達銀川。途經中衛,中寧,都是以產上等枸杞而聞名的。路上和鄰座s聊天,因為每站都有上的下的,不禁感慨,這個星球上有60億人。但是有好多人,這一輩子,就只能見到一面。一個人的親密朋友圈,可能就二三十人,會記住一輩子。彼此都應好好珍惜。

中寧時對座上來一對小夫妻。跟他們打聽了下中衛的景點以及枸杞的牌子。他們不太理解我買枸杞為什麼還要講究這些,是中寧產的就可以了。挺好的。請教完後,那位姐姐問我是哪兒來的,我自報家門。他們表示羨慕,說自己是學生的時候也希望能到處去旅游可惜沒有實現。問及我的專業,聽到後,姐姐立馬說“啊,學這個的啊,那你怎麼找工作啊”。我頓時無語。她話音未落,扭頭橫眉對著她老公“你踢我干什麼,是不好找工作嘛”。我忍住沒笑。她老公繼續低頭,看著我的地圖冊,說,“那是人家的興趣嘛”。呵呵,我趕緊附和,是啊是啊,據說現在70%(這個數據為道聽途說的,請勿輕信)的大學生找的是專業不對口的工作,沒事的。很可愛的姐姐。路上總是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合胃口的與倒胃口的,而這種不可預期,正是旅游的魅力之一。

青旅

【¥30/床位】

去之前做了點點功課,在青旅的網站上居然顯示寧夏沒有青旅。好在我沒有放棄,Google了一把後發現還有一家,自稱是青旅,叫吉祥·西夏青年旅社。名字怪山寨的,電話過去得知可以使用青旅的會員卡,而且床位價格和青旅是差不多的。先訂下床位。

國際青年旅社。這是我出去旅游的動力之一。目前的初級目標是,逛遍中國所有有青旅的城市,並住在青旅。對青旅的印像無比的好。因為當我第一次單獨出行時,我在華山山腰頓悟到,願意獨自出來旅游的,都是好人。現在想來這個邏輯挺傻的。如果換個說法可能更好:願意獨自出來旅游的人,都是有夢想的人,而有夢想的人,是值得結交的。而在青旅,你可以最大的可能碰到這樣的人。幾乎每個青旅,都有塗鴉區,你在上面留下自己來過的痕跡,印像很深的是鼓浪嶼青旅留言區貼上的無數明信片和紙條,但寧夏的這家顯然更有個性,大家毫不客氣的直接在牆面上寫,現在想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兒隔敦煌比較近。此外,青旅無敵小資的裝飾風格總是讓我有安家於此的衝動。以後,如有閑錢,就加盟開家青旅,錢少,就開家書店,還少,就開花店了。

青旅除了以上的特點,還有個更實用的,就是交通便捷。一般都有公交直達汽車站或者火車站,很符合我的要求。出火車站後坐102路,到寧大南門。寧夏大學。呵呵,在江南,另外一座同樣也很漂亮的城市,還有所大學簡稱寧大。這邊,商鋪上都寫寧大店,人們卻也是不會誤會的。

按青旅客服的指示,寧大南門站下車後繼續西行300m的馬路對面即是。當我走進旅社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來對地方了。這裡絕對是如假包換的青旅,即使它沒有那個熟悉的冷杉與小屋的LOGO。因為這樣的風格這樣的情調只有青旅會有。牆上掛著的是白色U字藍色三角形底的LOGO,看樣子應該和青旅有淵源。我的卡是去年10月辦的,已近臨過期,店主重新給我辦過一張,和上海一樣,依舊是¥30。既然能辦卡,那確定是青旅無疑了。店主有條碩大的狗,半人高。女,但看上去很是威猛。後來和幾位路人在客廳聊天的時候,我說到有這條狗,店的安全絕對有保證。那人說不然,他聽店主說,這狗看上去凶,性格卻很溫柔,之前還被人騙走過。不禁感慨,唉,女孩子啊,不管看上去多麼彪悍強勢,甜言蜜語總可以攻克的。

