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萬裡自駕隨筆(二)

作者: 吃飯不對付

導讀六、租車與開車在美國沒有汽車幾乎是寸步難行。除了在少數幾個大城市有公共交通外,其他地方除了私家汽車沒有別的交通工具。老百姓日常生活都要靠著汽車。加油站比米鋪多。快餐店可以drive in,公園門票也是按車收而不是按人。我們在鮑威爾湖邊的佩吉小鎮入住Motel 6後,要去買點東西,卻發現超市雖然也在鎮中,卻遠在數英裡以外。因為對美國人來說,開車去超市買東 ...

六、租車與開車在美國沒有汽車幾乎是寸步難行。除了在少數幾個大城市有公共交通外,其他地方除了私家汽車沒有別的交通工具。老百姓日常生活都要靠著汽車。加油站比米鋪多。快餐店可以drive in,公園門票也是按車收而不是按人。我們在鮑威爾湖邊的佩吉小鎮入住Motel 6後,要去買點東西,卻發現超市雖然也在鎮中,卻遠在數英裡以外。因為對美國人來說,開車去超市買東西、吃個便飯是天經地義的。住宅圖的是安靜、隱私,遠離塵囂。生活其他需要都要靠開車出去解決。奧巴馬同志異想天開要在美國發展高速鐵路。恐怕是只算了打醋的錢沒算包餃子的錢。造幾條鐵路不難,你讓人家下了火車怎麼辦呢?現在美國社會的產業鏈和生活圈都是從人人有車,家家有車的角度考慮的,你要讓美國人少開汽車,坐公交,就要全面改造美國的城鎮規劃、公交系統、生活服務設施、物流配送系統。由此會改變整個商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大批為汽車式生活服務的人要下崗,學習為公交族服務的本事。更難的是,要因此改變美國人根深蒂固的汽車情結。我過去在國內自駕過,出國長途自駕這是第一次。但恐怕以後會迷上而一發不可收拾。汽車這個東東可能是人類繼房屋之後第二個最偉大的發明。它既是你身體的延伸,帶你到許多徒步難以到達的地方;又是家的延伸,哪怕身處異地他鄉,只要坐進駕駛位,把住方向盤,就有一種踏實的感覺;同時它還是你思想和頭腦的延伸,讓你體驗到自由和自主的意義。這次去美國15天跑了5,000公裡,去了幾十個景點,住了十幾個城鎮,但並沒有感到有多疲勞,和過去背著大包、拖著拉杆箱滿街走的感覺確實不一樣。自駕游確是自助游更高的層次,是對旅游者身心的解放。美國租車時再平常不過的事,大多數西方人旅游下了飛機不是找地鐵、大巴,而是奔租車公司櫃台。這次去美國自駕之前,經過一番比價,我們選擇了Hertz,主要還是因為大品牌的公司讓人放心。異國他鄉自駕車,價格考慮與安全和服務相比肯定不是首選因素。萬一半路上出點什麼意外,及時的救援、服務包括提供替換車輛最重要。像Hertz、Avis這樣的大公司車型選擇多,異地還車也更方便。況且比了一下價格也不是差很多。我們從鹽湖城到拉斯維加斯的一程原打算租的是馬6.,後來在Hertz營業員阿姨的建議下升級為凱美瑞。也是考慮空間大一些,長途跑起來舒服。從舊金山到洛杉磯也是訂的馬6,到櫃台給換了一台同級別的起亞獅跑SUV。過去在國內開過日本車,也聽過去日本車的種種議論,但這次長途和高速跑下來感觸更直接。日本車確實省油,一箱油能跑很遠,車內設施也可以,開起來坐起來都舒服。但高速下的穩定性的確不敢恭維。美國高速路雖然有限速,一般最高75英裡(120公裡左右),但只要不堵車,幾乎沒有不超速的。我們跑到80多英裡還一直嗖嗖地被人家超過。凱美瑞方向不沉,很靈活,但長時間開高速把著很累。特別是在道路空曠、有側風或旁邊有大車時感覺比較漂,好像再拉個什麼操縱杆就能起飛。體會不到所謂抓地感。當然這可能也是我駕駛技術的問題,不能因此對日本車一概而論。不過看到美國車大都高頭大馬,雖然費些油,但在高速上跑起來確實踏實和愜意。不太在乎銀子或追求樂活的驢友在美國自駕可以選擇稍大一些的車。在美國開車也難也不難。美國是世界上公路最發達的國家,路多、車多、車速快。我們通常說的高速路在美國找不到直接的對應。美國的highway應當是指高等級公路。等級自上往下排依次是紅藍盾標志的州際公路、黑白盾標志的國道和黑白圈標志的州內公路。這幾類公路有時差別不大,最寬都有雙向6-8車道的,沒有防護欄,只是州際公路沒有平面交叉口,只能通過匝道進出。