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訪今之蘇州紀行(三)

作者: xueyangling

導讀到達蘇州的第四天去了同裡。同裡位於周莊西面10公裡處,距蘇州城也只有18公裡,古鎮外四面環水,鑲嵌於同裡、九裡、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建築依水而立,有“東方小威尼斯”之稱。 同裡最著名的景點當稱退思園,僅占地九畝八分,既簡樸無華,又素靜淡雅,具有晚清江南園林建築風格。園內布局獨特,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 ...

到達蘇州的第四天去了同裡。同裡位於周莊西面10公裡處,距蘇州城也只有18公裡,古鎮外四面環水,鑲嵌於同裡、九裡、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建築依水而立,有“東方小威尼斯”之稱。

同裡最著名的景點當稱退思園,僅占地九畝八分,既簡樸無華,又素靜淡雅,具有晚清江南園林建築風格。園內布局獨特,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並以池為中心,諸建築如浮水上。

不難看出退思園是延續蘇州園林的風格,集清代園林之長,小巧精致,清淡雅宜,亭台掩映,趣味橫生,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的經典之作。退思園是眾多電影、電視劇的外景拍攝基地,最有影響的有《紅樓夢》、《戲說乾隆》等。

退思園宅分外宅、內宅。外宅有轎廳、花廳、正廳三進。轎廳、花廳為一般接客停轎所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貴賓來臨之時,則開正廳,以示隆重。內宅是園主居住及藏寶重地,因此內宅兩側石庫門均用清水方磚砌成,以防火防盜。磚木結構的封火門,據說在同裡的明清建築中,僅此兩扇尚屬原物,其余都為近世復制。

內宅建有十樓十底南北兩幢樓,以園主字號名為畹薌樓,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樓與樓之間由“走馬樓”回廊貫通,南北一式落地長窗,五樓屋底掛落欄檻,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復廊東西兩側各設樓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陽,又為主僕上下時避讓。畹薌樓下另設下房數間,供侍者居用。

登上坐春望月樓可四季望月,吟詩酬唱,也可樓前踏月,靜賞花木。樓之東側一隅為攬勝閣。 攬勝閣是一座不規則五角形樓閣,與坐春望月樓相通。此樓設計因地制宜,居高臨下,可一攬東園佳境,這在江南宅第園林中獨樹一幟。攬勝閣使賓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戶,就可飽覽園中景色。

與坐春望月樓相對的有迎賓居、歲寒居,園主當年曾於此以文會友,陶冶性情。歲寒居用於冬日賞景,風雪之時,三五好友圍爐品茗。透過居室花窗,可見瀟灑清幽的腊梅,挺拔堅毅的蒼松,清骨神秀的翠竹,天然一幅“歲寒三友圖”,從中亦能悟得雪壓青松之韻,聽得翠竹敲窗之音,靜中有動,聲情並茂。

歲寒居正背退閑小築與雲煙鎖鑰月洞門,引游人從中入東園賞景,“退閑小築”四字為同裡書畫家徐穆如所題,月洞門上“雲煙鎖鑰”四字雖已見模糊,但月洞門內卻別有一番靚麗的天地。

然後終於明白古代的女子為什麼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了,因為家裡實在是太大了,走一圈累得要死,說不定還會迷路吧。

同裡鎮西上元街陸家埭北首有座耕樂堂。耕樂堂有園、有齋、有閣、有榭,園中有荷花池、鴛鴦廳、環秀閣、桂花廳等特色景觀建築,美景宜人。跨進門廳,露明三間,莊重樸實,高大寬暢,形為清代後期建築。宅樓西側有一條陪弄直通後園,園中置有荷花池,荷池四周湖石鑲砌,高低參差,清幽別致。荷池南面有鴛鴦廳,面闊三間,窗明幾淨,與環秀閣隔池相望,一高一底遙為對景。出庭院,過三曲小橋,便來到清秀典雅的環秀閣。環秀閣跨水而築,造型別致。從環秀閣繞假山輾轉而下,便是桂花廳。桂花廳自成院落,院中植有金桂、銀桂兩株古樹,歷盡風雨滄桑,每年金秋季節,古桂依然馥郁芬芳。

嘉蔭堂也是同裡一大景點,同樣也是古代蘇州園林,位於竹行街尤家弄口,該庭院高大寬敞,肅穆莊重。五架梁兩側中心刻有“八駿圖”,梁兩端刻有“鳳穿牡丹”。梁底則刻有“稱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圖案。更為罕見的是“紗帽翅”(即梁頭棹木)上刻有《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等八幅戲文透雕,形像逼真,呼之欲出。衍慶樓即內宅堂樓。門樓上枋刻有“暗八仙”淺浮雕,下枋一塊玉中心刻有“福祿壽”三星的深浮雕,字牌上刻著“厚道傳家”四個大字。衍慶樓內,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名人軼事木雕,歷歷在目。位於衍慶樓西北隅還有一座“水秀閣”,小閣臨水而築,小巧玲瓏。置身其中,近可聞風聲、水聲、鳥叫聲,遠可觀小橋駁岸,老樹蒼翠,是一個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同裡著名在於古橋眾多,多達四十多座,座座均有說法,橋橋均有故事,那些鐫刻在石板上的碑銘無一不述說著橋的滄桑,歷史的凝重。其中以“三橋”最為著名指的是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三橋是同裡橋中之寶,分別建於明、清兩代,呈“品”字型,跨於三河交彙處,自然形成環行街道。沿河青石駁岸,岸邊和歡、女貞臨波倒映,兩岸築有花石欄。河中船來船去、橋上人來人往,是同裡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

同裡有個習俗就是“走三橋”,據說每逢婚嫁喜慶,在歡快的鼓樂鞭炮聲中,要喜氣洋洋繞行三橋,口中會長長念一聲“太平吉利長慶”!於是,沿街居名紛紛出戶觀望,上街道喜祝賀;據說凡逢老人六十六歲生日,午餐後必定也去“走三橋”,以圖吉利。

其實也沒什麼,不過是像征著吉祥和幸福。隨著時代的進步,“走三橋”同樣賦予了新的內涵: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民間還流傳著不同年齡人“走三橋”的諺語:小巴戲,走三橋,讀書聰明,成績年年好(“小巴戲”即指孩童);小姑娘,走三橋,天生麗質,越長越苗條; 小伙子,走三橋,平步青雲,前程無限好; 老年人,走三橋,鶴發童顏,壽比南山高;新郎新娘走三橋,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同裡的水,搖蕩著同裡人的平淡生活,蕩漾著那些平凡日子裡的快樂;來來往往的游客,不過是過客,他們一如既往地過著自己的生活,有著與世隔絕的淡然。

坐著晃晃悠悠的公交車,搖到了滄浪亭。一直都很喜歡滄浪亭,不知道為什麼,也許僅僅是因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濁兮可以濯我足”中的韻味吧。

滄浪亭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園林,初為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所建,明清時均有修繕。以崇阜廣水為特色,園外清流縈繞,園內古木參天,竹影婆娑,堂軒簡樸,漏窗精美。滄浪亭在假山東首最高處,上刻清代樸學大師俞樾手書“滄浪亭”3字。兩旁石柱上有集歐陽修、蘇舜欽詩句之石刻對聯一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小巧、古樸又安靜的一個園林。到藕花水榭外的長廊坐坐,風景很美,心很寧靜,仿佛世外桃源般的超然,那些外界的喧鬧都被隔離在外,唯有安靜地享受。滄浪亭內還有附贈的導游圖,上附蘇州的各個園林地圖,很有實用價值,游客可以隨意領取。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