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年裡,利用休假的時間幾乎將中央紅軍長征的線路全部走了一遍,從五嶺逶迤騰“巨”浪,到遙看岷山千裡雪,所不同的是,我的旅行往往是用飛機和汽車去丈量當年紅軍用布鞋血色行走所走過的地方,但即便這樣,也經常會有山高路遠的感覺。當然,還有一點不得不感嘆的是,紅軍長征所途徑的幾乎都是風景絕美之地,而當年紅軍長征的時候應該沒有太多悠閑的心情去欣賞這些美景吧。
重訪瀘定橋
今年國慶,我從海螺溝腳下的磨西鎮坐越野車前往瀘定縣,沿著大渡河岸邊平整的公路上大約開了一個多小時,下方深谷旁的小路蜿蜒伸向遠方,看不到盡頭,這才是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所走的路,而從磨西到瀘定的這段路,只是當年紅軍急行軍不到一半的路程。
1935年5月,為了達到北渡長江的目的,中央紅軍北渡金沙江進入四川南部,此時的紅軍被限制在金沙江和大渡河之間的彝族地區,盡管川南的西昌地區可謂富足,但在國民黨軍隊的前後堵截之下,紅軍難以在這片富足之地作更多的停留,唯一的出路是繼續北上渡過大渡河。
當我驅車在大渡河岸邊行駛時,我對當年紅軍的危險處境有了更深的認識:大渡河的水寬大約有近200米,而在這條河谷的周邊,則是貢嘎山、二郎山、夾金山等巍峨大山,一旦紅軍的行動遲緩未能及時渡河,而被追兵壓入深山峽谷,則極易遭到全軍覆沒的滅頂之災。
在紅軍北渡金沙江之後,蔣介石在大渡河兩岸實行堅壁清野,嚴防紅軍北渡,因此,紅軍在瀘定橋下游160公裡的安順場只獲得了一只小木船,這顯然無法幫助2萬紅軍在短期內全數過河,安順場的下游當時有川軍的重兵把守,因此,紅軍的唯一出路就只有上游160公裡以外的瀘定橋了。
兵貴神速,當時的中央軍委命令林彪帶領其一軍團一部為左路軍,已經渡河的劉伯承帶領右路軍,同時向上游的瀘定橋急行軍,最終,林彪所部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四團只用了2天半的時間就走完了這160公裡山路,並且一舉占領了瀘定橋,這就是“飛奪瀘定橋”的故事。
今天的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景點,瀘定橋一頭的街區游人如織,成為了整個瀘定縣城最為熱鬧的一段。瀘定橋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橋長大約有100米左右,13根碗粗的鐵鏈,9根作為底鏈,4根作為兩旁的扶手。走在瀘定橋的木板上,腳下湍急的大渡河水匆匆流過,我在略微晃動的橋面上難免感到一絲寒意。而在70多年前,川軍為了防止紅軍渡河,拆除了瀘定橋橋面的木板,只留下了13根鐵索。由22人組成的紅軍突擊隊冒著槍林彈雨,緣鐵索匍匐前進,一舉消滅了橋頭的守軍。
根據我看到的史料,當時鎮守瀘定橋頭的川軍至少有一個營之多,在紅軍占領瀘定橋後還俘虜了100多人,我站在橋頭,不得不驚嘆當年的紅軍具備了何等強悍的戰鬥力,按照常理,100米寬的大渡河,手榴彈幾乎難以扔到對岸,而如果不能用手榴彈壓制對岸的火力點,在鐵索上匍匐前進並消滅對岸的守敵,難度極大;何況在這樣艱苦的戰鬥之前,已經經歷了3天日夜兼程的急行軍,而紅四團卻在2個小時內完成了這個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不可思議的是,瀘定橋戰鬥中,紅軍的傷亡居然只有3人!
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寫到:“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從金沙江到大渡河的300公裡,紅軍用了20天完成了對兩大天塹的飛度,而毛澤東詩詞中的“暖”和“寒”無疑是寫出了當時真實的心理感受,如果說紅軍在巧渡金沙江後還有很大的機動余地,那麼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則是生死系於一線的險招,而紅軍完成這一切所依靠的無疑是一種堅強的意志和信念。
翻越夾金山