靠近大學的好處是可以很快的找到“墮落街”、“腐敗街”,即“小吃街”。人聲鼎沸炊煙四起。看到一家買山東煎餅的,想起北區後門的暗黑料理了。買了一個。¥2.5。那位大叔太厚道了,差點沒把我撐死。北區的煎餅可以單手握著吃,而這個,我是雙手舉著吃的。一個下肚,我感覺明天早餐都可以不吃了。話雖如此,我還是堅持的吃了個西安肉夾饃,很地道,以及四川麻辣燙。酒飽飯足,寄過明信片,然後挪回青旅。

在客廳看書。幾乎每個青旅的前台都有個圖書室和會客桌。店小二大哥端出了棗子、葡萄和梨。說今天中秋節,大家一起吃。店小二大哥很nice,開始我以為他就是店主,後來聊天時得知店主出去旅行了,他過來做義工,內蒙人。

10.3,中秋之夜。我第一次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沒有一個熟人的地方度過這個備思親的節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何況,天涯在海南,我要望的,是上海。

西夏王陵

【¥60/非學生票】

因為專業因為興趣因為名氣,西夏王陵是必去的,且排在首位。但是城裡過去的旅游專線每天只有一班,9點出發大約9點半到寧大南門。

起得比較早決定先四處逛逛。在南門吃的早餐。這邊的豆腐腦居然加的是肉湯和榨菜,和開封一樣。後來我很驚奇的告訴同學時他們的反應是:什麼?你們家那邊豆腐腦居然是加糖的?!好吧,同一個世界,不同的習俗。皺著眉頭吃下。其實還行。

准備去逛寧夏大學。這也是出行的一個習慣:盡可能多的去逛大學校園。雖然已經經歷過傳說中最美的大學校園,但去不同的大學見識下也是好的。不幸的是,寧大封校了,因為甲流。說到這,還得說一下我此去銀川前的思想鬥爭,當時西安、銀川都有爆出大學校園有甲流了,並減少了國慶假。但考慮後還是毅然決然的決定出行。有時不必太庸人自擾。記得03年高考結束後去北京完,目的之一就是去見識北大。結果,那年因為SARS,北大封校。冤枉,這的確不關我的事。邊走邊看,抬頭見一招牌,上書“香格裡拉”面館寧大店,當時就樂了,這也太山寨了吧,人五星級酒店還兼職買面啊。定睛一看,原來是“香八裡拉”面館。在想這是什麼意思,再定睛一看,好吧,原來是“香八裡”拉面館。挺有名的一連鎖店,在寧夏這邊見到不少。

旅游專線在9:30左右到達寧大南門,王陵為終點站,【¥8】。

出門的時候,穿的是校名服。校名服全黑,胸前有一大餅認證,用篆書寫的校名,一般人看不出來的。平時不太會穿著這身外出招搖過市。這次一是因為想著隔上海那麼遠,二是因為實在沒有多的衣服可以帶。沒想到,上車沒多久,有位ppmm走過來,問我,你是五角場文理學院的吧。我條件反射的點頭。當時腦中一閃而過的是《國產007》中的那段台詞。低頭看了下自己,“憂郁的眼神,稀噓的胡喳子,神乎其神的刀法,和Dry Martine”我一樣都沾不上啊。她見我點頭,哇,校友耶。好吧,“千裡他鄉遇故知”,人生四大幸事之一,就這麼不經意的經歷了。雖非故知,也算小幸。他們一行三人,一位師兄一位學姐一位同屆,之前互不認識,在travel版上pie到的,分別從北京、上海出發,一起經內蒙至寧夏。呵呵,這就是之前說過的旅行時不期而遇的快樂。

西夏王陵,顧名思義,是西夏的王的墳,共九座,但目前只開放3號陵。類北京的十三陵。西夏,朝代名,1038年建國。在唐後,與宋同時,被蒙古滅,寧夏之所以得名正是因為元朝取“西夏安寧”之意。如果還記得《天龍八部》,李延慶、李秋水、夢姑、一品堂四大惡人、段譽的枯井都與西夏有關。

