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戀,江漢月——一家三口國慶長假的贛鄂紀行

作者: yuancong

導讀[引言]長假匆匆過去了,我們一家三口雙臥來去江西和湖北。我的寫作和回憶的激情是慢慢湧上來的,現在是述說的時候了,依舊是夾敘夾議的風格,謝謝捧場哦! [正文]廬山位於江西北部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相傳在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1996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

[引言]長假匆匆過去了,我們一家三口雙臥來去江西和湖北。我的寫作和回憶的激情是慢慢湧上來的,現在是述說的時候了,依舊是夾敘夾議的風格,謝謝捧場哦!

[正文]廬山位於江西北部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相傳在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1996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要領略廬山之美,還須親臨其境。廬山的美是需要細細品味和靜靜回味的,就像一杯意味綿長的酒,越品越是余香滿口,久而彌篤啊!



[我們乘坐K185次(沈陽——深圳)至九江,已是傍晚,在火車站邊的格林豪泰酒店住下,標間191元,條件不錯,在煌上煌買了只醬鴨(17.5元),味道爽辣,推薦!在超市搞了幾罐啤酒,回賓館慶賀祖國母親60周年的生日,10月2日早,打的到長途客運站(8元),購廬山的車票15元/人。]

初上廬山,妻兒興奮異常。我們上車後,乘務員給每人發上一個小塑料袋,不解其意。

九江至廬山36公裡,路上看到了網友抨擊的酷似白宮的造型的九江人民法院,想想“公僕”們做點事情也不容易,臭雞蛋和爛柿子作為評價說明草根還在關注你,怕就怕“哀大莫過於心死”。

我們從北路急弛而上,景區將描寫廬山的詩句均用廣告牌像名片般豎在路邊,而且皆是耳熟能詳的李太白、蘇東坡、陶淵明、周敦頤、白居易之類名流,文化底蘊像山間氤氳的霧氣慢慢升騰滾動,縈繞著讓你感受到窒息。

一路上山路十八彎,真個是蕩氣回腸,峰回路轉,把妻兒均繞得迷迷糊糊,“沉醉不知歸路”了,兒子偷偷地告訴我說,前面那位“美女”拎著盛滿黃色漿狀物的塑料袋下車,我大駭後,恍然悟出此袋之妙,想品味廬山的美,先遭點上山的罪,呵呵!

廬山門票180元,我認為幾乎與搶劫的性質沒有區別,用《天下無賊》裡黎叔的話講就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因為裡面的景點還有門票,諸如三疊泉51元,美廬別墅25元… …,景區管理者仿佛是做毒品生意出身,可能隨時會有牢獄之災,所以“你就像一個劊子手把我出賣,用刺刀對我狠狠地宰”,與此類旅游行業比肩的還有房地產業,其余涉及民生的此處不容贅述,有點跑題!

既來之,則安之吧!車子將我們送進轱嶺——這個山中小城,也是雲中小鎮,其實我真佩服那個在廬山上開發別墅的英國人(記不住名字了)的慧眼,把高端地產生意做到海拔1000米以上,還帶動了九江百年的地區經濟,再有後來國共兩黨的領袖現身說法地做廣告,想必他九泉之下也會笑醒的。

漫山的碧綠裡散落著紅頂綠瓦的別墅,分不清是點綴還是渲染。雖是秋高氣爽,但薄薄的雲霧彌漫在小鎮身邊,頗似天上人間的味道,浸在路邊梧桐寬大濃蔭的涼爽裡,我們貪婪地呼吸和享受,時間能停留一下也好!


[網上有名的黃阿姨前來接站,由於她家住滿了,所以我們只好住張阿姨家,150元/間,也沒還價,黃金周嘛!何況我們對山上的條件也不抱期待。]


從張阿姨家出來便是窯窪街,再沿大林路西行,便到如琴湖,因湖形如琴而得名。真個是:遠望山巔,近看碧波;一汪湖水,平靜如鑒;湖中兀島,曲橋漫繞;亭榭臨水,花徑通幽;湖光山色,相得益彰。

那花徑因白居易的名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而起,其實是一個山中公園,園門有楹聯:“花開山寺,詠留詩人”,門上為“花徑”二字,據說是白老的親筆。他老人家在此做過江洲司馬,所謂的江洲就是今天的九江,同時也留下了動人情愫的《琵琶行》。

