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火車上的昏睡,醒來後已到青島。入住酒店,清理全身,披著濕漉漉的頭發,盤腿坐在床上,忽然那麼的輕松,鋪開碩大的青島地圖,計劃著這個十一,五天的青島行程。
街頭陌生人
下午兩點出門,坐上公交車,第一站:天主教堂。從中山路下車,在路人的指點下,晃悠悠在陽光明媚的巷子裡。眼前上坡的小路,更使我有身在異鄉的快樂,這是一種說不清的釋放,是擺脫了太多拘束之後的伸展,也是陌生環境的自由、放松、隨心所欲。
遠遠已看到天主教堂的紅色尖頂,兩座淡綠色的十字架頂在最高處,鮮明的標志,也是最簡潔的語言。它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其結構是以鋼筋混凝土與花崗石結合而成,大門兩側各聳立一座鐘塔,塔身高56米,原名“聖愛彌爾教堂”,充滿宗教氣息。
教堂前,是一個大廣場,幾對情侶正在拍攝婚紗照,身穿婚紗的女子與白色禮服的男子,在攝影師的調動下,深情對望,拍後,四目便恢復為疲憊而期盼的神色,與剛才的脈脈含情大相徑庭,真像是一出戲,每個人都是演員,只不過觀眾是固定的幾個人而已。
淺黃色磚塊的大教堂古樸、安詳,拒絕游人的進入。緊閉的鐵門更令人感覺神秘,透過鐵門,院子裡綠樹成蔭,中間一座花壇簇擁著白色聖母雕像,聖母像雙手在胸前合攏,禱告的虔誠,仰望藍天,也許是在與上帝進行無言的交流。我無法想像走進這座教堂會看到怎樣的一副光景,如果坐在長椅上,能否聽到上帝的聲音。
夕陽慢慢落在高大的教堂身上,把它逐漸染成金黃色,又是另一種韻味的高聳莊嚴,余暉並不溫暖,留不下淡淡的痕跡。廣場一角,幾位老人在休閑,旁邊幾只歡蹦亂跳的小狗撒著歡兒,一只黑色、一只白色的泰迪熊小狗迎著我跑過來,難道他們聞到了我身上的氣味,覺察到我身邊也有與它們一樣的小狗,於是,跑過來與我親近?狗兒真是可愛!上前與幾位大爺交流家中狗兒的故事,又翻出手機裡的照片展示,看到我的狗兒那一身金黃色、毛茸茸的小摸樣,也使大爺們放心的與我聊起來,放下了初期的警惕、隔閡。
晚霞已經漸行漸遠,我告別幾位老人,去找個吃晚飯的地方。穿過幾條巷子,來到熱鬧非凡的集市裡,長長的街道,全是人,賣菜、賣水果、買海鮮、賣大餅……吆喝聲真誠、響亮,刺激著食欲。女人們都拎著菜籃子,討價還價,使人身不由己的要融入到這強烈的氣氛中,體驗生命的存在。海蟶子、花蛤、海虹、牡蠣,我每樣買了二斤,拎到集市盡頭的餐館裡加工,即買即食,新鮮又便宜。這幾家小店都是專門來料加工的,客人可以自己從市場上買來原料,放在廚房加工,每盤收取加工費而已。小店裡,人很多,都是當地人,沒有我這樣的游客,看樣子像是同事、朋友們下班後的小聚,客人們一律在餐館門前就坐,路邊排檔,在北京好像沒有這樣的形式。老板找了個安靜的地方給我擺了張桌子,一張小板凳,我一個人開始海鮮餐。一邊看著集市的喧鬧,人來人往的流動,一邊吃著渴望已久的美味,簡直就是我的饕鷈盛筵。
他是匆匆忙走過來的,把菜袋子交與老板後,坐在我對面,自斟自飲,他很年輕,一副眼鏡顯得斯文干淨,看得出,他善於與人交流,幾分鐘後,我們聊起來:
“您是來旅游的吧?”
“是的,您是剛下班吧?”
“對,我們還沒放假呢,您怎麼都出來玩了?從哪兒來的?”
“我提前休假。從北京來的。”
“怎麼不在北京看閱兵式呢?”