該景點有三個分景點,一個博物館,一個塑像館以及王陵。

博物館不錯。值得好好體會。不劇透。

我比較感興趣的有

西夏疆域的地形圖。據稱是國內最大的。

西夏文字。解釋其創字規律。這是一種生造的文字,不是來源於生活,不是由人民大眾創造,所以很顯然失傳了。

石雕。體現西夏人生殖崇拜的。都公元1000之後了,還那麼赤裸裸的生殖崇拜。

館內還有仿的敦煌壁畫以及近來研究西夏的專著。看到了本《寧夏歷史地理考》。

王陵景區的指示牌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處使用這三語的:漢語、英語以及西夏文。

塑像館把西夏史中的重大事件用蠟像表示。雖然看上去蠻幼稚的。但逛過一圈下來,還是感性認識增加了不少。印像很深的是西夏王龍椅背後的那個大字。西夏文,寫法是把“死”字的一橫與下面分開,插入一橫三豎。這個貌似是國號。沒文化,真可怕。

進入王陵。號稱是“東方金字塔”,在賀蘭山的環抱中。遠遠望去,江山如畫。聽導游說,那堆土並不在墳的正上方。原因未知。開放的是三號陵,開國皇帝李元昊。李元昊的死頗為滑稽。簡言之,他搶了兒媳,被兒子一刀劈下鼻子,流血過多不治身亡。

陵墓的地面部分因為首先被蒙古軍毀壞,加上近千年的風吹雨打,已殘破不堪,但大體格局還清晰可見。鵲台、碑亭、月城都還可以看見遺跡。細看,好像也是磚土混合建築。據說,當年,這群沒有太多文化的人是用這種方法檢驗建築質量的:使人向牆裡射箭,箭若能插入,則建築者死;若不進,射箭者死。聽起來很血腥。但當我念及5.12地震中的那些將生命留在劣質教室裡的孩子,覺得這不失為一種方法。

校友們前一天晚逛街時聽某家店的店主強烈推薦蘇峪口森林公園,心動了便計劃去見識下。不過因為沒有旅游車在這兩地來回,只得包車前往。從王陵到蘇峪口,約30min【¥60】。

賀蘭山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45/學生票】

到門口時已1點半,打聽到最晚的車回去是5點。因為校友的飛機是當天晚上,所以得時刻記住deadline。

買票進入。有大巴接送。原來入口據山腳還很有段距離。坐車需要近15min。到達山腳,因為時間有限,決定纜車上下。【¥50/往返】。離開大地,有點微緊張,都不敢低頭看,好在一路無事。印像中這是平生第二次做纜車,上一次還是約13年前在都江堰。平時一般不屑做纜車,因為爬山本身是種極大的樂趣。不過纜車上的風光的確也是在地面難以見識的。約10min到了終點。

終點是山腰,風景很佳,根據地圖考慮到時間,我們決定先去世紀塔。一路上,有不少科普知識介紹點。即在某處岩石或植物下立牌說明。如果時間充裕者,可以慢慢學習。看到一塊岩石邊的牌子上寫著“震旦紀冰川遺跡”。“震旦紀”,慚愧,學過地理居然連這個紀都沒有聽說過。蘇峪口有據稱是世界最長的橫跨峽谷的索橋還是什麼來著,在我們爬山的過程中每次回頭能都看見,頗為壯觀,不得不佩服人力的偉大。

按工作人員的說法,在世紀塔的頂端可以望見70%賀蘭山的全貌。目測塔在山的3/4高度處。塔原為烽火塔,白天升狼煙晚上升篝火的那種。始建於北宋末年。後毀。2000年重修。塔高17.8m,頂部六角涼亭。宋,賀蘭山,馬上想到了岳武穆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有宋一代,賀蘭山都不在朝廷的控制中。宋是個奇怪的時代,論經濟文化,獨步世界,論武力卻是積弱之勢。新塔的樓梯結構體特,想我雖算不得閱塔無數,但也登過不少,但從未見此樣的樓梯。踏在上面,看著樓梯間的空隙,不由心寒。但看身後同行mm無所謂的蹬蹬直走,不甘落人之後,於是硬著頭皮登上。高處的風景果然不一般,雖不至於說能看到70%,但視野真是開闊了不少。看到幾乎寸草不生的賀蘭山,看到飛架峽谷南北的大橋。雪山的話有雪線一說,但在賀蘭山我似乎看到了樹線。