除了大城市周邊高峰期堵車之外,美國高速路上車速普遍很快,即使在路口或夜間也是如此,國內去的人開車對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備。敢開快車而又不出事(我們走了5,000公裡沒見過一起哪怕是輕微的事故)其實還是一個路權得到保證的問題,該你走的放心大膽走,不該你走的則一定要讓。在美國開車最爽的就是自己在主道上或前面是綠燈時,可以一腳油門踩到底衝過去,全然不管交叉路口或支路的情況。不用擔心哪個岔路口突然冒出輛摩的或自行車。在美國記憶最深的交通標志就是各個輔路路口的stop牌子,紅底白字,非常顯眼。這實際上是一個讓路的標志,輔路上的車不管什麼情況都要在路口停下來,觀察和等候幾秒鐘。這是為了確保該讓路的車輛不會因為誤判或圖僥幸進入路口干擾主路車輛的行駛。由於有了這塊牌子,在美國因為爭道搶行而發生的交通事故非常少。美國道路的交通標志標線比較清楚,而且在高速路上都有提前預告,不至於讓你措手不及。有的路口提前很遠就有提示。比較誇張的是我曾看到去某個路標告訴你要從前面第九個匝道出口(Next9 Exit)出去,還要往前跑上幾英裡,而且害得我掰著手指頭數了半天。美國開車的一大考驗就是進出高速路。很多地區路網密集,道路合並和分叉得情況比較多,有的出口還是在左面,再加上車速快,一不小心就容易錯過。還有一個危險因素就是最右側的路有時只供右轉上匝道。快到路口突然看到只能右轉(Right Lane Must Turn Right)的標志,而左邊又是實線,這時如果發現不該出去而硬行並線回到主路非常危險,因為後面的車絕不會讓你,因此只好先右轉出去再做計較。好在美國高速出口輔路設計比較合理,出去後再回到主路也不難。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開車,最好有個配套使用的指路綜合系統。以我的經驗是,事先在地圖(最好是電子地圖,如Google、Mapquest及微軟的Street & Trips)上看好路線、方向、裡程和主要途徑點;行程中使用GPS引導,但最靠譜還是要按實際路標確認。走長途強烈推薦使用GPS,因為在車速飛快的高速公路上,沒有可以靠邊停車查地圖或問路的地方。GPS要選個用戶界面好點的。像這次我用的igo地圖,出口處總是提示你“keep left 或 keep right”,在雙向八車道,兩面都有出口的路上,您讓我怎麼keep,後來總算明白一點,keep left 就是別右轉出去;keep right 就是別左轉出去。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有時沿著匝道走還是要出去。結果最後一聽到keep 如何如何的提示就打怵。,其實我覺得GPS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拐彎或岔路口能夠清晰地提示你該走哪條路,最好還能有些提前量,其他都是輔助功能。 另外無論如何我覺得在美國開車,基本的書面英文水平還是必要的。轉瞬即過的路標路牌,以及上面的交通用語包括縮寫要一眼看懂個八九不離十。如果連路標都不看,硬往單行、禁行線上闖是很危險的。 和國內一樣,交通指示信號裡頭等重要的是交警指揮,然後就是路標提示。而在美國,等你看到警察叔叔向你示意時,已經不是叫你直行或拐彎那麼簡單的事了。因此不主張不懂英文的朋友在美國上路開車,副座自備同聲傳譯者除外。七、美食的沙漠美國本土餐飲單調、乏味和不利於健康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我一般出去之前做功課都要記上幾個地方特色小館,到時候按圖索驥去品嘗,菜上了之後還要拍兩張照片,去美國這一步就省了。一般美式餐館進去不用問,閉著眼點也就是就是漢堡、薯條、意面、批薩、炸雞、蔬菜沙拉那幾樣,上點檔次的館子有除此以外還有牛排、煎魚等幾道西餐大路菜。而且即便是這些洋餐,吃起來也覺得不如國內做得順口,更別提歐洲了,就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出來的東西。