“提前來,人少。”
我向他請教青島的吃與游,他足夠耐心的指導我,並且請我品嘗他買過來的海鮮。
他詢問我的工作,開始了講述他女友的情況,顯然,他深愛著他的女友,希望她幸福,可是又備受這段感情的折磨,難以取舍,很矛盾,在十字口中間彷徨不定,即使,他是想放棄這段感情,但,我仍為他一直的付出而感動。在這個金錢至上的初級階段,這樣年輕的一個男孩子,能這麼真誠的愛、牽掛、為女友著想,難能可貴。
我知道自己無法給出他任何實際的援助,我只是一直在聽,其實,他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聽眾。終於,他笑著說,“看,這些話無法對別人說,對家人不能講,給他們造成負擔;對朋友更不能講,講了心裡會不踏實。所以,從沒有這樣和別人敞開心扉的說過這個事,今天,你看看,和你說個沒完。你不煩吧?”看著他清秀的眼睛,我告訴他,我不煩,每個人都需要傾訴,我理解。他又露出歉意的表情,說:“你正在休假,跑這麼遠是來放松休息的,我卻又拿這些事……”
“沒關系的,我還要感謝你對我的信任呢!”
此時,已是深夜九點,我沉浸在他的故事中。誰,是沒有故事的人呢!
我的電話聲打斷了交談,朋友說已應酬完,要來這裡接我。
此次青島之行,朋友是因公出差而來,而我,是百分百來吃喝玩的。
我與這個同桌的男孩子告別,並衷心祝他的女友能早日健康、快樂起來,因為我知道,他的女友快樂幸福了,他也會同樣滿足的。
與朋友在天主教堂的廣場碰面,坐上車,我們去看夜晚的棧橋。
燈火闌珊處
車停在棧橋對面的停車場,要穿過地下通道。也許是夜已深,人很少,走在地下通道裡,有點令人恐懼,尤其是破敗的桌椅,還殘留著白天的剩飯,肮髒的地面,污水橫流,惡臭陣陣滾來,兩邊竟然都是賣小吃、飲料的食品店,還有煤氣灶、鍋碗瓢盆。曾聽說,夜晚能掩飾很多醜陋,可此時,我卻感覺,黑夜,放大了地下的陰暗。
走出地下通道,重見月光,開始重新審視這裡的美景,棧橋被燈光點綴的像條光帶飄入海中,而站在棧橋看周邊的景色,更展示著夜色的五彩斑斕。一面是高樓大廈的通體透閃;一面是水晶球似的半圓建築光彩奪目;一面是政府大樓彩色光柱;一面是棧橋盡頭,回瀾閣的古樸典雅。海風悠悠的吹來,海浪嘩嘩的翻卷,映襯著夜色的魅力,亦幻亦真。
棧橋上兩排長長的賣貨通道,貝殼串成的風鈴、珍珠項鏈、巨大的美麗海螺……除此之外,便是全國統一的紀念品。
橋頭,有人放平安燈,點上一支,紅燈籠飛上天空,賣家說,就可以帶來全家的平安健康。紅燈籠就像個使者,向上天轉述人類的祈禱。要離開棧橋的時候,一盞紅色的平安燈升上了夜空,在夜幕下,紅色的燭光閃爍搖曳,慢慢地飛高,消失到夜色中,不見蹤影……
亭台樓閣
我們住在八大關,賓館前不遠,有個城市街心花園,遍是綠樹。穿過花園,來到了海邊,海邊的木棧道就從這裡出發。清晨,沿著木棧道散步,清爽如水的空氣裡有海的味道。不時有穿著婚紗的男女拍照,這一天陽光正好,既不強烈的炫目,且萬裡無雲,晴朗朗的天,海水像藍緞子似的,只有輕微的波紋閃動。難怪一路上仿佛走在影棚裡。
走到花石樓,購票後,步入花園,綠樹蒼天,遮雲蓋日,常青藤爬滿了一側的外牆,爬到樓頂。時光就是這樣留痕的。
花石樓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墅。它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腊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築特色。由於是用花崗岩和鵝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樓。是俄羅斯貴族設計、修建的。
樓門台階下為花崗岩石尊,可用於晚間燃火照明,也可用於栽花,正面為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築造型,十分別致。主體共5層,頂層為觀海台,側有鐵尖頂。樓下石階分為2層,上層6級,下層9級,有石徑通往鐵欄大門。