原計劃繼續上山,繞行一圈。但因為時間關系,不得不原路返回,去見識索橋。橋極壯觀。可謂“構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看上去很賞心悅目。G.F.W之後,我似乎對一切牆或者類似牆的建築都有了偏見,同時對一切橋或者類似的建築都有好感。畢竟,橋表達的意像就是溝通和開放。看介紹說,橋橫跨的那個峽谷的峭壁陡坎是震旦紀一次大規模冰進過程遺留下來的冰磧雜礫岩所構成。雖說人類的能工巧匠的確是值得佩服的,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似乎更勝一籌。站在橋頭環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像。同樣是賀蘭山脈,有的山峰寸草不生,唯有線狀排列的樹,但隔壁的山峰卻郁郁蔥蔥。仿佛是王母用玉釵在中間劃過一道似的。過橋是另外收費【¥30】,因為時間有限,便沒有走過。不然如果能站在橋上俯視峽谷當定另有一番風味。

坐索道下山。正好趕上了16:00的那趟出山車。這樣就可以坐上景區門口最後一班16:30回銀川的客車。(之前售票員說的最後一班17:00有誤)

南門廣場

在回城的客車上告訴了售票員我們的目的地,她很熱心的指點我們下車的地點以及應該搭乘的公交。感覺很溫暖。坐車到南門廣場。校友住的旅館在這一塊,民航大廈也在這,待會就在大廈前坐機場大巴。

寧夏的路牌也很有民族風情,上面都有洋蔥頭。

南門廣場,第一眼看到我就被雷到了,這也能山寨?如果你知道了它的俗稱你就不會驚訝了,這就素那傳說中滴“小天安門”。腊肉像、觀禮台、國徽、標語,除了沒有華表,其他基本上都是正版的微縮。不過標語微有不同。嗯,算是僭越吧。

在廣場的東南角,校友推薦了家米粉店。平時不大吃這類食物的,上次吃應該還是在武漢的時候在學校旁邊的雲南米線。但既然力薦,加上反正也是出門在外。便去一試。果然不錯,而且價格實在很厚道。【¥7/單人份】。唯一可惜的是,忘記它的名字了,也沒有王道。

既然已經到市區了,起飛時間還早。便在南門廣場周圍逛蕩。這兒正是銀川舊城區的商業街,還是比較繁華的。中間也有不少古建築,比如玉皇閣,比如鼓樓。當晚是八月十六,傳聞“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看著月上鼓樓還是感覺不錯的。鑒於中秋之夜都沒能吃上月餅,所以就這十六的月光,都吃了塊月餅。月很圓很清晰,可惜沒帶三腳架,把月亮拍成路燈了。罪過。

送完校友上機場大巴,回青旅。在大堂的座椅上聽天南海北的驢友侃大山。大家身份、年齡、背景各異,但在這兒交流都很平等。很舒服的感覺。不久,每個人都會拍拍行囊各自上路。

南關清真寺

【¥10/無學生票】

因為有位同學是穆斯林,加上對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比較好奇,於是很早就定下去參觀這個景點。

我已經慢慢習慣這個世界應該多元的觀點了。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交流必然會產生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絕對不該成為從此隔離的理由。彼此都應該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寬容,更多的妥協。

寺裡有小型博物館,看沿革,說是寺毀於文.革,80年重修。館藏有麥加的微縮模型,還有現存世界上體積最小的《古蘭經》。鎮館之寶是一塊從麥加帶回的罩住天房的布的一塊。

禮拜房當然是不能進去的。遠觀了下。這點和基督教的區別就比較明顯。比較而言,前者更原教旨點。 問了下講解員清真寺有沒有通用的標志,比如類似教堂的十字架。她說有,就是禮拜堂頂端的月牙。他們稱之為齋月星,古時候的穆斯林是以月亮的變化得知封齋與開齋的時間。

