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西藏----珠峰篇
“沒看到過珠峰,便不算到過西藏”的說法可能有些過頭,不過對於很多人而言,去看珠峰確實是他們去西藏或者想再去西藏的動力。畢竟,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珠峰是世界的第三極。
只是去珠峰對一般人而言確實是個挑戰,即使對於已經來到青藏高原的人同樣如此,因為拉薩的海拔不過3700米,而珠峰大本營的海拔是5200米,何況,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在珠峰大本營住宿一晚,也就是說在海拔5200米的地方待上十幾個小時,這確實是個挑戰。
而且,從拉薩去到珠峰路途遙遠,路況不佳。我的行程,相信也是大部分去到珠峰的普通游客的行程,是這樣的,第一天一早從拉薩出發走318國道去到日喀則(這一段路可能是西藏境內路況最好的路,雖然來回只有兩車道),在日喀則住一晚(辦邊防證,觀扎什倫布寺),第二天一早從日喀則去到定日,在定日吃午飯,然後是約100公裡的搓板路,耗時大約四到五個小時,黃昏到達珠峰大本營,看日落,住宿,第三天一早看日出,原路返回日喀則,宿日喀則,第四天繞路山南,觀江孜宗山抗英古堡,白居寺,寧金抗沙峰,羊卓雍錯等,然後於傍晚時分回到拉薩。
318國道雖然可能是西藏路況最好的一條路,可是依然是考驗駕駛技術的一條路,因為來回只有兩車道,而且很多地方是山路,不僅坡度陡,而且是急彎。再加上天氣變幻無窮,一會兒晴一會兒雨,還有可能下雪。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重卡在此條路上高速前進,真是叫人捏一把汗。而輕便如四輪驅動的陸巡只要司機不集中注意力,也隨時會發生意外,這就是前篇提到的陸巡滑入路邊排水槽的原因。此時,如果沒有人提醒,很有可能發生二次意外,因為路太窄,彎太急。
不過這一路的風景依然震撼人心。徐霞客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很顯然,他是沒來過青藏高原才說的這話。飛機入藏,在高處便可看見層巒疊嶂,但在陸地上又是另一種風味。遠遠看見一山,以為繞過去便可有開闊視野,可是走近前來,才發現後面又疊了一重山。所有關於山脈的形容詞如群山連綿,崇山峻嶺,層巒疊嶂等等在此刻都如此蒼白。
陸巡一會兒在山谷中行進,一會兒盤旋於盤山公路上,山的顏色也在變換。也許是山的本色就有不同,但我相信,同樣有天氣的原因,藍天白雲下的山色顯然不同於陰霾中的山色。而在陽光的映射下漂下片片白雪,映襯著遠處雪山,更是平原上絕無可能一見的奇景。在這樣的風景的伴隨下我們翻過了海拔5248米的嘉措拉山口。在山口我們停車照相,四處看看,沒感覺到什麼高原反應,於是覺得5200米不過如此,覺得在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過一晚上不過小菜一碟。事實證明樂觀得太早了。畢竟在5200米待上十分鐘和待上十小時大不相同。
在定日的一家四川飯館用午飯的時候,發現四面的牆壁上都貼了牆紙,牆紙沒蓋到的地方有人(永遠,到處都有這樣的人)題了“到此一游”。我開玩笑說“老板,你應該貼空白牆紙讓大家寫啊。”老板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早寫滿了!去年314以後公安讓蓋起來,據說是以防暗號聯絡。”乖乖龍地東。
從定日出來不遠,便是邊防檢查站。不客氣地說,裡面的武警態度惡劣,辦事效率低下。更關鍵的是,旁邊的一個公共廁所臭氣遠揚。T生和J生先去,我後去,走到跟前,看見他倆還沒走進去,就被熏了出來。西藏旅游,如果不解決廁所問題,始終沒有競爭力啊。
過了邊防檢查站不遠,便從318國道下來轉上了所謂的“珠峰路”。路邊立了一牌“離珠峰102公裡”。看見此牌,讓人激動不已,沒想到,居然還要再開四到五個小時。從此牌上去,大約30公裡處有個遮古拉山口。天氣晴好的時候,從這山口往南看去,可以看見四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婀娜多姿地展現她們的身段,她們從左到右分別是馬卡魯峰,洛子峰,珠穆朗瑪峰,卓奧友峰。那一刻,你沒法不激動。人生有幾回這樣的機會?
從山口上下來(也就是這一段,巴桑有一段直接從路上開了下來,顯示了一下他的駕駛技巧和全時四驅的能力),一路塵土飛揚。可一路上仍可看見點點的藏族村莊頑強地生存在這惡劣的環境裡。
漸漸地,離珠峰越來越近了。車行到絨布寺的時候,珠峰是如此真切地近,雲彩也未完全擋住真顏。我們大叫著跳下陸巡,四肢顫抖地舉起相機一陣亂拍。因為我們知道,也許,也許只要兩分鐘,珠峰可能就會完全被雲彩遮擋。如果不抓住這白駒過隙的時間,那將是怎樣的憾事!