走上樓梯,一層是會客廳,內牆也有花石岩的點綴,壁爐也是紅灰色岩石砌成形的,很是罕見。房角一側,有一件羅漢床,說是蔣介石曾在此就寢,應該算是古董吧。房間裡空蕩蕩的,沒有其他家具。但是,仍可以想像這裡曾經主賓會晤,面向大海,談笑耳邊,該是多麼的愜意。
二層本是主人的臥室,但,現在已經全部封閉。小客廳裡,已為兜售商品之用,完全無法勾勒或臆想當初的風采韻味,毫無痕跡。
登山三層,更加不安,掛滿了、擺滿了旅游紀念品。三層原為主人的咖啡室、書房、臥房,亦難以找尋曾經的景致。只是站在陽台上,看到大海,心裡坦然起來,這房子的原主人是喜愛自然,接納自然的,這個陽台的位置可以舒服的一覽觀海,清早起床後,午睡醒來時,隨時聽海浪的聲音,抬眼就感受到海洋的廣域、斑斕的色彩,真是夫復何求呀!塔樓觀景台、瞭望台,可以完整的攬這片海,也可以完整的賞樓下的花園,一切盡收眼底。
不管怎樣,這房子帶給主人太多的人生樂趣,太多的安寧、滿足,還有成就感和世外仙人的瀟灑。
從花石樓走不久,便是公主樓。公主樓依山而建,在棧橋上遠遠的就可以看到,像座古老城堡,小樓由一座尖塔與不規則斜頂屋組成,南部有方型平台;就像是童話故事中的常有的模樣,精巧可愛。公主樓建造於本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占地近千平方米,尖頂,藍灰牆,錯落有致。據說此樓是當時駐青島丹麥總領事為丹麥公主建築的別墅,准備丹麥公主來青島避暑時居住,實際上丹麥公主並沒有來過,但“公主樓”的名字卻傳開了。
該建築為北歐濱海風格庭院建築。主樓為磚木結構,地下一層地上三層,花崗岩砌基,屋脊雙面陡坡呈尖聳狀,開有可遠眺海濱的氣窗,墨綠色粉刷牆面上的樓層窗外,由白綠色馬賽克嵌飾框邊。建築造型簡捷、流暢、精巧、活潑。室內有壁櫥、質地考究的木扶梯、地板及牆裙,房間小巧明亮,起居設施完備。室外西南有寬闊的草坪,襯托主建築高雅、醒目、別具一格。公主樓散發著撲簌迷離的熏香,與海邊的心曠神怡相得益彰,好像這座古堡就屬於這片海岸的。
當然,現在不能入內參觀了,解釋為:已改建成一座專科醫院。
走過幾條細長的巷子,沿途看到各色的小樓,從外面看,賞心悅目。其中一家改建為旅館營業,我走進去,大院子裡有人在洗車,客房接待處一位大姐在瞌睡。大鏡子、眾雜物,便是一層的設施。小服務員打開一層的房間給我看:全國標准化格式的陳設展在眼前:被褥的面料、花色好像都如出一轍,灰暗的色調,打擊視覺,房間的陽光也躲藏起來。二樓的房間亦是如此,笨重、呆板的家具,簡陋、陳舊的窗簾,難以言說的沉重。服務員介紹說,這裡曾經是幾位高官的住所,房子有歷史也很舒適。從外形來看,藏紅色的二層磚樓線條簡潔、美觀,結構勻稱,很溫馨、秀麗,只是內部年久失修,又被裝飾得如此不堪,黑乎乎、髒兮兮,無視於曾經主人的心血,浪費了這樣好的房子和房子的好位置。
詢問了房價,並不便宜,說是旅游旺季會更貴,可見這房子帶來了很大的受益,怎麼沒有善待它呢,撤掉肮髒的地毯,換掉灰暗的化纖被單,清除滿地的空瓶、空箱子,打掃角落的塵土,轉瞬間就可煥然一新,這些,需要什麼費用,投入多少成本呢。
過眼浮雲
來青島之前,好友就推薦去田橫島,她是三年前在青島工作時,與青島的同事們一起去的,說是吃海鮮的好地方,但,就是貴。
10月1日這天,聽著閱兵式的直播,我們驅車到田橫島碼頭。停車費:20元,渡船費+上島費:96元/人,這一道道關卡毫不留情。3分鐘的船程後,登上田橫島,隨後便是環島游的小電車一直尾隨其後,從100元直降至50元,不知道是一個人的價格,還是一輛車的價格。我們沒有坐車,本就是來逛逛的,又不趕時間。玩了幾把氣步槍射擊,又看到簡易的游樂場:碰碰車、簡陋的觀光游覽轉輪纜車,鏽跡斑斑的。想想這裡也有過投資的,以前一定曾經風光過,必也有過游客如織的繁華場景,不知因何,現在不復存在了。我們環島而行,島上綠樹蒼翠,微風而來,散步絕佳。