憶古思今,一番感慨。雖是長假,但人不是很多,在初秋絮暖的陽光裡游蕩,令心境多上幾分閑適,我們都覺得有些奢侈,如此浪費著時間,體會那份千裡迢迢得來的愜意和寧靜。

一路來到錦繡谷,山路難走了許多,但我們興致盎然,鬥折蛇行。廬山的植被蔥蘢,靈秀多水,確實是避暑的好地方,但一年四季韻味各不相同,我們秋日的感覺也是無比暢快和舒爽。

我們腳步輕快地轉到仙人洞,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洞的上方黃色“慶祝建國60周年”的橫幅提醒著我們,廬山遠非世外桃源,的確廬山的飄蕩的雲裡政治氣息多些,中國近代和當代的風雲變換多次在這山中演繹著,即使現在一把破舊的藤椅和“毛澤東留影處”的牌子以及招攬照相生意的人仿佛是廬山景點的標志,真是領袖偉人的魅力無窮。

御碑亭,當年朱元璋於鄱陽湖大敗陳友諒,奠定明王朝二百年基業,為感謝周顛人的貢獻而題詞於此,也就是80年代比較前衛的電影《廬山戀》裡張瑜和郭凱敏避雨而展開戀情的地方,想想當年一部電影紅了演員,火了廬山,影視作品的宣傳力度的確不容小覷,比老朱的墨寶還有效益啊!

我們還遇到了野生的獼猴,在路邊嬉戲,索要食品,猴子也是靠山吃山呀!走到龍首崖,我們沒有繼續向石門澗方向下去,因為然後不坐纜車,便有一段極陡的上坡小路,所以我們回頭從山間公路走,很平坦,約不多時,就到電站大壩。從大壩邊上過去,便是〈西游記〉水簾洞取景地——烏龍潭,幾股短促的水流從石縫中掙扎出來瀉到深潭裡,落差不過2米,卻被拍成… …妻更是半信半疑,一句話: I 服了YOU ! 

從烏龍潭沿山谷道路上行不遠即可見三樹凌空而立,氣勢雄偉;因其為古樹名木,故人稱“三寶樹”。三寶樹為一棵銀杏和兩棵柳杉生在一起。銀杏又名白果樹,因其生長遲緩,祖輩栽種,孫輩才能得果,故又名“公孫樹”。此株銀杏古老蔥郁,高約40米,需4人合抱,樹齡約1600年,兩株柳杉高聳挺拔,相擁而伴。

[離開三寶樹,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了,爬上蘆林大橋,包微型面的20元到美廬,在門口留影,權作“到此一游”。

晚上我們回到轱嶺,在大名鼎鼎的石牛酒家吃飯,點擊鏈接http://***/u/1272591942看圖片,石耳燒仔雞35元,石魚爆蛋15元,筍衣燒肉25元,野芹菜炒牛肉絲20元,一瓶廬山啤酒5元,米飯3 元,共計103元,我們一掃而光,之後隨便在巷子裡找個微型面包司機,60元搞定,預約10月3日送含鄱口看日出,再送三疊泉,五老峰就遠眺一下吧,後來證明我們的決策是英明的,否則體力是大問題。

回到張阿姨家,我們很快疲倦地睡去,沒有去看〈廬山戀〉,一是累了,二是還因為有兒子,不太符合氣氛,呵呵!]


含鄱口海拔1286米,含鄱嶺和對面的漢陽峰之間形成一個巨大壑口,這就是廬山觀日出的勝地。早上5:45,我們踏著微弱的晨光登上含鄱口,哦!平台上黑壓壓的一片,人頭攢動,仿佛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連上山的石階上都坐滿了人,都遠望著五老峰和呈現魚肚白的天際。等了一會兒,我們偷閑地地去一邊去攝“湖光”和“山色”的牌樓,卻驟然聽到人們開始歡呼起來,待走回到平台時,那圓圓耀眼的紅日已從五老峰後跳將出來,在霞光的映染下不斷升騰,如同溶化的鐵汁般令人眩目,美不勝收。妻埋怨我錯過了日出的剎那,但我覺得能看見日出的結果是幸運難得的,我們前些年在黃山、峨眉山辛苦起早都無緣得見,還是兒子有福氣,只看一次就得到了。

我們到達三疊泉景區時,還沒有人,我們沒有坐纜車,選擇步行,空靈的山谷裡只有落葉的簌簌聲,潺潺的流水聲,鳥兒的鳴叫聲,我們的腳步聲,心情超爽!一個小時的路程,我們順著溪水一路下來,纜車不時從頭上飛過,到了檢票口游人多了起來,後面的路程是極陡的下山路,汗水瞬間滑出皮膚而滴落,小腿不由自主地痙攣了,但我們還是堅持下來,同路還有旅游團的朋友們和挑山工,性質不同的是前者往返一次,後者往返N次,而我們不用返回了!

