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去旅游20幾天了,肉身還在,只是那魂魄還恍若在夢中,烏鎮是我們此次的的中間之旅。在烏鎮,行走在碧玉流年的日子成了我旅途日記中非常愜意的一篇。剛下車就被這裡的小橋水流水,黛瓦粉牆所吸引。我想這裡之所以叫烏鎮也許房頂是黑色的緣故吧!其實這裡有其歷史的來歷,烏鎮過去又名烏墩、烏戍。這片地方過去是河流衝積平原,積土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所以有烏墩之名。附近還有紅墩、紫墩的地名都是以泥土的顏色而命名的。春秋時期,烏鎮是吳國和越國邊境,吳國在這裡駐兵以防備越國,所以又叫“烏戍”。
人生旅途中,總有一些陌生的城市讓你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像這個城市曾有前生。也可以說你的前世與它有過交集,那一定是千絲萬縷的糾結纏繞。於是當你與它撲面而遇的時候,那沉寂多年的封印被打開,而前塵的記憶如潮水般湧現,便縱有千種風情,竟無語,只能輕輕一句:“啊,原來你在這裡。”烏鎮是個具有六千余年悠久歷史的古鎮,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清末民初時期的建築和景物,行走其間,我們好似身臨古老的環境之中,同時也感到一切都是新鮮的。
這裡一條流河水貫穿著全鎮,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很有特色。小河兩岸都是店鋪,間中有一條小橋相連。烏篷船不斷在河中行駛,我用好奇的看著水中的烏篷船依呀往返,感嘆這裡的水上交通方便。船蓬裡的游客們隨著深一篙淺一篙的搖櫓搖搖晃晃蕩進了古鎮深處。
我一個人漫漫參觀了一個木床舘,叫“江南百床館”。這裡收集了大量明清時代的木床。從富商大賈到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無不具備,從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既有貴胄們的奢華,也有普通百姓的儉樸。我第一次見到裡面備有化妝間、衛生間、僕人間的大床。其中一張“千工床”被譽為“鎮館之床”,是用黃楊木為材料做的,長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後共有三疊。據說造這張床用了3年多時間,用工千余,所以叫做“千工床”。中國的“床文化”在此可見一斑。
我們還參觀了這裡的一個紡織作坊。大染缸,大曬場,一幅幅的花布隨風飄擺,使人們回味到古作坊的實景。染布工藝很講究,用蠟印工藝印出的白底藍花花布很美。很多人在這裡買了布料和工藝品,我也不例外,給妹妹和表哥的小孩各買了一件白底印花小裙子和一些個小型紀念品。
在這裡走著走著,我漫漫想起了黃磊的《似水年華》了,古老的書院文和英四目相對的那一見鐘情,和後半輩子的遙遠思念,那段看起來很美的愛情,就在烏鎮的石板街木板房雕花窗小河旁上演的。
天漸漸黑下來了,夜色中是很陳舊很安靜,幾乎沒有行人,在屋檐下的燈籠發出柔和的光兩旁木版房像削壁夾著笮笮的光亮亮的石板路,讓人神思恍惚,仿佛在書裡一樣,什麼默默住的房間就是早上喜歡吃酒釀的女孩,還有文和英一見鐘情的書院,邊想邊向外面走。走出了烏鎮的西柵。在回旅店的路上想了很多,想到書裡的那首鋼琴課的曲子還是很好聽的,為什麼《似水年華》是一部愛情悲劇,不把她寫的圓滿呢。就像書最後寫到:“那是中國南方省份的一個水鄉小鎮,古舊、清淨、安詳而且幽靜,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他的影子。那裡有剛剛的屋檐,黑黑的窗欞長長的青石路,笮笮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烏蓬船,煙起霧落,雲蒸霞蔚草長鶯飛,花開花落,流年似水有應該我曾經深深魅惑過的男子,他儒雅、雍容地站在橋上,對我說:“不管人事怎麼變遷,烏鎮永遠是烏鎮,在真江南最美的一隅,那麼溫潤,如黃昏裡的一簾幽夢,右如晨光中一枝搖曳的薔薇......”我們曾醉在水鄉,任年華 似水。
據當地人介紹烏鎮自古以來名人薈萃,學子輩出。從一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詩文總集編選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國最早的鎮志編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學家張楊園、著名藏書家鮑廷博、晚清翰林嚴辰、夏同善。近代有文學巨匠茅盾……確是個文化昌盛之地。我們在這裡參觀了茅盾故居以及似水年華的拍攝場地,更加感覺流年似水、人生如夢、浮生如斯以及烏鎮的寧靜安和岸邊店鋪林立叫賣聲不絕於耳,用青石板鋪設的街道上人來人往,到處是一派興旺景像。據說烏鎮最著名的產品有三:一是三白酒。是用純糧釀造的,工藝古樸,酒香醇厚,傳說飲後三日還口有余香,可惜我現在不喝 酒沒有嘗到。二是蠟染花布;這種花布藍白相間,點綴出江南特有風情。三是姑嫂餅,香酥脆甜聲名遠播四海,但既來之則買之,我一樣買了一點邊走邊品嘗古鎮的小吃倒也愜意。我也是一個不喜歡吃零食的人也在吃,哈哈哈。
有人說,烏鎮是中國江南的封面,傳承著千年的歷史文化。我想確實是這樣,這裡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肴、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文化,使烏鎮成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一幅迷人的歷史畫卷。
我依依別去。一路上,我們仍感嘆於那訴不盡的一夢千千尋,那行不完的江南煙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