寧夏博物館

下午在超市買了些特產寄回學校。在民族南路的郵政總局。因為地圖上顯示這裡有個寧夏郵政博物館,想順路參觀。結果被告知十一假結束後方開門。悻悻而去。

路上有貨車賣賀蘭山酸奶的,玻璃瓶裝。巨好喝,¥1.5,也有塑料瓶裝¥1.2。

之前看到的資料顯示,寧夏博物館在承天寺塔。興衝衝的跑過去,被告知,已經於去年遷新址了。新址在新區,人民廣場。Update。經過這一折騰,當我達到館門口時就已經16:30了,被告知16:50閉館。

閃電般的速度游走在館內。因為是2008才開放的,很現代。時間有限,只粗粗看了下賀蘭山岩畫展區。這個景點因為時間關系被我砍掉了。

直面古人的痕跡是很奇妙的感覺。又是一次Not now, but here的經歷。下次有機會應該直接去現場。看介紹說,可能有很多岩畫,因為無知或者沒有意識到,被炸山人的炸藥化為灰燼。

博物館閉館了,時間尚早。便在人民廣場周圍轉悠,還是挺不錯的,地廣人稀,有山有水。同上海一樣,廣場邊上就是政府辦公地。廣場上有各種各樣的花。

宵夜

回到青旅,此行在銀川的最後一夜。看了看牆上的塗鴉,注意到了一條介紹飲食的,決定試一試。唉,吃飯與住宿,這是獨自出去旅行最大的麻煩。如果兩個人,就可以用一道菜的價格品嘗到兩種菜。總是有得有失的。決定實現口碑營銷一下。按照指示,去青旅旁邊的“新疆老回民”吃“拔絲紅薯”。失敗……不推薦。不過隔壁的“青青冰淇淋”不錯。推薦。

在青旅前面的街上,每當晚上,都有很多地攤,看電杆上的標語,這可能是政府鼓勵自主創業政策,所以沒怎麼見城管。有一家買各式魔方的店,讓我大開眼界。我見到了除了傳統的3*3模仿,我還見到了2*2以及5*5的,還有鏤空的。問店主他能多久復原3*3的,他說可能40s左右吧。佩服。

中秋之夜時,青旅的店小二大哥給我們吃棗,覺得異常的好吃。棗形很奇特,瘦長,我第一次見。價格是10元3斤。可惜不能帶回去。頗有些“日啖長棗三百顆,不辭長做寧夏人”的想法。

第三站:中衛

早上7點的火車。故6點半就得離開。店小二大哥說沒問題,他到時候會幫我開門的。這幾天在青旅,雖然接觸不多,卻也很能感覺得到他的厚道與實誠。走時拍照一張,他抗議,還沒洗臉呢。我說會PS的。因為技術不嫻熟,還是原樣奉上。這位大哥要是見到,請見諒@@

之前室友曾來過中衛,他強烈推薦過一家餃子館。當我到中衛後問他時,他回答當時時間緊,只顧著吃,忘了那家店的位置。好吧。我四處觀望,找了家“王記餃子搓面”,不錯。吃飽後,去高廟。

高廟

【¥20/學生票】

高廟在市區,市區不大,走路即可。創建於明永樂年間。有三個分景點,一是殿堂,一是羅漢堂,一是地獄。高廟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廟內各個建築沿著中軸線逐次遞進升高。

繼續發揚華南學派“進村找廟進廟找碑”的精神。不過看到的都是近來年刻的,無甚歷史價值。看介紹說,這是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國最獨特的佛教寺院。不過我始終沒有發現儒教在哪。

寺廟的前殿和傳統寺院的格局差不多。第一個天王殿,正對大門的是歡喜佛。兩旁的對聯是著名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橫批“皆大歡喜”。走過大殿,就發現不同了。用一個詞來總結便是“緊湊”。台階的落差很大,才十級之上的牌坊就需要45度仰視了。眼中滿是重樓疊閣。牌坊,古色古香,厚重樸實,有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裡,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無上法橋”。

