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之後我們便去往雲岡石窟,路是新修的,但還沒完成,原本設計的是要修一條護城河,再栽上花草樹木,但石窟中的石像最忌諱的便是水,之所以雲岡石窟能保存至今且艷麗依舊,大同的干旱天氣應是功不可沒。所以修河之舉被中途喊停,後面要怎麼做現在還沒下文,於是只見到漫天黃土飛揚,一陣風吹過,感覺喉嚨裡都是沙子,呼吸困難。雲岡石窟是大同最有名的歷史古跡,位於大同市西郊16公裡處武周山南麓,始鑿於北魏年間,迄今已有1600年歷史,因其高處名雲岡,故取名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石窟共有大小洞窟53個,我們跟隨景區指引,從第1窟開始參觀。
前面幾座石窟中的石像風化嚴重,只剩下個大概外形,真正的精品從第5窟開始。第5窟和第6窟是一組雙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窟分前後室。前室5間4層木結構樓閣,是清朝順治年間重建的。第5窟後室主像為三世佛,中央釋迦坐像高逾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室內壁面滿滿雕著各種龕像。第6窟後室中央雕直通窟頂的2層方形塔柱,上層四面雕立佛,下層四面開龕造像,四周壁面浮雕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教故事畫面。一踏入洞窟,我已經被眼前的壯觀景像所震撼。很難形容此刻的感受,我參觀過意大利、梵蒂岡的古跡,但不曾有如此震驚。去年我也參觀過洛陽的龍門石窟,那時已經感慨石窟規模之宏大,但與眼前的石雕相比,卻是遜色不少。因為眼前的石像,色彩依然艷麗,雕刻精美絕倫,而洞窟之大,實在難以形容,無法想像古代的工匠是如何完成這傳世巨作的,以至於我真的會懷疑眼前的一切是外星人所為了。石窟中的佛像幾乎沒有什麼風化,基本保持原貌。為了保護它們,兩個洞窟中都嚴禁拍照,包括前室的壁畫也都不許拍攝,有多名保安看守著,連帶隊的導游都會喝止那些偷拍的游客。我從第1窟看到第20窟,也只有這兩個石窟是禁止拍照的。看著眼中那些雕飾富麗的雕像,我的手指也是蠢蠢欲動,心中想要偷拍的念頭怎麼也遏制不下去,眼見不時有游客趁著人多不備偷拍,我也終於忍不住偷拍了幾張,唉,真是罪過罪過!僅僅是驚鴻一瞥,也難掩其驚世之美。但如果想要真正領略那鬼斧神工、巧奪天工之美,只有親身去到實地去體會了。
第7、8窟也是一組雙窟,雖也建有樓閣,但其中的石像很多都已被風化,所以保安的措施也就沒那麼嚴格,人們可以隨意拍攝。
再後面的洞窟,外面都不再有木制樓閣,而是直接暴露於外。大部分的雕像,或坐或立,寶相莊嚴,雕刻精美,線條飽滿,雕刻細膩,彩色歷經千年依然艷麗如昔,令人稱絕。每一幅石刻,都有一段佛教的傳說或故事,我對佛教僅是略有涉獵,所以也就不去詳究其歷,只是參觀而已。
有一座釋迦坐像,右手起勢,為了支撐右手的重量,工匠在在手腕處又雕了個小人以單手相托,可見古代工匠的聰明。據旁邊的一個導游說,這個小佛高達1.8米,從下面望上去可實在是看不出來,由此也可看出主佛之高了。不過也有失敗之作,第16窟中的主佛像,為了支撐手臂,也在手下雕了一個石柱,但可能由於當時計算的比例有誤,選錯了支撐力點,所以最終那只手還是難逃折斷的命運。
在第15窟的洞外,見到一人席地而坐,正聚精會神地面對雕像寫生,身後不少游人駐足,不時發出一兩聲贊語。
行行停停,到了正對景區大門的第20窟。這是一座釋迦坐像,高達13.7米,面相豐腴,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東側的立佛像體態端莊,而西側的立佛像早年已被毀去。時值國慶長假,景區裡中外游客絡繹不絕,與這尊大佛合影留念似乎是人們的必做功課,我自然也不能免俗。
至此,雲岡石窟的精華部分已經看完,因時間所限,我們沒有繼續看後面的石窟。對比雲岡和龍門,後者更讓我驚嘆與震撼。雲岡石窟中的石像,比較多的是毀於自然風化與水份的滲透,因其本身的石質就不如龍門的質地堅硬。而龍門石窟的石像,則更多的是毀於人為的破壞,包括戰爭時期的盜搶和文革時期的打砸。當然現在的政府對兩處古跡的保護都是非常重視了。
從石窟回到市區,我們先簡單地用了午餐,然後去往懸空寺。
(詳細圖文版游記請至http://***/itravel2009)

(雲岡石窟)

(第6窟)

(精美絕倫的石像)

(精美絕倫的石像)

(第20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