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一度給四川的旅游業造成了重創,但可能也給了一些地方的旅游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在大地震之前,從成都出發到號稱“東方阿爾卑斯”的四姑娘山一般都是走都江堰、映秀鎮、臥龍鎮、翻越巴郎山,到達四姑娘山所在的日隆鎮,但這條“捷徑”在大地震中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而現在要去四姑娘山,則是走成雅高速,在雅安北上寶興縣城,之後完全沿著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的路,借道達維鎮去日隆,為了去一睹四姑娘山的芳容,我翻越了一回夾金山,當然,和紅軍不同的是,我是坐著越野車翻越的。
中央紅軍在渡過了大渡河後,和川北的四方面軍會師成為了最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從瀘定北出川北大約有三種選擇,其一是向東走天全、邛崍,可以直接北上松潘一線,但是這條路很容易遭遇川軍的主力,難以走通。其二,則是繼續沿著大渡河畔的瓦斯溝走,向北直通丹巴後北上和四方面軍會合,但是走這條路同樣困難重重,一方面紅軍又將和飛奪瀘定橋之前一樣,陷入狹長河谷的險境中,另一方面,這條路上紅軍要路過大小金川,丹巴以北的大小金川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彪悍,當前“乾隆皇帝打金川”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而在當時民族隔閡很深的情況下,走金川肯定不是明智的選擇。這樣一來,紅軍只剩下了最後的一條路——翻越雪山。
我的包車從雅安沿著青衣江一路北上,很快就到達了寶興縣城,這是紅軍翻越雪山之前占領的最後一座縣城,而當時川軍守軍威懾於紅軍的戰鬥力,棄城而走,紅軍不戰而得寶興。現在,夾金山腳下的寶興縣城已經建造了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館。進入紀念館,四周的牆壁上都是反映翻越夾金山的一些圖片、文件以及布告,紀念館的中間是當年紅軍過雪山時用的一些物品,包括槍炮、馬燈,做飯用的鐵鍋等等。其中的一雙當年紅軍過雪山穿的草鞋引起了我特別的注意。紀念館的解說員告訴我,紅軍當年就是穿這種草鞋過雪山的,草鞋底下都是腳馬子,主要起防滑作用,現在紀念館裡能夠看到的這些草鞋都是解放後當地百姓捐獻的。
從寶興縣城驅車向北,海拔就不斷的升高,在真正翻越夾金山之前,我來到了一個叫做蹺蹟藏族鄉的地方,這就是當年紅軍在翻越雪山之前的大本營所在。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蹺蹟和70多年前應該有著天翻地覆的差別,蹺蹟鄉新建起了一座新的水電站,而當年紅軍翻雪山時的營地已經完全被淹沒在了一個大約4平方公裡的水庫之下,因為建水庫而搬家的藏族同胞則在一旁的山坡上按起了新家,開起了飯店和旅館,最近兩年,這裡的紅色旅游搞得紅紅火火,一個叫做神木壘的景區也已經正式對外開放,每年的11月是這裡的紅葉節,雪山、紅葉和當年紅軍翻雪山的傳奇故事令人心馳神往。
從蹺蹟鄉上行,則是真正的翻越夾金山之旅了,512地震之後,這條路成為了通向川北的要道而不堪重負,因此,夾金山在今年大多數時候實行了交通管制,上山的車輛只有在每天16點以後才能夠單向通行。由於道路整修,上山的路經常因為出現各種事故而堵塞。這一次,我乘坐的越野車就在半山腰堵了近1個小時,原因是前方施工的卡車出了事故,翻下了一車的黃沙,等到道路清理完畢重新通行時,天色已經黑了。在起霧的夜色中翻越山頂,車外的溫度逐步降低到接近零度,而即便是行駛在這樣崎嶇的山路上,也可能難以完全體會紅軍當年的艱難。由於長期轉戰,紅軍在翻越雪山之前並沒有准備足夠的御寒裝備,而紅軍穿著草鞋的雙腳下甚至並沒有我們現在所走的崎嶇不平的公路。
夾金山只是中央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雪山,從前文的分析中,也許我們能夠得到一個結論,紅軍一直在選擇這樣的一條道路,不能距離漢族地區太近,否則容易遭到國民黨部隊的攻擊,也不能距離太遠,否則難以獲得足夠的供給,紅軍只能徘徊在這樣的邊緣地帶,並且翻越著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正是翻越雪山的壯舉幫助紅軍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
若爾蓋草地
