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蒙馬特高地

作者: laonian

導讀 (蒙馬特教堂) 巴黎1(蒙馬特高地) 傍晚沉浸在巴黎的“深度游”中,周末,蒙瑪特高地,除了游客,本地人前來扎堆兒的更多。跳的、唱的、搖滾的令人眼花,還有不留神就拌腳的地攤,小販身上掛著雜七雜八的小商品串游著。“群眾”川流,膚色混雜,黃人、白人、黑人你擁我擠的,很“國際化”, 豈止是熱鬧啊。 我一時有點懵,不明白是到了哪旮瘩?眼前的巴黎和有 ...


(蒙馬特教堂)

巴黎1(蒙馬特高地)

傍晚沉浸在巴黎的“深度游”中,周末,蒙瑪特高地,除了游客,本地人前來扎堆兒的更多。跳的、唱的、搖滾的令人眼花,還有不留神就拌腳的地攤,小販身上掛著雜七雜八的小商品串游著。“群眾”川流,膚色混雜,黃人、白人、黑人你擁我擠的,很“國際化”, 豈止是熱鬧啊。

我一時有點懵,不明白是到了哪旮瘩?眼前的巴黎和有關浪漫情懷的想像有點不靠譜!聽說巴黎還有更熱鬧的移民社區,非洲的牛皮膠,印度的調料都特地道。其實北京的某些局部地區也這個樣,有這村兒,那村的,像後海除了擁擠外還有漂亮的水面和小船。

白色的蒙瑪特教堂,(也叫聖心教堂,)建成近百年了,如今聳立在高地的最高點上,聖潔雄偉。那圓頂被稱為拜占庭式,整體又有著羅馬式風格,顯示著莊嚴肅穆的姿態。因層層台階上坐滿了納涼休閑人,又籠罩上了一種包容親切的氣氛。

巴黎是的多元顯而易見,這也是一個角度,生動地、多方位地詮釋著世界性、平民化又市井氣的一個側面。各色人等在這個城市和平共處或互不干擾,各找各的樂。

暮色初降,從高地眺望巴黎市區,也擠得不可開交了。在人海裡體會著滄海一粟的自我,有渺小和被淹沒得身不由己的感覺,那種微不足道到讓人很茫然。

據說高地下面蒙馬特公墓裡真有一座茶花女的墓呢。葬在那裡的是巴黎一個名妓,曾經是小仲馬的情人,也是瑪格麗特的原型。看著眼前歡樂嘈雜又年輕的人群,我想,那個的可憐的悲劇女孩,靜靜地長眠在此,已經不太有人記得起她了吧?那麼書裡出現的白色茶花會在春天開嗎?故事裡的花如此出名,後人會種上去的。可惜,我們的團游,沒機會去看了。

從教堂沿著石路走不遠,就進了畫家村。法國的畫家村不少,我見過開滿莫奈筆下那種睡蓮的美麗池塘花園的圖片,好像是在諾曼底,曾以為那才是比較像樣的。而這裡的場面不像被主流社會認同的畫家聚集區域,懸掛瑣碎,琳琅滿目,略顯粗糙雜亂,設施比較簡陋。

不要小看街頭藝術家,也許他們在金錢上並不富有,但據說他們中有的很有天賦和格調,受到世人尊敬。同時他們的存在締造出這座城市的藝術氛圍,也反映了一部分巴黎人的喜好和市場需求。

這地界兒裡的戶外咖啡座密度極大,供不應求,人挨人,分不清誰和誰是一撥的。先坐進去的想出來解個手都難,看來世界上的城市真是越來越趨同了。

有些藝術家的思路我是跟不上的,前不久在國家大劇院看到了陳畫家的大幅油畫,勞動人民髒舊的皮靴登上了大雅之堂。還見到抱著大磚頭坐在圖書大廈裡的行為藝術家被警察客氣地攙進了辦公室,讓我們俗常人摸不著頭腦。而這裡的幾幅看不懂的畫,起碼色彩還是漂亮的。看到有些標價的,便宜的小畫也要幾百法郎。

我不知道這個群體誰是主流、非主流,更不明白學院派和街頭派的界限。行為超群怪誕的人,不知才華是否卓越?在眼下熱鬧的場面上,我良莠不明。不知都有哪些大家也曾經是在這裡起步的?好像梵高,畢加索也都在此地居住活動過。

有些東西被刻薄的人們視為垃圾,說法也許太過。表現自己的藝術追求是自由吧,誰有權利來鑒定精品呢,時間和歷史?教授權威?還是市場呢?

