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越(三)戒珠寺

作者: 永風

導讀早晨醒來,肚裡卻略有些酒氣,或許是昨夜的黃藤酒還未散盡,忽又想起不知從那裡聽來的,東方朔知識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哈哈,不由再感嘆一下紹興黃酒的絕。酒店是含早的,其實我只要有牛奶、果汁、些許肉也就可以當一餐完美的早飯了。用完早餐,徑直往“書聖”故居戒珠講寺而去。戒珠講寺依山而建,曲折逶迤,� ...

早晨醒來,肚裡卻略有些酒氣,或許是昨夜的黃藤酒還未散盡,忽又想起不知從那裡聽來的,東方朔知識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哈哈,不由再感嘆一下紹興黃酒的絕。酒店是含早的,其實我只要有牛奶、果汁、些許肉也就可以當一餐完美的早飯了。用完早餐,徑直往“書聖”故居戒珠講寺而去。戒珠講寺依山而建,曲折逶迤,座落於蕺山南麓,今紹興西街。按照地圖繞了幾圈,竟未能找到入口,好不容易在一非常不起眼的小岔口發現了入口,入口處有牌匾,上書“書聖故裡”,我便也不客氣,直接把車泊在了牌匾下,以示對書聖的尊敬,哈哈。


過了牌匾,這裡果然是一塊鬧中取靜的地方,周圍是高樓林立的都市,怎麼這裡就像是世外桃源一般地格格不入,沿著曲折修長的石板路前行,斑駁的石板路,牆角處的青苔,無不透露出幽幽的古風。

路兩旁也有不少小店,賣什麼的都有,當然也少不了房產中介。

約莫走了200米,一座古樸的寺院呈現在眼前。寺門內外景像稀松平常,並沒有一些大寺院恢宏的山門,當然也無需門票,不過,門口的兩頭石獅子很是威武,假如不是大門上“戒珠講寺”的牌匾,確難讓人覺得這裡就是王羲之的故居。大門兩側題有“此處既非靈山,畢竟是什麼世界;其中如無活佛,何須用這般莊嚴”的楹聯,原出自張大千之手,可惜毀於十年動亂。看罷此聯,不由讓我想起了一句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哈哈,妙妙妙。正對大門的便是名聞天下的墨池和鵝池,可惜早已無昔日的風采。





此宅因名戒珠講寺,還得從一段歷史故事講起。相傳王羲之有兩個癖好,一個是愛養白鵝,一個就是把玩明珠,某一日王羲之正在玩賞一顆寶珠,適值有一位老僧前來造訪,王即把珠子放在桌上,與這位僧友敘談。其間,又有人來見王羲之,王請僧人稍候,出去會另一客人。回來後,桌上的珠子卻不見了,王疑是這位塵外之人,欲心未淨,雖不便明言,但臉上流露出鄙夷之色,僧人無端遭此不白之冤,有口難辨,回去後郁郁而死。幾日後,一只大白鵝屙屎屙出了一顆珠子,家人洗淨後呈給王羲之,王一看,原來此珠即是他那天失去的稀世之寶,真相大白後王羲之深感愧疚,自此戒絕了玩珠之癖,舍宅為寺以紀念老僧,親自把持山門,以贖前愆,並親題“戒珠講寺”匾額,表現戒絕玩珠之癖的決心。後王羲之西歸,其子遵乃父遺命,將屍體塗以火漆,繼續盡其職守,奈火漆難以防腐,後遂以塑像代之,故與他寺獨特。而寺起名為“戒珠”,一是取《法華經•序品》中“精進持淨戒,猶如獲明珠”之禪意,二是闡明舍宅之本意。

入法山門,和其它寺院一樣,也擺放著一些香燭,只是少了些“販賣香燭”的吆喝,先拜彌勒,而後看了兩旁牆上的戒珠講寺的典故和介紹後,便入得庭院。寺內的庭院不是很大,是用石頭鋪設的,但很清潔。

兩旁零落長了一些花草,煞是自然,一點都不刻意。經寬廣的道地,即至大殿。遙想當年殿內佛像恢宏,金碧輝煌。左有晨鐘,右有墓鼓,早晚梵音聲聲,縈繞廊間。殿柱上楹聯不少,有“樵語落紅葉,經聲留白去”;“獅吼像鳴登法座,龍吟虎嘯出天台”;“不生不滅不垢淨,不增減,度十方苦,是名諸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離一切相,方見如來”等,皆取自佛義。殿的兩側為廂房,東側有齋堂,裡面有個老太,可能已經改成居所了吧。沿石級而上,即可登臨臥佛樓,有一漢白玉臥佛供奉其間。又有釋迦牟尼圓寂像,十大弟子哀泣其旁,或候氣,或捫足,形神兼具,栩栩如生。民國初年,信士袁夢白等,從五雲門外石佛寺移來一尊維衛尊佛,後有“齊永明六年太歲戊辰於呈郡敬造”銘文,距今一千四百余年,為罕見的南朝古佛。膜拜者盛極一時。大殿後為上方院,又稱大悲樓,中供無量壽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西方三聖。此外,尚有竹堂、雪軒、宇泰閣,也是越中登覽之勝景。正面的是供佛祖的大殿,也是不大,法器整齊的擺放著,我也順便沾了些仙氣。

踱出法門前,再拜韋陀菩薩,祈求一路平安。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