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下午我們兩個已過花甲的老人,乘K751軟臥下鋪,從上海南18:32發車,行程14個小時,9月15日8:32到九江站。火車太慢,老是停車和停站,睡覺很不踏實。吃了自帶的早飯,下了火車,我們在火車站先買了9月18日20:20的返程火車K753的硬臥下鋪。出站原已准備化80元打的去廬山,後來因為出租車出了問題。改為乘九江到廬山的中巴班車,每人15元,車子開了50分鐘在10:30到達廬山大門,司機要求我們下去買門票(旺季4-10月180元,其他120元),同時我在上山買門票的地方買了觀光車票80元/人,72小時內有效;特別提醒是從買票開始計時的,旅游觀光車的票應該是從你第一次用開始算時間的。每個站點都有個拿POS樣東西的人管,刷卡同時要按指紋,一卡一用。如果進大門的時候不買車票,就要到牯嶺街南面過了隧道的地方買票。個人還是比較推薦觀光車,因為廬山各景點間距離還是有點遠,靠走吃不消,包車不劃算。觀光車分東線和西線,東西線在隧道那兒是終點站,可以換乘。一般能去的景點都有站點停,上車的時候和司機師傅說好,否則他會默認不停。
然後進山門繼續乘中巴車到牯嶺鎮。我們帶了簡單的背囊先找旅館,由於我們既不是周末又不是暑假,正是旅游低峰的時候,旅館都很空,11點走到廬山雲天別墅,看了房間不錯,也干淨,房錢還價到標准間100元/天(開價150元,旺季要300元),24小時有熱水,這很重要,因為爬山回來洗個熱水澡既舒服又能消除疲勞。因此選了這裡,洗刷後吃午餐。
今天西線旅游線路:
頭天上山的路線是花徑→錦繡谷→仙人洞→大天池→龍首崖→大天池→大壩→烏龍潭→黃龍潭→三寶樹→蘆林湖→牯嶺鎮
下午11:40開始沿大林路步行至花徑,順路可覽飛來石,即冰川遺跡-冰桌巨石。花徑園內,繁花似錦、曲徑通幽,可賞如琴湖湖光山色,並有曲橋通往湖心島風景如畫。有花徑亭:在花徑亭中石上刻有“花徑”二字,傳說系白居易手書;白居易草堂位於如琴湖畔,在園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陳列室”,著名雕塑家王克慶制作的白居易石像立於湖畔。出園後到天橋,傳說朱元璋一步跨天橋。實際上二石相差很遠,在合適位置拍攝,二石相連成天橋。
自天橋循左側石級路前行至仙人洞,這一路是一段長約1.5公裡的秀麗山谷,稱錦秀谷。沿錦繡谷傍絕壁懸崖修築的石級便道游覽,可謂“路盤松頂上,穿雲破霧出。天風拂衣襟,縹緲一身輕。”谷中千岩競秀,萬壑回縈;斷崖天成,石林挺秀。一路景色如錦繡畫卷,令人陶醉。一路景點很多,有觀景平台、獅子口懸崖、好運石、險峰金鎖關、好運池、觀妙亭、游仙石、竹林寺、“石松”等。在游仙石通觀錦秀谷,萬丈深淵,千岩萬壑,還可見山林險峰氣像萬千。
接著到達仙人洞,仙人洞是道家的福地,洞中立有呂洞賓的石像!仙人洞位於錦繡谷的南端,有參差如手的“佛手岩”。在佛手岩的覆蓋下,一洞中開為仙人洞。在仙人洞左旁有老君殿,內供奉太上老君李聃。還有老子騎牛雕像。仙人洞的左側有石砌的月亮門,門楣鐫刻“仙人洞”三個大字。在月亮門內有一巨石突兀,形如蟾蜍,名“蟾蜍石”,有一勁松插石挺立,稱為“石松”。石上刻“縱覽雲飛”、“豁然貫通”摩崖大字,石下亂雲飛渡,如入仙境。毛澤東的著名詩句“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使仙人洞景點名揚四海。從仙人洞出來還可看到明太祖朱元璋為紀念其“神柢”周顛所建的御碑亭,亭坐東向西,純石結構,碑高4米寬1.6米。
從仙人洞出來有旅游觀光車站點,能夠前往大天池景區。不過也可以乘坐滑道過去,30/人。滑道起點就在旅游觀光車站點後面,到達大天池景區大概需要8分鐘。但是我們走的是滑道右手邊的陽明小路,路很隱蔽,開始路是土路兩邊樹木高聳,不時有樹木的根莖突起,完全的自然風味,空氣清晰,走起來讓人心情愉悅,也比較好走,後面的路是樹林中的條石,更好走了。走一刻鐘就看到大天池炮台;外觀粗壯、輪廓呈現圓形、傘頂的佛殿的圓佛殿;山上聳立著一座天池塔,塔為一閣式石塔,五層六面,高20余米;塔西有一石質方台,名天心台,為林森所建,台下有碩大臥石,平滑如鏡,上鐫“照江崖”字樣;路旁有個金龍魚池,就是一個2米*5米的破池子,很荒蕪,看了超級失望。
順路往前走就到了天池寺山門。繼續前行可至大天池,大天池勝景眾多,有殊台月夜見佛光。 昔天池寺,寺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因供奉文殊菩薩而得名文殊台。尤其是月色朦朧之夜,閑坐台上,眼前深谷中經常會出現點點如同燈光般的亮點, 由少漸多,時大時小,時聚時多,時隱時現,閃閃爍爍,人稱“佛燈”。還可看到鬥姆亭、廬山松,大天池即為天池寺放生池,呈長方形,碧水悠悠,光靈如玉。池後為新建的天池寺。天池寺原名峰頂寺,初為晉慧遠所建,至南宋嘉定年間重建,後毀於兵火。現在能看到天池寺遺址。大天池即為天池寺放生池,呈長方形,碧水悠悠,光靈如玉。天池寺可以休息一下。