三疊泉位於五老峰下部,飛瀑流經的峭壁有三級,溪水分三疊飛瀉而下。三疊泉每疊各具特色,一疊隱約直垂,一傾而下;二疊婉轉彎曲,飛花碎玉;三疊散開如簾,直入潭中。

站在觀瀑亭,抬頭仰望,三疊泉如白發魔女展開的長發,隨風飄逸;似頑皮的孩子在山崖上連續地翻著筋鬥,跌落下來,雖沒有氣勢磅礡,但卻婉約傾轉,若清秀修長的女子般令人憐愛。

此時我們也乏了,於是我們一陣拍照後就補充給養,看看時間才8:45,我們就迤儷而下,奔廬山東門而來,一路上看著艱苦向上的人們,心裡舒坦,想想陪我們下來再爬回去的團友們,悲壯之至,向他們致敬!

9:45,我們跋涉至東門,兒子沒有喊累,沒有叫苦,穿著汗水浸透印有加菲貓圖案的砍袖背心,肥碩的樣子,我可愛的“加菲”,為你自豪!

他比去年國慶的重慶貴州之行還要優秀許多,念此我感慨良多,對於他這都是一種磨礪,一種記憶,路上遇到挑山工時,我提醒他及時讓路,他似乎懂了尊重,乖巧地站在閃到一邊,用憐憫的目光望著,其實對於孩子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更多的體現是點點滴滴的生活換來滄海桑田的改變,行者無疆,大愛無疆啊!

雖然離開了廬山,但我們的“廬山戀”才剛剛開始,這份戀情也許會陪著我們走過一生一世,變成夾在我們生命之書裡的美麗書簽。


[在廬山東門我們包輛車直達九江長途汽車站,50元的國慶價格,時間就是最重要的,購到武漢的車票,80元/人,全程高速,11:00發車,15:00抵漢口新華路汽車站]


一路上,同行的有個小女孩在前面的座位上,看著妻兒,不時地用湖北話說:“有哥哥,有姐姐!”,如此重復數遍,起初不解,後經品味,不得了哇!妻忙說:“童言無忌”,一副得意之相。

武漢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得名,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因唐朝大詩人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得“江城”之美名。此外,“兩江三鎮”的獨特布局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武漢自古以來就是兵家重地與商業重鎮。

車進武昌,我驀然發現一棟高層的露台從上至下,一面面鮮艷的國旗赫然懸掛,震撼無比,被武漢人民的愛國熱情所感染。

武漢,我們來了!

剛下長途汽車,妻就狂奔到路邊的精武鴨脖,弄上8元的鴨頸,在嘴裡體味一下電影《生活秀》大陶紅舉刀狂剁的場景。其實武漢滿地都是周黑鴨,鴨頸、鴨翅的味道美不勝收,後來比較還是周黑鴨的麻辣過癮,吃得兒子暴飲礦泉水,但還是堅持“不放棄,不拋棄”的汶川精神。


[我們進住錦江之星六渡橋店,152元/標間,國慶時節上漲到207元的價格,我們則按預訂時的折扣,爽!]


晚上去尋找網上查好的亢龍太子酒軒,結果沒有地圖的我們徹底成了無頭的蒼蠅,一陣的問路,結果是南轅北轍,但在漢正街裡逡巡卻可以領略武漢的俗,後來飢腸轆轤的我們決定去江漢路步行街,江漢路位於漢口江岸與江漢兩區之間,始名於20世紀30年代,隨處可見遺留下來的西洋建築,現在成為漢口最繁華的區域之一。


[在江漢路的萬達廣場,我們吃上具有一定意義的晚餐,曬曬中秋團圓飯帳單:水煎包4元,綠豆湯1元,米酒2元,熱干面3元,章魚小丸子3元,泡沫紅茶3元,婆婆鹵煮4元,芒果霸王冰12元]