果然,過了一會兒,珠峰便淹沒在雲海中。陸巡繼續向上,來到大本營下的帳篷區。據說,這兒的帳篷都是定日縣政府安排當地的藏民出租賺錢用的,圍成一個方形,由於交通不便,物品的價格黑貴,一瓶山下賣兩元的農夫山泉礦泉水賣二十元。巴桑將我們徑直帶到了一個叫“LAKHEY”的帳篷,帳篷的主人是個叫LAKHEY的藏族小姑娘,漢語說得不好。巴桑開始享受他的啤酒和香煙,T太休息,T生和J生試圖向上步行到真正的大本營,我沒有同去,因為雖然沒有明顯的高原反應,可是天快黑了,風也很大,小心駛得萬年船吧。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小心沒錯,因為T生他們最後還是沒能走到大本營,可是回到帳篷後,T生卻病倒了。好在他的體質不錯,第二天便恢復了大半。但也著實讓人擔心了一把,特別是T太。
我把行李放下後,背著相機向旁邊的山澗走了過去,想找個好角度再拍兩張珠峰。天空中有黑色的飛禽成群飛過,不過不像是鷹或隼,倒像是烏鴉。山澗不寬,踩了兩塊石頭便很容易越過去。只是,畢竟是海拔5000米的地方,做了幾次這樣的動作後,便感覺氣喘不已。再回頭看,自己離帳篷區很遠了,附近也沒有其他游客。安全起見,還是回去吧。
天很快就黑了下來。由於雲層很厚,終於沒能看見日落中的珠峰。
LAKHEY燒犛牛糞幫我們做了湯面,照明是白天的太陽能。T生此時已無力地躺在了床上,連吃面條的力氣和胃口也沒有了。那一刻,其實我非常擔心,畢竟不是平地上,而是在5000米的珠峰大本營。巴桑卻很輕松,安慰T太說沒事,睡一覺便好。
太陽落山後,溫度迅速下降。一開始爐子裡的牛糞的余熱還可以維持帳篷裡的溫度,但很快,溫度便下降到了冰點以下了。我們雖然人人都蓋了幾層被子,然後再將帽子蓋在臉上,可是能感覺冷風颼颼地在面頰上像小刀刮一般地吹過。
好冷。
巴桑兄早已入睡。而我們幾個內地游客卻翻來覆去地無法真正入睡。半夜中,翻身坐起,拿起放在桌上的礦泉水猛地灌了一口,卻感覺是一條冰線從喉嚨中滑了下去。好冰啊!
於是一宿幾乎無眠。後來才知道,沒睡著幾乎是最輕的高原反應了。在其它帳篷裡,有人在還沒入夜的時候便已下山,而也有人吸了一晚上的氧氣。
半夜三點出來小便,看見朗朗晴空,傍晚的雲層均已消逝不見。群星閃耀,讓人又想起康德的名句:“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 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 ——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藏民是否因為經常這樣仰臥星空,所以這麼有哲學感,這麼篤信佛教呢?
晴朗的天空讓人奢望可以看見明早日出的珠峰。可是畢竟沒有完滿,早上五六點再出來,天空中的雲彩已經越來越多,到後來,終於遮蔽住了珠峰。本來我還想倔強地再等上一會兒,巴桑勸說:“再等下去也未必能看見什麼。”於是帶著些許滿足和些許遺憾向回程前進。
坦白地講,珠峰雖然讓我激動(畢竟是世界最高峰),但在我個人看來,卻不是最美的山峰。我曾去過阿爾卑斯山區,瑞士和意大利邊界的馬特洪峰(Matterhorn)個人認為就要比珠峰更具美感,雖然它的海拔只有4478米。此外,西藏經常被和瑞士比較,也許是因為都是多山地帶。不過,瑞士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就是旅游者可以很方便很舒適地到達任何一個景點,而西藏旅游離這個水准還差得太遠。
從珠峰下來,回程路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景致是羊卓雍錯(簡稱羊湖)。羊湖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另外兩個是納木錯和瑪旁雍錯。羊湖是最容易去到的一個聖湖,因為它就在公路旁。而納木錯海拔更高,由於天氣變化快,很多時候由於下雪封路,根本進去不了(我去的時候就碰到這種情況,而同車有人已經是四天中第二次來而又沒能進去。我還在猶豫中要不要為了納木錯再去一次西藏),勉強進去,也容易發生車禍(我到西藏的那天便聽說前些天又旅游車翻在了去納木錯的路上,導致多人死傷)。至於瑪旁雍錯在交通極為不便的阿裡地區,能去到的普通游客可謂少之又少。羊湖據說是個堰塞湖,但奇怪的是它是個鹹水湖,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湖水碧藍碧藍的,導致有朋友看了我的照片評論說“水藍得像假的一樣”。
沿著羊湖邊的公路再翻過一個山口,便又來到了拉薩河畔。在一個看起來頗為普通的地方,巴桑停了車,讓我們下去照相。那是個河邊的點,靠馬路有棵樹上掛滿經幡。這是個看拉薩河谷景色的好地方,可是除此之外,也沒什麼特別啊。疑惑間,順著小路往下走,看見了幾把刀在石頭邊放著,正在奇怪它們的用途時,巴桑在上面發話了:“這裡是貢嘎居民水葬的地方,這是他們的習慣,那些刀是用來切割屍體的。”聽到這話,雖然是朗朗晴空,還是忍不住打了個寒顫。將信將疑間,再仔細看那幾把刀,放它們的地面上果然有些疑是血跡的痕跡。天!這水葬台可就在交通要道旁啊。
和T生J生一起感慨了幾句,便也釋然。本來水葬就是藏民喪葬的一種方式,我等異教徒又來發哪門子感慨。獵奇,本來不就是我們來西藏的目的之一麼?

(珠峰)

(318國道旁)

(318國道上的彩虹)

(遮古拉山口遠眺珠峰)

(N年前拍的馬特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