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阿公遊西湖隨筆(三)

作者: jygwt

導讀第五天 今晨搭K27路公車二站至杭州花圃, 進入後見又是一超規模大植物園, 橫跨楊公堤與龍井路之間. 園內與其他公園一樣, 維修的非常整齊, 花木樓臺, 流水小橋, 到處賞心悅目. 也很欽佩市府有魄力保留如此大的地幅而不被建啇開發成高級住宅區. 在其他世界都市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花圃門前用Z卡, 領出一部自行車, 順龍井路騎向六和塔. 先至虎跑, 慢步沿溪水向內走去, ...

第五天

今晨搭K27路公車二站至杭州花圃, 進入後見又是一超規模大植物園, 橫跨楊公堤與龍井路之間. 園內與其他公園一樣, 維修的非常整齊, 花木樓臺, 流水小橋, 到處賞心悅目. 也很欽佩市府有魄力保留如此大的地幅而不被建啇開發成高級住宅區. 在其他世界都市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花圃門前用Z卡, 領出一部自行車, 順龍井路騎向六和塔. 先至虎跑, 慢步沿溪水向內走去, 一路鬱鬱蔥蔥, 心悅神逸, 卡擦卡擦的猛按快門. 慢步行至頂處虎跑泉, 坐下叫了杯明前龍井茶, 50元, 雖然貴了些, 但其地, 其景, 其名, 其水, 放鬆品嘗一下也很值得. 見有本地人帶大小礶入內取水. 虎跑泉水沏茶特別甘甜, 虎跑被譽為天下第三泉, 其來有自.

虎跑出來, 繼續騎向六和塔. 只見遊人非常擁擠, 大摡有幾個旅遊團同時抵達, 我就沒了興趣. 稍作休息後, 再前往九溪十八澗. 十幾分鐘到達後卻費了好一陣才找到還車亭, 原來就在入口廣場中央一圓建築內! 從外面不易察覺到. 順路前行, 沿途兩邊遠近皆是一級保護茶園. 原來此處生產的龍井茶特別高檔次. 一路並無特殊景點. 但見遠山疊翠, 近處茶樹連綿成行, 非常整齊有致, 步徑順一小溪蜿蜒而上, 幽靜清新, 偶見一二茶農忙著工作, 一片令人心醉的鄉土畫面. 行至盡頭有一小村落, 再往前朝龍井走去, 周遭漸行更現幽清, 進入一森林區. 古木參天, 路面改成石板邊以石椿修築. 更添意趣. 這段路叫乾隆路.傳乾隆下江南曾特為他修建.約六公裡後即抵楊梅嶺村. 路口有茶室. 有位姑娘出來攬客. 見她天生麗質, 真乃江南多佳人. 她說清明過後直到初秋, 都需要按期施噴農藥. 而採收也基本停止至秋後. 所以建議只買明前及秋後茶葉.

由楊梅嶺乘游2路直達杭州啇業區, 領出一部自行車, 很快騎到解放路和中山中路口處, 很容易就找到網友推薦的奎元館, 點了碗招牌蝦爆鱔湯麵和小菜, 啤酒.據稱這是金庸每次必點的面. 果然味道和口感具佳. 價錢也很公道, 吃的心滿意足.出來時買了包鹵鴨掌鴨脖子回去作宵夜. 真是美滿愉快的一天.

第六天

今天乘游3路去絲綢博物館參觀. 從茅家埠去西湖南岸共可乘遊2,3,6路. 遊3路程最遠, 要繞到龍井問茶, 然後由滿覺隴路至虎跑路, 再回到西湖南岸的南山路. 我若時間充足, 就乘游3路, 因為它一路風景美麗, 盤旋在山林中. 遠離環湖的喧囂.

絲綢博物館展出相當精采豐富, 租一部解說機, 細細觀賞一番. 惟館內參觀者文明水準欠缺. 美中不足. 我認為不文明最具代表性的行為是肆意大聲喧嘩, 旁若無人. 再是隨時隨地清喉吐痰, 非但不雅,更不衛生. 我也常感奇怪, 中國男士們痰何其多. 而同樣人僑居國外後就沒有這毛病了. 可見是一種習慣問題. 期許國內自小學起多注重公民禮儀教育.

館內有兩台仿古織綢機, 並雇有兩位師娘現場示範. 見到她們很熟嫻的將木梭在數十根挑起的絲線中快速穿插, 但每織一根打橫的絲線就需要五六道手續. 看起來一小時最多也不過織數公分長而已, 使人感會到古時人民的勤奮和辛勞.