田橫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島,秦末漢初,劉邦稱帝,遣使詔齊王田橫降,橫不從,於洛陽途中自刎,島上五百壯士聞此噩耗,集體揮刀殉節。世人驚感田橫島五百義士大義,拾其遺骨,合葬於島頂,並立廟祀之。這些古跡早已被海盜所毀,但尚存“齊王田橫暨五百義士之位”的石碑。走上高高的台階,可以看到田橫的巨大雕像,這段悲壯的歷史令人喜憂參半。喜的是我們身上流有尊嚴的鮮血,悲的是,現在社會的遺忘,名譽、聲望是否存在於人心。當金錢成為眾人追逐的唯一目標時,逐名奪利是生活的全部時,對尊嚴的需要已隱退,甚至沒有人會提及。歷史只記錄發生的事件,付諸的行動和結果,誰又會關心那些原本活生生的內心世界呢。
步行時,很多餐館攔截我們吃飯,可我真沒有了胃口。看得出來,家家戶戶都曾開店迎客,但大多數已關門歇業,路邊展示海鮮品的玻璃方缸裡積滿了灰塵,僅有的幾家飯館也沒有多少新鮮的海貨。海邊,很多施工到中途的樓房,灰色的樓體,還沒開始做外牆的裝飾,樓身上寫著:法院判決違章建築。那曾經是怎樣的一片混亂呀。
我們一路走,一邊探討這個現狀,推測說:這裡兩三年前定然熱鬧過,旅游業也曾經風靡全島,給島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看這裡的餐館曾經很多,還有旅館住宿。可現在旅館全部關門歇業,路邊的招牌破敗不堪,餐館也是門庭冷落,這兩三年,是從門庭若市到人馬稀的過程。估計,我那個好友是在這裡輝煌一時的時候來的。她怎知現在的田橫島起落到谷下。
這個解釋,使一切變得釋然。從喧鬧轉為冷清,曇花一現,給村民們一個急功近利的後果,對金錢的追逐、向往太過渴望,渴望的令人害怕,於是,游客們便遠離這裡,從良性運轉進入惡性循環,是天道德法則。
回青島的路上,我們都沉默不語,人們即使不去遵守規則,但,依然逃避不了規則的秩序和懲罰。
嶗山虛境
以前來青島公干,都沒有機會去嶗山,這一次,嶗山是必游之地。
來到太清宮,請了位小導游一路講解。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嶗山凡是以道教宗教為職業者皆稱道士。“勞山道士”是一個充滿幻奇和神秘的名稱,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王士郲的《池北偶談》中,都有以此為篇名的筆記小說,清代福山文人王鮋的《秋燈叢話》中,亦有《勞山道人》篇。對道士世間又以黃冠、羽士、羽客、羽人稱之。女道士稱道姑,世稱女冠。
太清宮內樓宇莊嚴肅穆,那些古樹,那些字跡都有來歷,只是我懂得太少,孤陋寡聞。
太清宮裡供奉著伏羲、堯、舜、禹,幾位先帝,我們華夏民族的先祖。因為近期初學《易經》,才了解到伏羲創制了《易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這不僅是先祖,更是先智。
都說現在人比前人聰明了,真是這樣嗎?前人的思想和我們好像差距很大,我們的前人挖掘的是人與自然共生的潛質,而現代人更關注對工具的開發,對於人本身的潛力越發淡漠忽視,人對於自己、對於社會有太多的未知,而數千年前的先知卻已悟到了人與自然的相處、相愛的規律。而現代人正逐漸喪失了愛的能力,這個群體越來越遠離曾經相互取暖的信任。
坐纜車到達山頂,找一觀海茶棚喝茶,嶗山清茶:60元/壺,從山上望海,海面平靜、光滑,有星星點點的漁船點綴,絲緞似的波紋散發著藍寶石樣的光芒。即使人高高在山上,仍覺得自己渺小似塵埃。
海與天,在盡頭處合二為一,海天一色,漫無邊際,此刻,恬淡的海面像清心寡欲的君子,洞悉一切,淡然一切。
整個下午,都坐在這裡看海,有時候,停下腳步,更會有收獲。

(黃昏中的天主教堂)

(花石樓)

(花石樓光影)

(公主樓遠景)

(嶗山太清宮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