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迪斯科故鄉—反排素聞雲貴高原少數民族居多,民族風情獨特。向往已久,終於在金豬年的春節可以造訪。從新白雲機場飛行1小時15分鐘到貴陽上空。從貴陽上空住下望,只見一個又一個小山丘座落在地面,正如貴州人說的“地無三尺平”。一會兒,飛機徐徐降落在貴州龍洞堡機場。我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終於到貴州啦!
按計劃先去黃果樹瀑布,再去安順屯堡看地戲,余下時間再到苗寨。出發前我查閱資料,知道反排苗寨也稱“方白”,意為“高山上的方姓苗族支系”。節日有跳蘆笙,祭祀性舞蹈木鼓舞,源於苗族祭鼓節(又稱祭祖節)。祭鼓節是由原始圖騰信仰和萬物有靈的宗教意識發展來。含義在於祈求五谷豐登,有好收成!。“反排木鼓舞”是漢語對這一傳統苗族文化的稱謂,苗語自稱“方白牛漿”或“著牛方白”,“方白”是反排苗寨苗語的稱謂,“牛”是木鼓,“漿”是鼓社,一個盟之意,“牛漿”即為鼓社祭鼓時所用的木鼓;“著”是跳,“著牛方白”,即為跳反排木鼓舞。舞姿很特別,動作粗獷豪放、灑脫和諧,是以甩手.身體扭轉幅度大.被譽為“東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的發源地,木鼓,苗族稱“略鬥”。木鼓舞稱“祝略鬥”,居住在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凡有吃牯藏節習俗的均有木鼓和木鼓舞。 以舞蹈藝術而言,最具有特點的是流傳在台江縣番召、覃高、反排、巫梭、巫腳交、巫腳南、交密、交下、南宮等村寨的木鼓舞。這一帶所跳的木鼓舞,現在統稱為“反排木鼓舞”。所以我們決定去反排苗寨。
從凱裡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如果我們的司機不是那麼老油條的話,二個多小時就可以到),反排位於台江縣城東南26公裡,東徑108o24ˊ,北緯26o31ˊ,群山環抱,兩山夾峙的一山凹裡。全寨有200余戶,房屋主要以木結構吊腳樓為主,依順山熱勢,次第升高。山坳裡的反排四周風景清秀,整個寨子保持了比較古樸的風貌,環繞寨子的小溪上駕起了一座座樸實無華的風雨橋。下車後我們徑直去村委會找村長,不過村委會的張主任回答說:“村長不在。你們的東西放在這。待會我叫個年青人帶你們走走。沒吃午飯就到我家去吃。”嘩,吃農家飯,在廣州還吃不了幾回呢!況且我們已經餓,只好放好行李跟著張主任走。他家住在半山坡,爬得我們氣喘噓噓,張主任像走平路,一點都不吃力。佩服!張主任一邊走一邊介紹,反排苗寨有吊角樓200余棟,是當地民俗文化濃郁且保存完好的少數民族村寨之一。以前反排村十分閉塞,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田少土瘦,多數人家都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好一點的人家每年才能掙到1000~2000元。這些年,通過多彩貴州一系列比賽、青歌賽等比賽,反排木鼓舞、多聲部情歌等民族文化瑰寶在外受到歡迎,反排村的名氣越來越大。吸引了韓國、歐洲等海外游客,寨裡的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時,村民們自發組織演出隊聯系外出演出,到貴陽、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一個月就可以掙1000~2000元。現在全村幾乎家家都有了彩電、VCD、縫紉機、電冰箱等電器。這幾年接不到多少表演,很多村民只好回家呆著。
我們在路上無論遇到天真可愛的小孩,或是蹲在吊腳樓門前抽煙憩息的老者,皆笑臉相迎。多熱情的反排村民!張主任到家後招呼我們坐下,他家人就給我們倒酒,那是用山泉水自釀的糥米酒,又醇又香,喝完齒頰留香,不勝酒力的我都忍不住多喝幾口。喝著,喝著,忽然覺得眼前的視物都會跳舞,喲,原來喝醉了!張主任見狀,吩咐幾個小年青送我們到村委會休息,一躺下就睡著。迷糊之間聽到有樂器演奏的聲音,馬上爬起來望下去,嘩!跳蘆苼!立即下去加入他們跳舞隊伍,反排村跳蘆苼是這樣的:蘆苼手在中間圍成一個小圈,以這為同心圈,男人,女人們各圍成內外二個圈,隨著蘆苼的節奏一起轉圈。男人們的舞姿很粗獷,很自然。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頭上圍繞的銀頭圍由銀片打成各種花草動物的浮雕圖案,並將之重疊組合而成,圈在額上形如大銀冠,除了頭飾,姑娘們頸上帶泡花或空心浮雕項圈,項圈下吊掛銀壓領。這些銀飾品實際上都是白銅打制,品質上好的就是所謂的“苗銀”,也只在白銅內摻有少量的純銀。一開始我們跳得很靦腆,那些村民見我們是外族人,都紛紛過來敬酒,還有些村民過來教我們跳,向右走三步,停頓,再向右走三步,右轉圈,向右走三步,停頓,再向左轉圈。如此循環,直到日落歸去。走到高處去欣賞這場面,男男女女在蘆苼的引導下舞動著,旋轉著,就像彩色的大漩渦。那一刻,我明白了什麼叫原生態舞蹈,也理解為什麼“雲南映像”歷久不衰!
