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http://***/s/articlelist_1633739235_0_1.html
D9(9月10日)早7點趕赴車站坐班車往和靜再轉班車到達庫爾勒。宿庫爾勒。
D10(9月11日)早游庫爾勒市容和清真寺外觀。約11點坐班車往庫車,4點到達庫車新縣城。宿汽車站旁交通賓館。王姐等3人去老城購物和游玩,我則獨自去網吧上網,而後再飽餐一頓。
庫爾勒市很干淨,庫爾勒其實是塔裡木油田的後勤基地,基本上是漢族人建起的一座城市。這個城市更多是為了油田員工休閑的大後方,由於發現了油田,城市的建設速度比喀什要快的多,同時物價也是新疆最高的地區。庫爾勒給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它的乏味:到處都是四五層高的方方正正灰色系的樓,寬寬的空洞的街道,像某個北方小鎮一樣的小店鋪一間挨著一間。行走在街道上的多是漢族人的面孔,偶然會有一些維族人閃在其中。
要出發去庫車了,我在汽車站廣場周圍的小攤前轉。一個男人賣力地向我吆喝著庫爾勒香梨。這個城市如此以這種香梨為驕傲,以至於它的別名就叫梨城。我不敢肯定可以買到真正的庫爾勒香梨,只買了8只,好像才花了3塊。回到候車室吃梨時,才發現這是我從未吃過的美味的梨,它的皮那樣酥甜,讓人幾乎感覺不到皮的存在。梨肉沙甜多汁,口感細膩。如果為了這別處不可尋的庫爾勒香梨,那我冒冒失失地來到這個城市也不算冤枉。
庫爾勒至庫車的大巴上的5小時又悶又熱,車內既不開空調又無窗戶可打開。慶幸自己沒有在更炎熱的8月來南疆。
庫爾勒街頭
D11(9月12日)早5點出發,包捷達380元全天游玩庫車大峽谷、克孜爾千佛洞、烽火台、蘇巴什古城等,晚10點回旅館,宿同上。
我真是非常喜歡庫車,在這裡,自然風光、歷史名勝、古老建築和人文民俗都是那麼艷麗多姿,難怪古龜茲人能夠在這裡創造出那麼迷人的樂舞,這實在是一片讓人充滿靈感和遐想的土地。
因為獨庫公路正在重修,從庫車到克孜利亞大峽谷的70公裡需要跑上近2個多小時,正好可以慢慢欣賞沿途的各種地貌。大自然在這裡充分展現自己的鬼斧神工,讓那些紅的黃的山體縱向地褶皺,再用雨水河水把它們進行切割侵蝕,洗去中間夾帶的土層,只剩下片片板岩直指向天,一如張開的手指。
由於找的司機全無帶攝影游客的經驗,並沒有在日出前帶我們到達可以看到日出的最佳地點,等日出高高升起之際才遺憾的知道拍攝地被東面的一座山峰所遮擋,從而錯失了拍攝日照金山的絕佳機會。我事先網上聯系的馬師傅與我無緣,此乃第一大遺憾。
庫車大峽谷
去克孜爾千佛洞的路大部分比較好,從峽谷走不到一個半小時就能到。聽講解員說,由於處在佛教自西向東傳入中原的路上,龜茲曾是著名的佛國,這一帶的佛窟壁畫歷史比敦煌的還要早,而且人物形像也還沒有中原化。千佛洞分東西兩區,東區較遠,我們便只參觀了西區。這裡開放的有七個窟,因為使用的是礦物顏料,這裡的壁畫只有青綠白紅四個顏色,許多紅色已經褪為黑色——青色用的是來自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青金石,綠色用的是綠松石,白色是石膏,紅色為朱砂。這裡最有特色的要數天相圖,很多洞窟頂上都繪有太陽神、月亮神、火神和風神,還有許多佛的本生故事,一個菱形格裡畫一個,栩栩如生又規劃有致。有兩個窟曾有臥佛,今已不見,過去的牧民曾在裡面生活,他們的煙火把壁畫都熏黑了。僧舍都開有側室以擋風寒,室內還有壁爐,可是因為開鑿在山洞裡,只能借由窗口自然排煙。大部分人物的眼睛和面部都被毀了。講解說:“這是因為穆斯林反對偶像崇拜,生活在千佛洞周邊的穆斯林就毀掉了壁畫的面部。”殘破的壁畫,失去雕塑的龕台,被挖掉面部的恐怖人物造型,走在一個個洞窟裡,我感到寒冷,雖然外面的陽光刺得人睜不開眼睛。
克孜爾千佛洞
從克孜爾千佛洞回庫車的路上,寬寬的庫車河干涸河床邊上,一片雅丹地貌中,昂然矗立著一座十幾米高的漢烽燧——克孜爾尕哈烽燧,那連體雙塔的造型在四下一片曠野中格外給人以震撼。
克孜爾尕哈烽燧
反方向往東走,不久又能在庫車河兩岸看到始建於魏晉年間的蘇巴什佛寺遺址。據說唐玄奘西天取經時也曾在此逗留,而你一旦看過那東西兩寺隔河相望的壯觀、那高大的殿牆和挺拔的佛塔,你一定會如我一般對它昔日的輝煌五體投地。
蘇巴什佛寺遺址
庫車河谷的風景十分獨特,像一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地貌復雜多樣,許多山的形狀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印像較深的是克孜爾尕哈烽燧附近,溝壑縱橫,顏色是灰白色的,天生就像是強盜魔鬼出沒的地方,雖然一點兒美感都沒有,但很難將它忘記。
D12(9月13日)早購物、中午小吃、下午游玩庫車老城、庫車大寺、參觀維族人家和庫車大巴扎。宿火車。
庫車新城步行街
庫車有一條步行街,那裡都是飯館,我們今天中午到那裡去吃飯。正是初秋,吃什麼不重要,喜歡的就是坐在餐館,享受庫車。