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征走過的最艱難的路段,“爬雪山過草地”也已經成為了戰勝艱難險阻的代名字。
我在前年去九寨溝的時候順道北上去看了看紅軍走過的那片草地——若爾蓋濕地。
若爾蓋縣位於四川阿壩州的最北部,乘坐飛機到著名的九寨溝黃龍機場,從交通樞紐川主寺鎮往西北行車2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若爾蓋縣城,而當年紅軍轉道走這片草地卻並非出自本意。對於毛澤東來說,連著翻越五座雪山就是為了去一個叫松潘的地方,而被迫過草地則是因為沒有去成松潘。
中央紅軍在翻越的夾金雪山後便和張國燾率領的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兩路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在兩河口舉行會議,確定了攻打松潘,北進甘南,並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計劃。但是此時,紅軍內部卻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中央紅軍在經過了長期跋涉,從出發時的8萬人銳減到1萬人左右,而張國燾的四方面軍在四川長期經營,已經擁有8萬人槍,野心勃勃的張國燾在軍事實力占優的情況下權力欲膨脹,不願意實行攻打松潘的作戰計劃。在僵持和爭論中,會師後的紅軍在小金和毛爾蓋地區滯留了1個多月,而此時,國民黨胡宗南部得到了足夠的時間在松潘部署重兵防御,紅軍從而失去了攻打松潘的最佳時機,在無法按照原計劃經松潘進入甘南的情況下,紅軍北上的唯一通路就是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若爾蓋大草地了。有資料記載,過若爾蓋的草地,紅軍大約減員了1萬多人,一部分紅軍戰士被活活餓死,更多的人則是陷在沼澤中被吞沒了。
7月份開車行駛在若爾蓋草原的公路上,映入我眼簾的並不是傳說中可怕的殺人沼澤,而是無比壯麗的風景,順著公路延伸的大草原根本看不到盡頭,而眼前則是無邊無際由各種各樣的花草組成的花海,加上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和頭頂上的藍天白雲,構成絢麗的色塊。行駛到一半,司機師傅突然停下車來讓我下車拍照,眼尖的司機師傅居然一眼就看到遠處的草原上悠閑地行走著兩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在野外看到這樣珍貴的保護動物對我來說還是第一次!作為鶴類中唯一在高原上繁殖的特有品種,黑頸鶴夏季在若爾蓋的數量可以達到近千只。
行走在壯闊而美麗的草原上,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眼前看到的美景怎麼會和70年前的殺人沼澤合二為一呢?聽司機師傅說,現在這裡的景像和70年前可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全球氣候變暖,若爾蓋一帶的濕地退化得很快,很多沼澤退化成了草原,據說不僅是沼澤消失,若爾蓋濕地還出現了大面積的沙化現像。有的資料說,和紅軍長征的30年代相比,若爾蓋沼澤至少已經消失了三分之二。據司機說,現在的公路兩旁已經幾乎不可能看到沼澤,只有徒步深入草原的核心地帶,才能夠找到真正的高原濕地。所以,現在去若爾蓋,可能已經很難真正的體驗當年紅軍過草地的艱難了。
我們身邊的自然景觀其實是在不斷的變化著,而有的地方的變化速度甚至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70年過去,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方可能正在繼續經歷著滄海桑田的變化。
如今,激蕩風雲的戰事早已煙消雲散,長征途上的這些雄奇壯麗的自然和人文風光成為了今天旅行者所競相探尋的景觀,而唯一不變的可能就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長征精神!

(瀘定橋)

(夾金山神木壘景區)

(磨西鎮毛澤東住地舊址)

(達維鎮會師橋)

(若爾蓋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