跳蘆苼結束後,我們應邀到一村民家作客。他們熱情得很,連平時不舍得吃的水稻田養魚都煮給我們吃。令我們感動不已!飯後,大家聊起反排舞文化,女主人阿花告訴我們:以前她的大伯萬先生編排過反排舞,並帶領她們全國各地表演。他們演出舞蹈比今天我們在村裡跳的不同。這幾年接不到多少表演,只好回家呆著。後來先生到江蘇開廣告公司,賺了點錢,在台江縣城買房子,現在就不跳舞了。聽了這話,我不禁感慨萬千,這麼有特色的文化,這麼的特色的舞蹈,就慢慢失傳了。記得有位搞文化的外國朋友,對拆除北京四合院如此說過:北京的根在消失!反排的民族文化也如同北京的四合院,正在慢慢消失,令人心痛不已……。我個人認為現在反排民族文化瀕危狀況如下:
1、政治上的影響。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反排木鼓舞作為祭祀性的舞蹈,被視為“四舊”而被禁止。在這三十年間,許多老藝人,已作古。現在系統的、完整的掌握原有的鼓點,跳法的人為數不多,有的鼓點、跳法已近藝絕的邊緣。
2、經濟上壓力的影響。過去作為稻耕生產,自給自足的族群,進入現代社會,由於人口的增加,現代生活高質量要求的壓力,原有的生產能力已不能滿足人們當前的需求,在開放的政策下,人們紛紛離開故土,特別年青人更是遠走他鄉,尋機創造自己想要的財富,久而久之,隨著他鄉的生活、生產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浸泡,他們原有的文化技能和原有的心理文化特征,漸漸地喪失和異化,從而在客觀上造成了對自己祖輩所處的環境和文化存在著一種自卑心理,瞧不起自己的家園和文化,更不願意做出努力將祖先的文化遺產傳承延續下去,致使民族民間文化逐漸走向消亡。
3、舞台藝術需求的影響。近年來,許多反排苗寨青年,為了外出創收,帶著以反排木鼓舞為主要土風歌舞到全國各地去演出,本來就沒有完全掌握木鼓舞藝術,加之舞台藝術的需要,他們采取斷章取義,任作改造,致使原有系統的完整的舞蹈藝術,殘缺不全,逐步面目全非,現在有的章節已不被他們掌握。
4、外來文化的影響。由於交通的改善、通信、電視媒體的發展,加之家庭影視文化電器的普及,部分居民雖不離開本土,但視野已經不斷的開闊,自娛自樂的家庭文化電器的方便,與外界往來交流的增多,不受集體共同參與的個人自由,加之對現代時尚文化的追求,久而久之,漸漸地失去了自己民族文化認同的心理,從而大大地加速了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品種的滅亡。
5、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的普及對苗族文化來說是一把真正的利劍,一方面為苗族人獲得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並進入更多元的文化場景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和心理准備,另一方面則將苗族和本文化隔離開來,為生命構建了一個與日常生活及族性傳統幾乎毫無關聯的知識體系,青少年整個成長期都在現代學校度過,他們所受的教育和所獲得的知識都是國家統一教材的知識和社會共性知識的教育,他們所有時間都集中在現代學校安排的知識學習上,根本沒有多余時間去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加之苗族是稻作無文字的民族,苗族青少年要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客觀上已成為不可能。
另外國家人口與計生政策的實行,大多數的家庭都少兒少女,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加之父母望子成才的心切,所有資金的積累都用在自己子女讀書求學上。客觀上父輩已無視下輩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這就是導致民族文化無人傳承的境地。
總之,導致民族民間文化品種面臨涉瀕危的因素很多,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應該成為我們迫在眉睫要考慮的問題?!保護民族文化不是簡單的傳承,需要與今天文化,市場做更好的融合,讓更多的人走入到原生態文化中去.對此要采取一切措施對優秀的民族文化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