蒙馬特的街頭畫家們隨和實在,笑容可掬,善於溝通。以那樣的熱情地迎來送往,極富耐心地為男女老少作畫,形成了一個特別的市場。畫家們像我曾經見過的小鎮上的照相師傅,幫普通人留住歲月、記載時光,再現青春。那些作品有的會成為一個家庭的傳家寶呢。

看到畫家們盡心盡力,他們自己在這個過程裡快樂著,周圍的人都高興,讓我感到了自己的亂挑剔和勢力眼。

街心表演的那個小醜,逢人就笑得輕松燦爛,你拍照,他擺出滑稽的炮斯,伴奏的老同伴都很賣力氣。當然身邊有收錢的盒子,這笑容時可以換錢的,但給不給隨您的意。

進了兩個路邊小鋪子,卻沒發現有意思的貨色,創意有些貧乏,我指的所謂獨到的商品,也許不輕易被賤賣。在這樣一個大眾娛樂的場所,必須有這樣的點綴吧。

不管怎麼說,多彩的巴黎也有他們塗抹的這一刷子,立體的,有色調的,活生生的。這暮色裡的眾生相和五顏六色的畫板一起留在了我的巴黎記憶裡。

紅磨坊

據說當蒙瑪特高地還是個小村莊時,這裡布滿了葡萄園和小磨坊,可以想像,巴黎市郊有這裡的彎曲小路和田園,那景致一定是以自然純樸來吸引人的。

而位於此區(十八區)的紅磨坊建成於1889年,比聖心教堂還大了20多歲。那時,經歷了普法戰事操勞的人們,常聚於此,消遣找樂,很快又因畫家的系列畫和舞女們春光大泄的康康舞聞名於世了。以至於今天人們還會用香艷、宗教、藝術的和平共存來形容蒙瑪特。

歷史上曾有過英國人認為這裡的演出放蕩,難登大雅之堂的時段,可熱情大膽的康康舞卻一直受法國人喜歡,如今舞者們更是把紅磨坊的演出當成美和藝術的追求與傳播,精彩的節目受到本地和各國游客的贊嘆和歡迎。

我們被導游告知,女士觀看紅磨坊演出要穿得越少越好,當然是戲言。我們多換了無袖連衣裙,可巧那天還真有點涼,劇場裡的冷氣又開得足,要想人前裝樣子,就只好人前挺著了,也算入鄉隨俗吧。

劇場裝潢多彩熱烈,座位很好,(票價140歐)六人一桌,暗紅的桌布上事先擺好了玻璃盤,服務生送來酒桶,兩人一瓶冰香檳,等待開演時,我們就開始不斷的碰杯了,一丁點酒量也沒有的我們瞎比劃,兩口一毫升的品吧,要的就是這個氣氛。

熱烈的音樂驟起,讓所有人精神大振,隨著大幕的拉開,非常華麗的舞台布和景燈光放出炫目的光彩,盛裝出場的男女舞者的行頭身材及容貌都無可挑剔,男色女色都燦爛,真是滿台驚艷,讓所有人眼前都發亮。完美的舞姿歌聲還有笑容讓我們領略了夜巴黎的又一份華彩。

劇場不大,每個位置都和舞台很接近,歌舞雜技口技都很新穎,節奏緊湊,風趣詼諧,互動熱烈,氣氛輕松歡快,熱熱鬧鬧,表演是雅俗共賞的。我們不時舉杯助興,熱烈鼓掌,精神愉悅並享受。當然在國內都什麼舞蹈也不愛看的,還是省了吧,不如去吃點好吃的。

如果是喜歡看舞蹈或芭蕾的,不要錯過紅磨坊。120多年久演不衰必有他的道理,體驗之後才能領略一種夜巴黎的風情。

據查,這個團的幾十名演員來自世界各國,全部是受過正規戲劇舞蹈學院訓練的專業舞者,基本功很好,並經過非常嚴格苛刻的甄選。還有就是大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可是良家女孩男孩,不存在生活所迫。據說紅磨坊是許多學舞蹈的女孩實現夢想的地方,她們以能在此體驗舞蹈生涯為奇跡和驕傲。

如果觀眾腦子不猥瑣,不往歪處想,我覺得那場面優美華麗,很健康。很熱鬧,還很好玩。玻璃釭從台下突然升起,美女在水裡和巨蟒上下翻覆,台下游客被點上太去,充當口技演員的替身,非常詼諧。至於無上裝,她們有那個資本,還配有很好的裝飾,賞心悅目,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我相信,許多游途中的美景、美色在人的眼裡,也在心裡,它在於你自己怎麼看,怎麼想。



(在蒙馬特高地)



(熱鬧的蒙馬特畫家村)



(遠眺巴黎市區)



(紅磨坊)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