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照片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f6kn.html
·起點:南京火車站·
站在永遠人潮喧囂的火車站,環顧四周有點茫然。已經是第五次到南京了,但對這個城市依然如此陌生。除了二十年前還很小的時候第一次和父母下江南旅行,後來工作以後的三次都是迫不得已的跟團行動,中山陵、總統府、秦淮河、夫子廟,該去的似乎都去過了,但是還是陌生,對這個城市本身。不自由,也敷衍。
坐上西廣場的13路公車,進城。
·JUSMINE南京國際青年旅舍·
上海路,五台山北站,下車,旁邊一條緩緩向上的斜坡,國際青年旅舍的棕櫚小屋標志很是醒目。我站在灰藍色的鐵門前打量著,鐵門虛掩,一棟有些年頭的灰色斜頂別墅,牆頭繁茂的綠植,就是這裡了,據說曾是民國年間一位小軍閥的別業。走進去,順著標牌的指引,到登記台,果然如所有青年旅舍,這裡也有一個擁擠而可愛的小小吧台,更有一間寬敞的陽光屋,以中英鄉村混搭的風格布置得十分舒適典雅,此刻只有一個白人小子坐在灑滿陽光的窗邊上網,顯得靜悄悄的。
登記了一間單人平房,探頭一窺,樓道裡竟然是漆成大紅色的木質樓梯,嗯,民國風啊,真是給人遐想的空間。放下行李,到吧台取了一張簡易地圖,這就上路吧,只有這一天時間供我揮霍了。

(南京國際青年旅社)
·明孝陵·
中山陵去過四次了,臨近的明孝陵卻總是錯過。坐上20路公車,直奔明孝陵,這次一個人的行程由我做主。靠著車窗,看著這個城市的街景在眼前一一掠過,這是我喜歡的一種方式。汽車漸漸駛出繁華市區,沿著緩緩山勢,道旁綠樹越來越多,路上行人越來越少。下了車,亦只有我一個人。
天甚至飄起了星星點點的小雨,只是“斜風細雨不須歸”而已。走在空無人跡的梅花谷,四顧卻並不茫然,反而感覺一切清新可喜,原來我是這麼喜愛安靜的一個人吶。梅花當然並沒有開,但九月桂花的香氣狠狠地撲面而來,熏人欲醉。沿著梅花谷的小徑,走入明孝陵著名的“神道”。在這條四五百米的陵前小道上,捉對樹立著石獅、獬豸、駱駝、石像、麒麟、駿馬共六種“神物”,替明太祖夫婦鎮守他們的安息之地。此時的神道旁依然是綠樹成蔭,只有一點點初秋的點染,想像著如果是金秋時節,滿樹滿地的金黃,該是多麼璀璨的美麗啊。

(明孝陵)
明孝陵依然清幽,游人寥寥,遙想隔壁的中山陵該是怎麼樣的熱鬧啊,果真是時勢也,滄海桑田。再想想老朱同志的後代子孫們都在北京十三陵團聚,獨把老祖宗扔在了金陵舊地,不知老朱是否九泉下感到孤獨?不過至少還有發妻馬皇後陪著他,一對患難夫妻革命伉儷生前同寢死後同穴。朱元璋這個流氓無產者,以殘暴著名,也遠遠稱不上浪漫,革命成功後倒沒有拋棄糟糠,也算不錯了。皇帝夫婦同葬的墓穴叫做“寶城”,並沒有開掘,而地面上的各種主殿、配殿,其實已經殘存無多,除了主殿,似乎就只剩下三十六座基柱了。眼前的一切,沒有多少的煌煌莊嚴,也不必發懷古之幽思,但卻可以使人心靜、愜意,巍巍皇陵幾乎成了一處浪漫氣息濃厚的所在,呵呵,我喜歡。

(殘跡)
·雞鳴寺·
出孝陵,乘20路公車,下鐘山,便是雞鳴寺。位於南京市委市府近旁的雞鳴寺算是一座千年古剎了,據說“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首剎就是雞鳴寺,又傳說,它還是漢傳佛教吃齋茹素修行習俗的首創之地,因此,到今日,雞鳴寺的素食仍十分有名。
寺廟規模不大,主要建築就是一座寶塔,但我看那簇新的模樣,估計並非真正的古物,便沒有了登臨極目的興致。隨著門票贈香三注,這主意不錯,至少沒有人會隨便扔棄香燭,這樣就是每個進寺廟參觀的游人都會燃香祈禱一番了。我亦點燃了香,拜了三拜,插香入爐,才想起來,自己又沒有許願,好像每次都是這樣,拜就拜了,卻忘記了祈禱......或許,本質上,我還是一個不容易相信什麼的人吧。