我們路過洛杉磯一個魚市場(fish market),門口一家飯館做的是即買即烹的生意,而打出的廣告是“你買,我來炸”(You buy, we fry),把鮮魚大蝦往油鍋裡一倒就齊活。想想國內海鮮點完了白灼、刺身、蒜蓉蒸、姜蔥炒、辣酒煮、避風塘等多樣的做法,感嘆美國人真是沒有口福。不健康的飲食造成美國街頭胖子巨多。身邊常常有一座人形肉山晃過去,上面掛著張不成比例的臉孔。四肢、腰臀臃腫得早已失形。但一個個泰山、金剛似的男女還在捧著漢堡包、冰激凌興高采烈地大嚼。要說胖人也確實不受歧視,在服裝店裡甚至能買到加大10號(10X)的T恤衫和牛仔褲,買回來能改個帳篷。如果說美國本土飲食是非常糟糕(very bad)的,那麼美國大眾中餐則只能用可怕(terrible)一詞來形容。唐人街少數幾家做貴族生意的中餐館除外,美國大眾化的中餐,包括熊貓快餐之類的中式自助,主菜大都是就是把肉類切塊,裹上厚厚的面糊,過油後再烹上酸甜汁,不論雞鴨魚肉吃起來都是一個味。而且有時色彩紅得嚇人,懷疑大師傅家裡還開過染房。除此之外是西蘭花炒牛肉、白煮廉價蔬菜和總有一股化學味道的酸辣湯等。菜在大鍋裡做好放在buffet爐上加熱,本來味道就不正再悶捂上半天,結果可想而知。反正有街頭五塊人民幣一份的盒飯我肯定不吃這個。觀察了一下,在美國也就是一般工薪階層和少數族裔來吃這種所謂中餐。對這種在美國勞動人民中間敗壞我中華飲食文化聲譽的惡行表示義憤!另外請切記在國外中餐館不但沒有家鄉口味,更沒有家鄉情誼。那裡的老板和伙計一般都比較反感國內游客說話聲音過大,對服務員大呼小叫,喜好攀老鄉,特別是往往忘了給小費。所以看到他們對鬼佬和國人兩付面孔不要驚訝。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各國的風味飲食都能找到。讓我感到納悶的是,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大眾飲食如墨西哥卷餅、越南米粉、日本壽司、印度咖喱都能基本保住金身不壞,而中餐卻這樣從惡如崩,成為新一代的垃圾食品?除了中餐調料和烹調設施的局限外,中餐成份和制作工藝的模糊性帶來自身基因不穩定,為單純迎合、遷就當地市場而慢慢失去了自我。這是不是我們的文化過於包容而產生的一個弊病呢。八、從黃石著火說起我們在黃石公園的第二天,正走到公園東南部,也是黃石湖西岸的西拇指地區,遠遠看到湖邊森林中冒起白煙。剛開始以為是公園裡的間歇泉在表演,後來一看不對,白煙變成了黑煙,還閃著火光。秋干物燥,黃石又著火了。由於黃石公園西面在修路,只剩東面的路可以通向北區,我們怕被火隔住去路,趕緊發車開拔,沿湖邊向北面開去。走到火場附近道路上已是濃煙滾滾,路邊十幾米外火苗已經竄上了樹梢。看到路邊有消防員護駕,我一咬牙加大油門衝了過去,把火區甩在身後。黃石公園在1988年著過一場大火,燒了幾個月,過火面積幾千平方公裡,燒毀了黃石1/3以上的樹木植被,現在還能看到當年大火過留下的焦木。但關於森林著火該不該救美國也有爭論,其中一派就認為荒火是大自然新陳代謝的方式,不必人力干預。好像最後的結論是如果著火是人為的,或者是危及到了人的生命財產,那還是應該救的。反正我們看到著火不久消防隊就趕到了,幾家救火的直升飛機也開始忙活。黃石公園內有很多火災的遺跡,公園北部有大片的過火林地,光禿禿的山坡,焦黑的樹干,不知是哪一年的荒火留下的印記。美國人也沒有專門去清理火場,留著過火後的山林原貌也是對大自然的敬畏。炭化的枯樹倔強地矗立在碧藍的溫泉池邊,倒襯著間歇泉白紗般的霧氣,也呈現出一種涅槃般的另類美。這次一路上看到數次著火,挨著黃石的大提頓、大峽谷旁邊的威廉姆斯、以及加州一號公路沿線的蒙特雷,都碰上了野外起火,濃煙蔽日。而美國人似乎司空見慣,沒有什麼救火的大動作。但讓我印像深刻的還有美國在事故面前的綜合反應速度。我們從火區開出後,就發現路邊原有的觀賞停車位都已經設立禁停標志,防止有人在危險區耽擱。但路還沒有封。隨著火情擴大,先是單向斷路,後來雙向都禁行了。每個路口都有警察和消防隊員向你詳細解釋說明。