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威尼斯童話
出發之前,跟K哥就我的意大利行程聊過兩個晚上。對於我的行程,他提出的第一個意見就是將威尼斯從兩天砍為一天。對於這個無論曾經還是現在都依然輝煌的城市,國人並不是十分的愛。各類游記中,說沒意思的不少,建議減少行程的很多。我怕了名過其實的名勝,從善如流。卻還是從維羅納早早地出發,只為了不錯過傍晚時分的水城。因為我相信,一座城市再嘈雜繁亂,清晨與傍晚,都會表現出不一樣的安寧。
我們住在頗有名氣的董大哥家(評論放到Tips裡面吧),安頓好之後正好傍晚6點。我的同伴們堅持要坐下來去吃墨魚面了,而我舍不得黃昏的光線和日光漸暮的美景,一個人出去溜達。
這個黃昏嚴格上來說是省出來的,所以沒什麼目的性。饒是如此,還是逛到了裡亞爾托橋(Rialto)和聖馬可廣場。
威尼斯確實很類似中國的水鄉,只是更加純粹一些。出門的交通工具是船,TAXI也是標在船上的。岡多拉不只做為游覽性船只,也做為短途的公共交通;而大運河上突突突突地則是大的客船,沿河設站。這裡的商業氛圍是我們一路走過最濃郁的,中心地區到處都是商店、飯館、餐吧、咖啡廳,著名的彩色玻璃制品和各色面具擺滿了櫥窗,華燈初上時,分外吸引人的目光。
穿街過巷,上橋下橋,走過窄窄的街巷,走過教堂和古意盎然的飲水池,一個拐彎兒就看到了裡亞爾托橋,雖然我不認識它,但這形狀和橋上橋下的快門聲讓我明白這一定是它。威尼斯商人中的場景就是在這裡麼?審視著這座堅實的橋梁,其實質就是座廊橋吧?不論中國南方還是英倫大地,這樣的橋都有很多,古人建設這樣的橋,是為了實用。差別是意大利的這類廊橋更像座建在水上的庭院,有房子甚至有樓房,還有中庭可供觀賞河上的風光。橋下擠滿了岡多拉,游客坐在上面完成著威尼斯浪漫的夢想。
西方人旅行的勇氣總是讓人稱道,我曾經在虎跳徒步時遇到一女子背上背著嬰兒,前胸掛著水壺和尿布;而在意大利,抬著嬰兒車參觀博物館、游覽城市的更比比皆是。在這兒就又碰到一對。在他們無法完成為自己拍合影的任務時我走上前去,拍了合影拍全家福,童車裡面是個小姑娘,英文名字與我的相同,也算是一個巧合。
目不暇接的櫥窗並沒有停住我的腳步,但是留下了我相機的無數次快門,那些彩色玻璃制品真的很漂亮,如果不是曾經見過很多,我一定忍不住會出手大買特買。世界趨同的好處在於,所有的特色都不再是唯一。
走到馬可波羅廣場了,見過無數次影像資料的。步入廣場,第一感覺是自己的渺小,兩側的回廊那麼長,教堂的鐘樓那麼高,聖馬可教堂如此金碧輝煌……威尼斯,你還是你啊!
廣場上有簡短的降旗儀式引來了游人的圍觀,我從廣場奔了海邊,開始搜尋著和別人拼一艘岡多拉的可能性。一排岡多拉靜靜地停在水上,隨著水波搖曳在低垂的夜幕中,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晚上的霞光在白色的拯救聖母堂身後打出一道緋紅,下面是酒吧和餐館的浪漫低語。
在小小的木階上坐了10分鐘,只看到一家人其中包括5個小孩子活蹦亂跳地上了船,估計我的計劃不能實現了,於是繼續信步游走。走過游船碼頭,是一家看著很高級的水邊餐廳,我貪戀聖母堂和它背後的天空,猶豫一下還是推開柵欄門進去拍照,waiter並沒有理我,出門的時候卻被邊上一桌叫住了,連猜帶蒙大概明白是要我幫他們拍照,卻不見相機,莫非用我的拍麼?其中一位女子拿了張名片給我用英語請我拍了照給他們發過去,我才恍然大悟。
照片過後我被邀請坐下來喝啤酒,原來我偶遇的是西班牙人,做建築材料的,到維羅納出差,今天休息一天就來這裡看看。七個人中只有2位女士可以說英語,裡面有個略胖的漢子一直要跟我行貼面禮,邊上個瘦的靦腆地笑。我不肯,他們便集體跟我解釋與sex無關,我說我知道啊只是東西方人有著不同的禮節。經他們的詳細解釋和示範我才明白,我們看到的見面親吻禮節並不是真的親吻,也是分親疏的。關系非常親近的朋友會有頰吻,關系一般或者剛見面的最多貼貼面頰或者只是有這樣一個動作,至於很響亮的啵啵聲,是有人用嘴巴發出來的而已,我理解是表示熱情的。這個聲音隨人,有人發有人不發。告別的時候,我已經勉強可以接受這個禮節了。
這個偶遇成為我威尼斯一日游的小小插曲,為這個傍晚增添了一抹溫情的色彩。
轉回聖馬可廣場,華燈初上,餐吧已經在外面擺好了大面積的座位,廣場上有著悠久歷史的咖啡廳的樂隊已經開始了演奏。那兩家連在一起的,默契地輪換休息,而游人便隨著樂聲的響起挪動腳步,每一家演奏的時候前面都站著大群的游客,曲中安靜得只有自己的呼吸聲,曲畢熱烈的掌聲也一定會響起,絲毫不亞於在音樂廳中。我靜靜地坐在兩家之間的地板上,扔了包,閉上眼睛,完完全全地沉浸其中……歐洲第一站至此漸入佳境,美好的感覺一點點地侵入心脾和靈魂。
兩個小時後,我依然流連在這裡,卻想起家庭旅館的老板說過23點是門禁時間,只好無奈地打道回府啦!