絲綢博物館出來, 再乘遊3回到斷橋處, 領取一部自行車騎到孤山路上杭州美術館入內參觀. 大摡恰逢建國紀念, 所以全館展出均為巨幅油畫, 題材都是描繪一些創國歷史上重要事件. 畫法全是五六十年代樣板超過真人的英雄模式, 除了鼓舞人心外, 藝術價值不高. 我當下正好也餓了, 就匆匆離開去尋找網友推薦的建龍小吃. 只知在近建國路和慶春路口, 但不知門牌. 在附近轉了半天終於找到. 店面很小. 坐下叫了碗餛飩, 一盤鹵鴨, 一份涼拌蕃茄和一瓶西湖淡啤. 一杯冰啤下肚, 暑氣全消, 配上味濃可口的鹵鴨, 只有一個字, 贊! 餛飩不用說, 個大味美湯鮮. 我愛食餛飩, 這次雖非上品, 但也很好吃, 而且十個一大碗才五元, 絕對物超所值.

飽餐後騎車至蘇堤南端蘇東坡紀念館. 館內面積不大, 展出不夠精緻, 太過簡單, 惟在樓外牆上一長排石碑, 有蘇東坡的書法, 頗耐欣賞. 另外二樓牆上掛有一具古琴. 琴面古樸, 斷紋細緻可辨, 有條不紊, 顯然為一古物.

晚飯本打算去外婆家, 這家飯館名氣也不小, 而且頗多好評. 騎車到後, 見到排隊等候人很多, 我不想進去擠, 就轉到另外一家老字號, 在仁和路上的知味觀. 點了有人氣的小籠包, 片兒川, 和醉白蝦. 又吃到撐的直不起腰. 其實平時我老人家吃的不多, 但這次來到杭州, 每餐都想趁機多嘗嘗正宗杭幫菜. 再是杭菜確實好吃. 在臺灣雖然名義上有各式菜派, 但經過了60年與大陸的隔閡, 原本的口味特色大都走了樣. 好像每道菜都台菜化了. 糖加的很多, 使我這外省人吃不慣. 而最令我這山東人不能接受的是臺灣的饅頭. 大多數不但軟趴趴的粘牙, 更加了糖和奶精, 簡直像吃蛋糕. 不過咱家的水餃, 在臺灣得到了發揚光大. 幾乎在全島任何角落都吃得到它.

第七日

昨日步行九溪十八澗, 有些疲乏, 今日想在就近湖旁閒坐一天. 茅家埠近處開闢了個新湖區, 遊人不多, 但真正能坐下來安靜看下書卻難得. 有位奶奶帶著兩個小孫兒, 顯然打算消暑終日, 我稍坐一會只好起身離去. 心想領部車子閒逛一會. 待騎到虎跑路突想到可趁機去爬五雲山. 精神體力為之一振, 乃直騎到九溪入口, 還了車子, 步行幾分鐘即至五雲山登山進口, 遂放慢腳步開始向上爬. 一路青山古木, 綠茵幽徑, 空氣清新. 雖然氣喘噓噓, 但邊行邊看, 一會一片竹海, 一會一片茶田, 一會走進蒼翠松林, 不覺登山之累. 一路石板鋪成, 很容易行走. 行約二小時抵達山頂. 五雲山上本有一道觀, 規模不大, 但頗有名氣. 當年乾隆亦至此遊玩過. 而今一如多數其他寺廟, 皆難逃一劫. 現在有一戶茶店. 我叫了杯明前龍井, 40元. 店家抬了張竹幾擺在店前一株大樹下. 感覺很棒. 這次來杭州也在不同遊點喝過多次龍井茶. 茶好沒話說, 但茶具就不敢恭維了. 每次就是一個最普通的玻璃杯和一大保溫瓶開水, 毫無意趣. 保溫瓶的軟木塞子經常濕黑黑的, 令人心頭發毛. 如何能充份體會品龍井茶之精髓及樂趣, 殊為可惜. 我曾多次問茶室老闆為何不在茶具方面多用些心. 多謂喝龍井須欣賞它的形與色, 所以需要透明的玻璃杯. 另外絕不可加蓋而喪失它淡而明亮的香氣. 理由不錯, 但絕非合理的藉口. 杭州市已不遺餘力打造成世界級花園都市, 成積斐然. 唯其最獨具特色的茶文化, 卻較粗糙, 極待改進提升, 更增強應有之形像. 尤其相較其他茶類, 皆有他們特殊品茶道具. 如臺灣烏龍茶有精巧的小陶泥壺和一系列的道具. 呼籲品茶高士結合藝術家開發出一套適合龍井的獨有茶具.

在山頂閑坐了一小時後,繼續前行. 下山有四條路線. 一為原路回九溪, 一為去雲棲竹徑. 此路最短, 風景亦佳. 三為至梅家塢. 最長的是至龍井問茶. 我選擇去梅家塢. 一路下坡, 很快就下到山底. 梅家塢是新興的遊點, 自梅靈遂道開通後交通方便許多. 有游4路公車. 村內茶室遍處, 飯店旅館也不少. 可以考慮為旅遊據點之一.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