拾階而上。感慨,房價越來越貴了,連神仙也住房面積緊張。上有大雄寶殿。左右分別是地藏王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在各自的供房牆壁上貼著他們顯神跡的故事。上到二樓。這是我首次登上大雄寶殿之上。一般的大雄寶殿是沒有二樓的,但鑒於此廟實在是空間利用之典範,那麼沒有什麼不可能。事實上,這家的大雄寶殿還有三樓。不過導游說,為安全考慮,三樓已經不開放了。

二樓別有洞天。大雄寶殿的二樓通過走廊和周圍殿堂的二樓相連。左右兩側分別是文昌閣與關帝樓,中間是千手觀音。突然想到,關公夜讀之《春秋》,乃孔子編排的,可能因此與儒家扯上了點關系吧。

羅漢堂。

500羅漢,形態各異,幾乎每個都有故事。雖然我不喜歡後世人造的景點,但不得不說,這是我去過的最好的羅漢堂。

地獄。

這同樣是個人造景點,但我同樣認為還不錯。雖然我之前沒有去過地獄,今後也沒有這個打算。但此次地獄游的確隱約改變了我的一些態度。

入口處,赫然立著個牌子,“獄內施工,注意安全”,當時我就崩潰了。因為進門的公告上寫著“獄內禁止照相”,所以沒有王道。裡面是縱橫交錯的地道,展示了18層地獄各層的風光,每條地道通往一層。不光有蠟像,有動作,還有聲音。跟著一個旅游團一起進去的,這種地方還是人多有趣點。旅行團的年輕人們應著展廳的聲音發出怪叫。好像某層是專門給誤入地獄的人翻案的,背景音是某人在喊“大人,冤啊”,於是參觀的人配合著“大人,我也冤啊……”。個人意見,這種景點應該設置年齡限制。裡面場景很逼真,我擔心小孩子會深受影響。

以前以為這種迷信如果有可能是應該取締的,這是實證主義者很自然的想法。但在地獄裡,聽到導游的講解,我開始反省。康德說,頭頂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准則,越思考越讓人肅然起敬。可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他的這種境界的,康德的話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在某些人的語言系統中。但導游的話卻不同,她指著某一層的地獄說,那些生前搬弄是非造謠生事的人死後就會到拔舌獄。我相信後者的威懾力會更大。不過轉念一想,當我們不得不以謊言來維持我們心中的道德系統的時候,這是進步還是退步。不過,好在,信奉實證主義的我再開導自己,這個不一定是謊言,因為畢竟雖然沒有誰能證明地獄的存在,也沒有誰能否認它的存在。世界是多元的,應該接受信仰共存這一事實。而不得不承認,佛教在教人為善方面作出的努力不一定弱於儒家思想。可能區別在於一個影響的是草根,一個影響的是精英。各司其職。

出門時回頭看,發現廟名竟然是弘一法師的筆跡。

沙坡頭

【¥35/學生票】

在路上坐的旅游公交,據說半小時一趟,沙坡頭是終點。【¥4】。

售票大樓的建築比較有風格。長椅是黃河水車的造型。樓內有沙漠博物館,值得一看。不少特技不錯。印像最深的是“沙漠演化史”操作台。你可以控制轉盤來調節時間,看屏幕上顯示從現在到5000萬年後的世界陸地格局變化。

沙坡頭景區分南區與北區,我是從南區東門進入的。門口有位沙雕的女性形像。進門後,看到的是一塊“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石碑。看見有工作人員在搬運羊皮筏子。久仰大名了。其實中國古人一直是實用主義者,他們即使研究不出來阿基米德定律,但也能制造浮力超強的運輸船。看著黃河上那些穿著救生衣坐在羊皮筏子上的游客,感覺很有喜感。