按照我的慣例是不走回頭路的,於是頭也不回地往另一個方向竄去,我以為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只要尋著大方向總不會錯的,誰知道越走越遠越走越偏,水巷中不見一個人影,靜靜的只有路燈下我孤獨的腳步聲。窄窄的巷子只容我側身通過,看著晃動的影子,我在哪裡呢?這時候想起LP上似乎說過,那些偏僻的巷子,沒有人敢從大路上離開走進去的——我又賊大膽兒了。
決定回去啦走原路啦,七跌八絆地找著來時的路,好在月光皎潔,心裡並不害怕。好容易走到有人聲地地方,估計我至少已經轉了40分鐘。不過,膽子大的話還是很推薦到偏僻的小巷中去走走的,那種安靜是在鬧市區體會不到的。門口的垃圾袋、忽然躥出來的貓、橫在身前的一支花,這些才是真正威尼斯人生活的地方。
庶日是威尼斯的常規旅游,基本延續了我頭天晚上的路線,這才知道,條條大路只有一條路通向你要去的地方。
聖馬可大教堂和總督府中,我更推薦總督府。教堂後面金色圍屏上的寶石可以去看一眼,但是否登頂則是見仁見智,四匹銅馬的真跡值得花上5歐麼?俯瞰廣場也並沒有傳說中的美麗,下面都是游人啊還有對面的巨幅廣告、長廊側面的維修架,總之我覺得雜亂得很。
總督府的票是和幾個博物館的票連在一起的,強制銷售,沒有選擇,最低的消費是13歐。買票的時候遇到上海姑娘,結伴參觀了總督府和嘆息橋,兩個人把各自的材料拼起來,才算看了個七七八八。除了有名的“金梯”,大量的名畫才是重頭戲。特別是滿牆滿頂的大幅《天堂》和《威尼斯的勝利》,讓人震撼,此後即便在烏菲齊也沒見過這樣的大幅畫作了。奇怪的是為什麼大家的游記多只提及了嘆息橋啊監獄啊什麼的,對這裡的藏品介紹很少。我們從第一個廳的雕刻和從某些地方挖來的石頭開始,一個廳一個廳地看過去,到最後已經看不動了,對那些兵器什麼的只能匆匆掠過,不禁有些後悔前面耗費了太多體力和時間,相比後來的一些知名美術館,我甚至覺得這裡更值得好好看看。
從這兒下樓梯跟著走就到了"嘆息之橋",監獄麼,沒啥看的。如果不是徐志摩,我們會非常注意這個橋麼?從橋上的窗欞望出去,兩側是大幅的藍色廣告牌,對岸是望著這座橋的另一座橋上的游客。
票上還有4個博物館呢,不過跟同行的朋友約了時間,便放棄了。也不遺憾,一個總督府看了三個小時,再看別的,也看不進去了。意大利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太多,還真需要精挑細選地去看呢。
這個城市,總是在傳說要消失掉了的,不過我不信啊,我想它一定是永恆的,會永遠在那裡。
Tips:
1、董大哥家。不推薦。原因:接人待物態度很奇怪,早飯也很差,唯一的優點是干淨。一大早起來就聽見董大哥在那嚷嚷“這地板是木頭的知道不知道?”然後就催吃早飯,好像晚兩分鐘就怎麼著了似的。說要把行李放在這下午三點來取,董大哥態度很差地說他們要找地方睡覺,三點鐘肯定不在。還說給你們放行李就是幫忙,我們又沒這個義務之類的。人在屋檐下,便好言商量,原來昨天夜裡有客人四點鐘起床出發,他們就睡在客廳裡,被吵得沒睡好,要出去補眠。按照董大哥的說法是把房子都讓給你們睡了,我們天天熬,真是受不了……無語。既然選擇了做這個行業,就應該預想到這些情況的發生,煩也好,累也罷,都是工作,總不能把這些都歸咎在客人身上甩個臉子吧?這一夜,直接導致了我們對華人旅館的惡劣印像,以至於
GG擔心那不勒斯的家庭旅館更差,要求我改定青旅。董大哥家的早飯以前有人寫過吃清粥小菜,我們也盼望了好久,結果卻是面包牛奶果醬,比洋旅店的早餐只多了兩個茶葉蛋,而且不停地催吃飯,以便於他們盡早收拾廚房,害得大家吃飯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緊緊張張地。
2、威尼斯路標很清晰,完全不會迷路。火車站、汽車站方向alla Ferrovia 、per piazzale roma;聖馬可廣場方向Piazzale S.Macro S.Zaccaria;中間裡亞爾托橋Rialto。掌握這幾個方向,就可以在威尼斯橫衝直撞了。
3、我是暴走型的,但即使不是,威尼斯市內一天也足夠了。當然如果你喜歡輕松地看東西,大把時間發呆,那就另當別論了。
4、聖馬可教堂肯定是要排隊的,不過很快,除了服裝的要求,雙肩背的包一般都要求存的,斜挎包則可以帶進去。教堂裡面不讓拍照。
5、隆重推薦聖馬可廣場夜色之後喝咖啡聽音樂,太美了。
6、外島我們沒去,問了下去過的人,都說沒什麼太大去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