為反恐超市寄存箱臨時移至室外

新城火車站售票處

庫車新城超市
下午首先來到老城的庫車原世襲回部親王府。在門外拍了照片後在路邊看到一堵仿佛城牆的黃土牆,厚厚的,只有七八米,就殘破在那裡。路邊石碑上寫著清城牆遺址,這裡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難道史料上輝煌記載的龜茲不過是眼前這座與北方任何小縣城無異的破爛小城?


親王府
在庫車老城離巴扎不遠的一條巷子深處是著名的庫車大寺,這座始建於十六世紀、毀於大火後又於1931年重建的清真寺最為特別的地方是這裡的宗教法庭,裡面牆上掛著最後兩位法官的照片,他們都曾留過洋。宗教法庭裁判的依據是《古蘭經》,刑具是鞭子,輕罪用普通皮鞭,重罪用裡面包沙的寬皮鞭,少則一鞭,重則八十。如果刑罰是八十鞭,即使犯人已死也必打足八十鞭,而如果八十鞭後還沒死則必有後福。



庫車大寺
從庫車大寺出來,穿過幾條維族小巷,進入了維族人居住區。這裡沒有老老的木屋,只有泥和磚蓋起的簡陋房屋。小巷地面鋪著錯落的條磚,孩子們嬉戲而過。有些家門口種著小樹,透過每一戶大開的院門,看到院子裡都有大大的葡萄架。小巷呈網格狀,四通八達。我們像一只無意中闖入的蜜蜂,走到哪兒算哪兒。這裡是庫車維族人聚居最核心區域,應當極少有漢人走進來,我明顯感到他們眼神的警惕,他們像看怪物一樣從巷子頭一直盯我們到巷子尾,表情冷森森極其嚴肅地審視著我們。



維族人居住區
繼續走著,路上跑動著許多用來拉客的三輪小車,它們後廂全部改造成一個大平板,上面鋪著艷麗的織毯,人們都側坐在平板的兩側,小孩子坐在板的中間,最多的時候,一輛小三輪上拉了十多個人。小三輪車慢悠悠地跑著,得得而過。街上還跑著很多小毛驢拉的車。
走馬觀花看完老城巷子,我們坐著三輪車走進老城的巴扎。在一座大橋下,過去的龜茲古渡口,干涸的庫車河床上停滿驢車馬車牛車,巴扎就在河兩岸的大街小巷上擺開,兩條腿的、四條腿的、兩個轱轆的、四個輪子的、擺攤的、趕路的,把個道路擠得混亂不堪,而我們則不急不慢地看風景,悠閑的拍照。看那些驢車、電動車、汽車、貨車為了前進而焦頭爛額,看那些賣牛羊肉的、賣菜的、賣水果的、賣日用雜貨的、五金器皿的或吆喝,或靜候。



庫車巴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