遠遠的看見駱駝了。可以載人爬上沙坡,貌似是¥30吧。看著沒幾步,於是決定自己爬上去。早上出門時,直覺告訴我帶一個塑料袋,居然派上用場了。我把鞋子脫掉,裝在袋子裡系在背包上,這樣就解放了雙手,可以用來自由的照相。光腳踩著沙的感覺很奇特。沙漠中居然也有不少植物,這讓我小開眼界了下。

爬上沙坡,看見雕塑,原來是王維。以及他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據說就是他經過此地而寫的。

穿過包蘭鐵路到達北區,北區又被稱為大漠景區。沒有坐電瓶車,因為好不容易來一趟大漠,應該更多的用自己的腳來感受。“沙關古道”,由木板拼成,走在上面,可以感覺得到木板的彈力,很是輕松。古道盡頭有一牌匾,正面書大漠孤煙,反面書長河落日。有出租鞋套的,裝備了一幅,¥10。穿鞋走在沙漠裡則又是另一番感受了。依舊沒坐駱駝,能省就省點@@,看著駝隊經過,雖沒有駝鈴,但還是想起了絲綢之路。

看見沙漠裡有棵樹特立獨行的立著,敬畏生命的頑強。很欣賞的《Jurassic Park》的經典名言:Life will find its way.這是我第一次看大漠,沙海,很壯觀。但想起,它正是在和人類爭土地資源,再想起剛看過的一篇報道:“由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處以及國際難民監測中心聯合編撰發表的一份新的報告顯示,洪水、風暴、干旱及其他與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去年導致2000萬人背井離鄉,相當於戰爭衝突所致難民人數的近4倍。——《參考消息》2009.9.24”。人類不應該與人類為敵,人類同樣不能與自然為敵。

舉步維艱的走在沙漠上,當時想到的卻是《大話西游》的場景。其實他們取景還真的就是在隔這兒不遠的影視城。這部電影我從第一次開始看就一直是看得笑到哭。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我好好的珍惜了,可是,我猜到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但我仍心存感激,因為那曾經的快樂。

沙漠裡有不少娛樂項目,權當苦中作樂了。有越野。在大漠裡,即使開70碼也沒有關系。繞了一圈准備回撤時,看見一棵倒下的枯樹。近觀,發現旁有一石,上書三個字,雷到了我。“騰格裡”。好吧,這次功課實在是沒有做足。慚愧,我都要離開了,還不知道其實自己已經在騰格裡沙漠了,雖然只是邊緣。從樹上掰下了一塊樹皮留作紀念。我是在非常的確定這樹是沒有生命了後這麼做的。

北區邊也有個展館,是治沙成就展覽廳。有不少動植物標本,不錯的。介紹了由我國首創的“麥草方格治沙法”。

惦記著滑沙。回到南區。所謂滑沙,是指坐著木板從沙坡上滑下【¥30】。有點小刺激。剛滑下的那一刻,有種自由落體的錯覺。好在滑板是有手剎的,不過沒怎麼用基本是急速衝下的,快到山坡低的時候感覺要撞到底下的工作人員了,於是重重地拉住剎車,雖然我沒有看見,但我能感覺我身後一定是黃沙滾滾,證據之一是兩天後當我回到學校後在吃飯的時候還恍惚覺得嘴裡有沙子。

還有更刺激的飛索過黃河¥80,有點小心疼,於是放棄。在回來的路上越想越後悔。窮家富路的說,這麼刺激的事居然錯過了,實在不該。只能自我安慰,下一次吧。回城的末班車是18:30,我離開的火車是20:00,加上吃飯的時間,於是我不得不繼續割愛,連標志性的黃河水車和長城遺跡都沒能去了。也好,這些足以成為我下次再來的理由。

下一站:……

10.2-10.8在寧夏6天,游歷3個城市,近10個景點,花銷近¥500,收獲頗豐。

旅行感悟,引用一段廣告的文案:

What is a journey?A journey is not a trip. It’s not a vacation.

It’s a process. A discovery.

It’s a process of self-discovery.

A journey brings us face to face, with ourselves.

A journey shows us not only the world, but how we fit in it.

Does the person create the journey

Or does the journey create the person?

The journey is life itself.

Where will life take you?


精選遊記: 銀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