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順的日子——與兩道靚麗的彩虹同行

作者: kevin_shaw

導讀“泰順”這個名字是很有來歷的,好像是“國泰民安,人心思順”之意,我不想仔細地查資料了,就這麼理解吧。其實泰順在“十一”假期之前,它對來說也是十分陌生,先是在九月份的《旅行家》雜志看到了一篇介紹文章,後來一個叫彩虹的朋友向我推薦了廊橋網,使我知道了在中國的浙南有一片土地,那裡有如虹的廊橋、別致的碇步、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淳樸、安寧的 ...

“泰順”這個名字是很有來歷的,好像是“國泰民安,人心思順”之意,我不想仔細地查資料了,就這麼理解吧。其實泰順在“十一”假期之前,它對來說也是十分陌生,先是在九月份的《旅行家》雜志看到了一篇介紹文章,後來一個叫彩虹的朋友向我推薦了廊橋網,使我知道了在中國的浙南有一片土地,那裡有如虹的廊橋、別致的碇步、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淳樸、安寧的泰順

泰順在浙江的最南端,緊鄰福建,被群山環抱。初入泰順,便感到滿目青翠。當汽車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疾馳時,透過車窗,看到溪水縱橫,小船被驅使著劃破了溪水如鏡的表面。水邊人家正在忙忙碌碌,岸邊毛竹青青,一簇一簇地快樂地生長著。順著山勢,一層一層的梯田攀比著,看看誰最高,田中的水稻業已成熟,正泛出喜人的金黃色,羞答答地低著頭等待著收割。飛霞弄晚,炊煙裊裊,眼前的景物被淡淡地籠罩住了,恰似一幅中國水墨畫——江南水鄉圖。

到三魁了,這是第一個拜訪的小鎮。在車站邊上的小旅館住了下來,便急不可奈地租了一輛三輪車四處閑逛。騎車的那位大爺有55歲了,身體清瘦,倒還硬朗。泰順方言很難懂,一路上我們慢慢地閑聊。小鎮人口不多,年輕人幾乎都在外地打工或做陶瓷生意,鎮上主要就是老人與孩子了,本來就安靜的小鎮更顯得有點冷清,還好有我們這些旅行者,還為小鎮帶來一絲生氣。老人很友善,帶我看了蔣宅橋和劉宅橋,還為我講了很多有關橋的故事。回來的時候,也許是一路上聊天有些熟悉了,他不好意思向我要錢了,最後要了20元。我想他與我老爸差不了幾歲,別與他討價還價了,就直接付了錢。

晚飯時,在一家小店裡吃粉干。鎮小店多,小店十分的冷清,聽說我是北京來的,更顯得熱情了。正好趕上他們吃晚飯,便熱情地將他們吃的一種炒的寬寬的米粉給我盛了一小盤讓我品嘗,味道比我吃的粉干要好些。來之前,聽說泰順茶葉很有名,可與杭州的茶葉一比,便找開茶葉店了。在道邊一家茶葉店裡,讓一位老人家挑了兩種比較好的,一樣沏了一杯。等沏茶的功夫與老人閑談,談話很困難,主要是因為方言的問題。好在老人的兒子來了,他在鎮政府上班,普通話說的好些,我們又繼續聊了很多有關泰順的風土人情。所沏的茶很一般,起碼沒我想像那麼好。與老人的兒子談了很長時間,臨走時買了一點茶葉,直到我離開溫州時剛好喝完。

回到住處後已很晚了,洗完澡,沏上剛買的龍井茶,等彩虹一行人的到來。接到電話要改住西旸,我戰戰兢兢地提出換旅館時,老板很爽快地同意了,並且沒有收一分錢,還說你先去休息吧,到時我叫你。我可不好意思這樣去做。

次日清晨,推開窗戶,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被薄霧籠罩著的小鎮,遠離塵囂,顯得如此的清新、安寧。

如虹的廊橋

初識廊橋還是在電影《廊橋遺夢》中,泰順的廊橋可說是燦若晨星地撒落在這片大地,無論是從數量、年代、工藝等方面相對於美國的廊橋絕對是有過之而不及。它已經溶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它對於當地人來說是那麼的平凡和普通,都不值得一提。對於孩子來說那就是玩耍的樂園,不止一次地看到十來歲的孩子在那裡戲耍,或三、五人在那裡做游戲,或幾人在廊橋的柱子上爬高。有些廊橋就坐落鎮中,直到現在,它還是人們通行的要路,但是,我不喜歡,因為它與周圍的現代風格的建築格格不入,廊橋放在那裡就像是走在王府井大街上突然看到了一個穿馬褂的,如果可能我倒願意去大自然的環境中,看那被山水環抱著的彩虹。

我最感興趣有五座廊橋,其中位於泗溪的姐妹二橋——溪東、北澗,是被建築學家譽為世界上最美的虹橋。它們的驚世之美讓我無話可說,另外三座則分別以形、景、氣質讓我折服。

文興橋位於筱村,它的外形非常奇特,一邊高一邊低,歪的。對此有很多的傳說,一種說法是徒弟背著師傅趕工,造成的差錯;另一種說法是當時一個本地師傅,一個外地師傅分別從兩頭修起,本地師傅故意難為外地師傅,橋基起的高並趕工,將橋合攏的任務交給外地師傅,而外地師傅競將大橋合攏。當然這只是傳說,其實是與該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是匠心獨具。