如果你不去火區而只是前行一段,也可以網開一面放你過去。公園裡的官網每天幾次發布火情消息,在景區及附近,不僅公園售票處、游客中心,甚至咖啡館和周邊motel櫃台上都貼著火區地圖,詳細說明禁行和繞行路線。九、旁若無人的野生動物美國環境保護得很好,碧水藍天,讓人羨慕。我覺得環境質量好壞,人說了也不一定算數,要是當地原產的野生動物能夠正常地繁衍生息,大自然的生物鏈能夠延續,那就說明環境適合生存。公布的空氣質量幾級,有多少藍天的統計數字並不重要。黃石公園裡的一大看點就是動物。成群的野牛、馴鹿、羚羊已不罕見,能碰上熊才是運氣。在公園裡的大環路開車,如果看到路邊某處車停得特別多,那十有八九是有動物出現了。觀賞人群的多少是和動物的珍稀程度成正比的。一兩頭鹿或野牛已經吸引不了多少注意力。再有一種情況是路上正常行駛的車都停下來了,那也可能是在給橫跨公路的動物讓路,不能驚嚇到它們。許多國家公園的游覽指南裡詳細說明了應當怎樣觀賞和愛護野生動物。黃石公園裡的熊一度吃游客投喂的食物上了癮,影響了自己采食能力,也間或危及游客安全,因此公園嚴禁投喂動物。園中投宿要將車內和帳篷內所有食物和有氣味的物品存放在特制的大鐵箱中,防止黑熊或棕熊當自助餐取食造成傷人或毀物,就連西黃石這個著名旅游小鎮街道上的垃圾箱都是厚厚的裝甲。可能白天摩肩接踵的商業街晚上就有熊和狼出沒。我有一次天沒亮出去買咖啡時的確聽到了狼嗥。因此人對野生動物的合適做法既不是獵殺馴養,也不是刻意保護,而是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互不干擾。我們在黃石看到的動物,真正可以說是旁若無人。只要你不離動物過近,如5-10米以內,並且沒有什麼激烈的動作,那些鹿、野牛、羚羊一點也不把四個輪的汽車,兩條腿的活人以及手端的長槍短炮當回事,照舊覓食休息,就像沒有看到一樣。不僅在人煙相對稀少的國家公園,就是在舊金山著名旅游地漁人碼頭和車水馬龍的加州一號公路邊,大批的海豹、海獅在沙灘上和木台上曬太陽,玩沙子。我想這種狀態也是要好過把動物當作珍稀古董供起來的做法。給它們以順其自然的生活空間。十、小鎮風情說起美國,大家印像比較深的是現代都市和摩天大樓。其實美國最有韻味的地方還是一些小鎮。美國許多大都市是上個世紀工業化鼎盛時期和信息化時代初期的明星,現在看已經很多已經out了,論大樓沒有浦東新,論馬路沒有北京寬,論街道安全比伊拉克強點。很多舊城區,包括紐約的許多區域,整個一個髒亂差。在洛杉磯上飛機回國前,我曾准備按GPS定位找個沃爾瑪超市買點東西帶回國,結果誤打誤撞走到一個某少數族裔聚居區。只見狹小的街道到處是垃圾和塗鴉,街上很多無所事事的人聚在一起,蠅營狗苟,神色可疑。大超市內貨品堆放混亂,出口處一位大媽一個個細查對購物小票,看來順手牽羊的不少。我們在一個快餐店裡吃飯,一個當地小伙子過來幾次無事搭訕,門口還有裝束嚇人的乞丐緊盯著你,讓人避猶不及,只想早點離開,找到一個能看到警察的地方。而美國的一些小鎮,像我們這次住過和經過的西黃石、傑克遜、普羅沃、莫爾布、佩吉、威廉姆斯、聖克魯茲、蒙特雷、聖巴巴拉等,卻完全是另一番景像。首先是環境好,景色佳,獨具匠心的綠化美化和特色建築使人印像深刻;其次是足夠的活動空間,停車走路都方便,不像大城市那樣逼仄壓抑;第三是生活方便,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有些特色商品和服務比大城市更好。如我們在西黃石吃到了此行中覺得最可口的披薩;第四是小地方的人更本色一些,待人誠懇和氣,笑容讓你感到親切而不是過分的商業化,最後,在這樣的小鎮多花些時間停留會讓你心情愉悅和放松,停下一會兒腳步來欣賞和享受生活,覺得沒有必要整天疲於奔命。去美國一趟,感受很多,有些地方一生到此一游即可,包括某些景色略顯單調的荒野國家公園,而美國西部那些風情小鎮,卻往往真正能留住游人的腳步。



(馴鹿覓食)



(枯樹的訴說)



(湖畔溫泉)



(夢幻大提頓)


精選遊記: 舊金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