酒足飯飽後一家三口踱在江漢路上,我驀然抬頭看見那一輪中秋的圓月,暖暖的,黃黃的,滲透著溫馨,給了我一剎那的感動,看著興奮的妻兒也讓我在異鄉的街道上體會到團圓的味道,也讓我記住那江漢如影隨形的月光。


[10月4日晨,我們打的到武漢關碼頭8.5元,乘輪渡去武昌1.5元/人]


武漢的“吃”有名的,素有“戶部巷過早,吉慶街宵夜”之說,所謂“過早”,就是吃早點,但被武漢人隨意而隆重的提升“過年”般“過”的位置。戶部巷位於武昌自由路,東倚解放路,西臨長江南岸,是一條長約150米的百年老巷,曾因清代毗鄰藩台衙門而得名。

戶部巷是歷史悠久,聲名遠揚,小吃雲集,人聲鼎沸。戶部巷的鋪面以家庭為單位鋪陳開來,樓上是住家,樓下便是賴以生存的食店。滿眼看去,豆皮,燒梅,米酒,糯米雞,熱干面,糊湯粉,糯米包油條,奶油炸香蕉,牛肉枯炒豆絲,… …,這是我們一家饕餮必須必的去處,在那油膩的巷子裡挪動步子,睜大眸子,放開肚子,一番風卷殘雲,真不知胃裡填充的什麼,心情也是美好得一塌糊塗。

[從戶部巷出來,乘14路公交到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昌東湖之濱,館藏還是很吸引人的,其中尤以曾侯乙編鐘、元代青花四愛梅瓶、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蓋骨、吳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圖等藏品為稀世珍寶,像我這樣的歷史愛好者自是不肯錯過。

我們剛剛下車,就發現人流一字長蛇地排開,幾百米長,呵!黃金周參觀博物館,人民群眾的素質很高嘛!排進長長的隊伍,為了提前預熱,也算是消磨時光吧!我在給兒子眉飛色舞講了一番吳越恩怨後,滿以為經過美人計,知恥而後勇,臥薪嘗膽等等一系列正面歷史訴說的浸潤後… …,於是問兒子:“如果有機會你是選擇做夫差還是做勾踐呢?”兒子“斬釘截鐵”地說;“做夫差,我把勾踐殺了,不給他臥薪嘗膽的機會。”令我瞠目結舌,我說:算你狠!呵呵!

篇幅所限,我在這裡重點說一下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1965年在湖北省荊州市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上面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鏽斑,劍的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鏽的主要原因。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用於祭祀或宴飲。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鐘上都有錯金銘文,“曾侯乙作持”,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既美觀又實用。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這套編鐘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准確,音色優美。

湖北省博物館消耗了我們近一天的時間,但在古老的楚韻裡行走,神交古人的風采,實在是我的偏好,但願平生覽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品味母親的千年歷史,若生如此,夫復何求啊!


[10月5日早起打的(8.5元)去武漢關輪渡碼頭,結果霧大停航,於是返身做公交1元/人到古琴台下,再打的5.5元到歸元寺,歸元寺香火券20元,在門前的甜食館過早,湯包6元,豆皮2份6元,熱干面2元,綠豆湯1元,豆漿1元,飽!]


在歸元寺的門口,我們有幸目睹制作武漢小吃—豆皮的全過程,兒子已經記錄在他的文章裡,我也浪費筆墨贅訴一二:豆皮其實與豆制品無關,首先在鍋裡攤一張圓圓大大、色澤金黃的雞蛋餅,再將蒸熟的糯米飯均勻地攤放在上面,然後撒上浸滿油香的熟筍丁、熟肉丁,把餅翻將過來,煎上個把分鐘,待糯米完全粘在雞蛋餅上,就用刀像割豆腐樣縱橫兩向切開,於是一塊塊噴香的豆皮就放在口水四溢的食客面前了,說的不如吃的好,呵呵!