毓文橋位於洲嶺,是所有廊橋中與景色交溶的最好的。廊橋為景色注入了靈魂,有了它,此地競顯出了勃勃生機,而山水為它平添了嫵媚妖嬈。倚欄遠眺,挺拔的群山,清清的溪水,蒼翠的樹木,不禁讓人想要生出翅膀,御風而行。

三條橋的也位於洲嶺,是氣質最獨特的,恰似深谷幽蘭。為了領略它的芳容,我們步行了半小時的山路,它是唯一沒有被現代文明所打擾的廊橋,遠離塵囂,周圍只有溪水、青山、古樹為伴。我問一位當地人,在如此偏僻之處,為何要修橋呢?原來很早以前,這裡是由福建進入浙江的一條要道,由於山洪將上游的一個重鎮完全衝毀,從此後這條路就慢慢被遺忘了。遙想當年,這條繁華的商道,每天都會有無數人從此通行,南來北往的客商會在此歇腳停留,高談闊論著天南地北的事情。很多的朋友、戀人會在此分別,敘述著綿綿情意。也難怪在橋上會題有不知是何方情種的大作:

《點絳唇》

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

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

如今,也只我們這些慕名而來的旅行者還會記得它,它的百年滄桑只有訴說給清風、明月了。

別致的碇步

所謂“碇”就是石制的錨,以固定船身,所以碇步就是用以固定步伐的石頭。仕陽碇步和壽寧碇步比較有特色,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只到看到了仕陽碇步。仕陽碇步有222齒,據說是中國之最。碇步看起來,十分的簡單,在河中心擺幾塊石頭罷了。其實不然,我在碇步上仔細地觀察了半天,為了建造碇步,首先要在建造碇步地方的兩邊河床上用石頭鋪起很長的緩坡,以緩解水流,保護碇步的基礎。然後以花崗岩和青石兩色石塊砌成高低兩層。最後在每齒迎著水流的方向砌上一塊三角狀的石頭,來緩解上游水流的衝擊力。它分為雙色高低兩層,書上說是為了夜間辨認,我的感覺蠻像是雙向車道。貌不驚人的碇步,仔細地看來卻充滿了智慧。我喜歡碇步,它是如此簡單、實用,樸實無華。在很多的地方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不論像在仕陽碇步那很寬的河面上,還是在很窄的無名小溪上,它都能勝任。沒有廊橋那般的精美、耀眼,但是很別致。

廊橋伴古居

廊橋與古居有著天然的聯系,二者在建築結構和風格上同出一轍,相生相伴。泰順的古居很多,大部分都是明、清兩代遺留下來的,保存的非常完好,到現在還有人居住。

中國人一向是重官輕商,仕農工商,官排在首位,商人排在最後,這一點在宗祠中特別明顯。很多宗祠中,在房梁上都貼有“進士及第”、“狀元及第”或升遷的捷報,雖經歷百余年風雨侵蝕,但字跡卻依稀可辨,可追溯到道光、鹹豐年間,有些比較講究的地方懸掛的是匾額。在雅陽的李氏宗祠中還發現了一張民國年間某人升入高中的捷報。可見讀書做官在當時的確是件光耀門楣的事情。

徐嶴村乾隆年間的吳舉人府,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地面上用石子鋪成的鯉魚跳龍門圖案,還有用蝙蝠、鹿、壽桃等鋪成的圖案,像征著福祿壽喜。客廳中高懸匾額“直方足式”,是某位大學士題寫的,我問現在還住在這裡的吳氏後人什麼意思,答曰:“不知道”。他們還保存著當時這位吳舉人的畫像,滿身官服,倒也威武。在屋裡書案旁還有一把重達86斤青龍刀,據說當舉人讀書累了就會揮舞一番,想當初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也不過如此,他倒是文武全才,難得!

蓮頭村的張十一故居也非常不錯。張十一的後人帶我們參觀了這座住宅。張十一是排行在第十一,這座宅子是他爺爺建起來的,就因張十一曾任四品兵備道,後來這位宅子就叫張十一故居,這又是中國官本位的思想起作用。整個宅院建造的規制整齊,結構嚴謹,做工精細,廊檐、屋頂下雕刻的花紋、圖案精美非常。據這位後人講,他也曾做過木匠,像這樣的住宅,現在很難再做出來,可見當時工匠水平之高了。整個宅院中匾額、對聯很多,都是當時高官顯赫贈送,據說這位張十一是當時有名清官。與這位張氏後人的閑談中,意外得知了,他還保存著張氏家譜。隨手翻開一本,是本賬簿,裡面夾著一張契約,競是康熙五十一年立下的,這裡平生以來觸摸的最古老的東西。

泰順就像一座沒有大門的博物館,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可以向你講述那悠遠年代的故事。時光荏苒,歲月在無聲地改變著一切,物逝人非,只留下那廊橋、古居,去追憶昔日裡的無限繁華。


精選遊記: 溫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