(雞鳴寺)
·東南大學·北京東路·
從雞鳴寺開始,棄車漫步,走在老樹參天的北京路上,道旁的鐵欄杆隔開了東南大學的校園。欄杆上的標志顯示,這是一座建於1902年的百年大學了。並沒有進去一探究竟的想法,我離開學校,已經太久太久了。
北京路,其實是南京一條繁華的主要干道,車來車往,人潮往復,但是兩側夾道的法國梧桐大大減低了這種喧囂下應有的燥熱。南京的綠化好,此刻有了最感性的認識。不同於其他一些新興的綠化城市,可能有很多的綠地,很多的草坪,甚至是不惜工本的進口草坪,但有哪個城市,像南京這樣,擁有這般幾十萬株樹木,不是小樹苗,是生長了幾十年的老樹,這不是一時之功,是時間的積澱,是歷史的沉靜,是南京的驕傲與尊嚴。
在這樣的綠樹道旁,在高等學府的院牆外,間或還可以看見這樣的微型字畫小展,這也是南京的氣質。
·鼓樓·南京大學·
北京東路走到頭,繁華的轉盤地,花團錦簇中是慶祝建國六十年的標語,旁邊是細高入雲的銀色寫字樓,顯示著這個大都市的活力。而熱鬧之後的背景,則是靜靜矗立在一座小小矮坡上的鼓樓。也許每個中國老城都有著這樣一座建築,今天雖然早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實際功效,但卻成為一種歷史的坐標。只是,我不知道,眼前這座鼓樓,到底是那年重建的建築?
鼓樓下的天津路,彎彎地環繞著南京大學,又是一座百年歷史的名校。這次我走了進去,但南京大學並沒有讓我驚艷的美與安寧,也許地處鬧市的學府永遠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寧靜?
·先鋒書店·
穿南京大學而過,我來到廣州路。校門邊一家芒果冰店吸引了我開始疲憊的雙腿,坐下來要了一客“白雪黑珍珠”,順便向店裡的小妹妹打聽“先鋒書店”的位置。出乎意料之外,看起來像是南京大學出來打工的大學生妹妹,卻沒有聽說過這家就位於南大附近的南京最著名的書店,這讓我有很大的訝異。
一路問著“南京古南都大酒店”(書店正對面),最終還是順利尋到了這間隱藏在五台山體育館一座廢棄停車場裡的“先鋒書店”。對於一個愛書的人來說,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總會去尋找一間書店,我們把書店等同於城市本身,對這個書店的印像,於是就殃及了我們對這座城市的印像。
在一個比較無聊的排行榜裡,南京是中國最有文化的五個城市中僅位於北京之後的一個。因為“先鋒書店”,我相信了這個頭銜。余傑說“南京的生活是最純粹的‘吾國吾民’”,而吾國吾民的“閑適”當然最凸顯在書店。我喜歡南京的先鋒書店,大量的好書自不必說,書店的布置就令人歡喜。如此廣大的空間首先就在特色書店中別具一格,想起成都最有品格的弘文書局,那麼逼仄的空間那樣頂天立地的書架,是一種風格,而眼前闊達得如同《駭客帝國》中尼奧尋槍的所在,一排排仿佛看不到頭的書架,一疊疊仿佛無止境的書堆,“書,很多的書”,僅是站在這裡,就有了寶庫門前的欣喜與無措。
還有拜地下車庫所賜的少許LOFT風格,還有書堆中的“沉思者”雕塑,還有那許多與書無關卻與智趣相關的小物件、小擺設,還有那個用成百上千本舊書堆砌出來的大收銀台,還有天頂上的巨幅黑白照片,還有梁上懸掛的白色聚光燈下的巨大黑色十字架,當然,還有那句最著名的宣言——“大地上的異鄉者”。我喜歡這一切的經意或不經意、刻意或不刻意的元素。
買了兩本書,在已經習慣網上購書的時代,我在先鋒書店買了兩本書,背回家。

(先鋒書店——大地上的異鄉者)
·頤和路·
從先鋒書店出來,竟然天已擦黑,拖著疲累的雙腿,走過長長的寧海路,奔向最後一站,頤和路,別稱“公館路”。這條路上密布著民國時期的老公館,類似於青島的八大關和天津的五大道,但是規模要小很多。這同樣是一條寧靜的長滿法國梧桐的老路,可惜天色已越來越黑,昏黃的路燈下,除了某種遐想的空間,已實在無法看到更多。
·新街口·新世紀廣場·
雙腳已起了泡,肚子咕咕叫。我把最後的收尾定在了新街口。可是在公交車駛向新街口的途中,卻在一閃而過的窗外看到一片燈火幽幽仿佛頗有格調的建築。在新街口下車一看,原來就是一片大型商場彙聚之地啊。沒什麼意思,追求完美的我,決定倒回頭去,尋找剛才那片建築。走過兩站路,到了,新世紀廣場,怪不得覺得眼熟,或者這就是南京的“新天地”和“寬窄巷子”吧。
隨便尋了一家燈火通明的二層小樓,“茶客老站”,要了一客“獅子頭”套餐。來了江蘇,去了揚州,怎可以不嘗嘗這方的名吃,更何況,我,從小就愛吃“肉圓圓”呢。結果兩個巨大的獅子頭,最後讓我是扶牆而出,貪嘴的下場啊。
走出老站,回望燈火通透的繁華,心滿意足。坐上最後回客棧的公車,打開一扇車窗,夜風輕輕拂過,南京的夜景在窗外徐徐掠過,這個城市,我已初識,或許我已愛上了你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