歸元寺始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是湖北四大佛教禪寺之一,寺內的建築、佛教經典以及各種佛像歷經“文革”浩劫而完整保留了下來,實為不易。其中尤以羅漢堂供奉的500尊金身羅漢為顯著特色,1850年,歸元寺僧及民間工匠歷九個寒暑塑成,雕塑藝術之高為國內所獨有,到歸元寺數羅漢現已成為武漢民間的一種習俗。

數羅漢,是歸元寺的招牌,我們也不能免俗,各自隨意找一尊羅漢開始,按自己的年齡數去,默默記下,出門花10元請那張羅漢帖,於是我得了四句偈語,最後那句是“無私奉獻保安康”,唉!不如同行的兩位命運好啊!

寺內梵音繚繞,佛香裊裊,人不很多,給我印像較深有兩處。一是放生池裡的烏龜多如牛毛,據說最大的有百歲之上,堪稱龜中“長老”,大大小小,或擺動著笨重的身體在濁水裡游蕩,或伸直脖頸懶懶地在石台上曬著太陽,好不愜意的樣子,羨煞人也!二是藏經閣前一副對聯:“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我和妻讀了數遍,細細體味,奧妙無窮,領悟人生,通透無比。


[在歸元寺乘401路2元/人,至東湖磨山,顛簸了1小時左右]


東湖因位於武漢市東郊而得名。水域面積是杭州西湖的6倍,是全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邊游人如鯽,河堤上人車交錯,湖面寬闊,頗有氣勢,但沒有西湖秀氣,“若把東湖比西湖,濃妝艷抹也枉然”,還是氣質問題,但願武漢的朋友不要拍我板磚哦!

妻弄來幾個巴掌大小的其貌不揚的小西瓜,可吃上才知道又水靈又甘甜,或許東湖也是如此,改機會再嘗吧!

[乘413路至珞珈山]珞珈山坐落在在湖北武昌東郊,巍峨橫亙,岡巒連綿,與東湖水色交相輝映,成為一組勝景。山原名為落駕山,珞珈山現在這個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頭堅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婦女戴的頭飾。因“落駕”與“珞珈”二字諧音,寓意當年在落駕山辟山建校的艱難。“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之一的武漢大學坐落在珞珈山之西部,依山構造,建築精美。

在武漢,珞珈山就是武大的代名詞,我們在“國立武漢大學”的牌坊前留影,這是兒子的必修課。武漢大學環境宜人,比東湖少了很多聒噪,於是我們就在桂花樹下的草坪裡歇息,享受著綠蔭和綠茵,舒緩我們連日奔波的苦楚。

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來到了漢口江灘,其實這是個大的公園,江灘公園以大面積綠化和濱江公共休閑活動空間為主,到了晚上,燈光璀璨,江風習習,在江灘的留連中,我們終於找到了傳說武漢餐飲界的“航母”—亢龍太子酒軒,等座的坐了黑壓壓一片,倒是有西瓜奉上,服務還是蠻好的,碰巧有婚禮,我們也跟武漢人“俗”一把,

但沒有混吃喝,呵呵!


[10月6日,我們重復著打的、輪渡、過早的生活,仿佛我們沒有一絲厭倦]


武漢又是一個很平民化的大城市,不同階層的人都願意去戶部巷吃熱干面,到吉慶街啃鴨頸,這是所謂的“俗”。在漢口至武昌的輪渡上,這是感受武漢知名女作家池莉筆墨風情的地方,武漢的氣息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人們推著電動自行車,麻木地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習慣的以舟為車的市井生活。而我們則新奇地觀賞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甚至那悶悶的汽笛聲都如此的耐聽。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它仿佛像一把越王勾踐劍平靜地放在寬闊的江面,展示它的威武和雄壯,連接著漢陽和武昌的龜蛇二山,橫跨萬裡長江之上。上層是公路,下層是鐵路,可讓萬噸巨輪通行無阻。

站在橋上眺望四方,大江東去,霧氣中矗立著故人西去白雲千載的黃鶴樓,你盡可以去尋找“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在適應了武漢的大氣和俗氣時候,我們卻要道別離了,悄悄地我們走了,正如我們悄悄地來,帶走了記憶,留下了腳印… …

來到武昌火車站,親眼目睹震撼無比,傳說武昌火車站氣派的很,名不虛傳,據傳鐵道部長是武漢人,所以… …

我們在肯德基裡消磨著最後的武漢時光,總是在離別時要依依不舍,想想但那江漢的圓月依舊還會暖暖地在我們頭上烘著,陪伴著我們一生一世,心裡便偷偷地笑了… …



圓蔥追記於2009年10月22日


精選遊記: 廬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