由大天池西南側,循石階下行數百米,便可見一崖拔地千尺,下臨絕壑,孤懸空中宛如蒼龍昂首,飛舞天外,這就是龍首崖,下午三點到達龍首崖賞廬山三絕之絕壁,這裡懸崖處拔地千尺、下臨絕壑,驚險無比 ,在龍首崖上憑欄俯瞰石澗峽谷,可見懸索橋似的彩虹橫臥,獅子岩、方印岩、文殊岩、清涼岩、萬丈梯等諸多景致,奇石累累,姿態萬千。從懸崖左邊一石亭觀看,龍首崖懸壁峭立,一石橫亙其上,恰似蒼龍昂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幾棵虯松,宛如龍須,微風吹佛,恰似龍須飄飛。還可看到鐵船峰俗稱“桅杆石”,與龍首崖隔澗相望,高峰矗立,似巨艦昂首,故而得名。考慮到時間已晚,沒有去石門澗。
下午四點返回大天池,乘西線旅游觀光車從大天池站至電站大壩站。一路往西前往至游烏龍潭,賞龍潭瀑布,烏龍譚的美,古書記載,它原來本由三個大小不一的譚組成,“中上兩譚皆高數十百丈,下譚稍平夷”。現在只見一譚。注意:在這裡可千萬不能洗手哦!烏龍潭曾經是西游記的取景處。後到黃龍潭邊,黃龍潭幽深、靜謐,古木掩映的峽谷間,一道溪澗穿繞石壘而下,銀色瀑布衝擊成暗綠色的深潭。在黃龍譚洗手,可以帶來好運!一路還可看到鐫著“降龍”二字的巨石。繼續前行至三寶樹:一棵銀杏(又名白果,公孫果),形同寶塔,高30余米,有1600余年。兩棵柳杉(原名婆羅,從西域引進的樹種),各高40多米,均有600余年的參天古樹,要兩三個人才能抱住。在黃龍寺門口,是“廟堂之寶”,故得名“三寶樹”!還有新建的大雄寶殿,殿後面是黃龍寺。下午五點沿黃龍寺旁小路,走20分鐘到蘆林大橋和蘆林湖。1954年此地築壩蓄水,於是高峽出平湖,青山綠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為廬山添了一處勝景。毛澤東同志曾多次於該湖中游泳。 湖上有蘆林大橋,高30米,橋壩一體,攔水成湖,於是高峽出平湖,為廬山增添一美景!
最後乘東線旅游觀光車從蘆林大橋站至運管所站。傍晚六點到牯嶺街街心公園,它位於牯嶺街的一端,建於1954年,後於1987年重修。公園南背牯牛嶺,北臨剪刀峽,傍嶺臨谷壘壩築土而成,面積為5000平方米。2000年又擴建5000平方米。公園呈三角形。園內曲徑小道,蘑菇亭昂然。茂林嬌花,芳草萋萋。園中央築有一個半月形大花壇,壇上安放著一頭臥即待起的石牛。石牛由數塊巨石鑲嵌而成,約高2米,長4米。造型生動,融合雕鑿、圓雕、浮雕等技法,具有抽像的神韻,使一頭強勁有力的牯牛借石質而生。基座上鐫有書法家啟功寫的“牯嶺”二字。這頭石牛是牯嶺的像征。回雲天別墅洗澡休息一會。原想在雲天別墅餐廳吃晚飯看了菜單感到比較貴,因此到街上的“家常菜”店點了二個菜和飯,感到還是比較干淨實惠。
9月16日東線旅游線路:D2運管所站(始發站)→含鄱口→植物園→五老峰→三疊泉→蘆林湖→廬山博物館→廬山會議舊址→美廬→牯嶺鎮
早上我們6點半起床,7點到馬路對面“家常菜”店吃了早飯13元,1碗手杆面、1碗餛飩、2個饅頭。清晨牯嶺鎮上一批大霧,還下著小雨,天也較冷,因此還是回雲天別墅穿外套和拿雨具。走到運管所站乘觀光車,山上天氣多變,先到含鄱口已過9點,天氣也轉多雲,但觀日出的時間已過。我們先賞著名的冰川角鋒“犁頭尖”,它在含鄱口西側,為著名的冰川角鋒“犁頭尖”活像一塊犀利的犁頭,耕耘著茫茫雲海。含鄱口是廬山觀日出的最佳地點,含鄱口海拔1286米,含鄱嶺和對面的漢陽峰之間形成一個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盡山麓的鄱陽湖水之勢,故得名。 含鄱口對面為廬山最高峰“漢陽峰”,北面為廬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為廬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今天雖晴但有小霧,在含鄱口觀景台還可以遠眺鄱陽湖。四顧左右:右是廬山最高峰漢陽峰;左是五老峰;中間的大片水域是浩淼鄱陽湖。湖光山色,景色宜人。特色峰-五老峰的確很像毛主席的側影。遠眺五老峰,可見五峰聳立,峰尖觸天。
先進含鄱口山門,踏著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欄遠望呈現魚肚白的天際。一會兒,鄱陽湖上的天幕金光萬道,紫霞升騰,驀地,一輪旭日從煙波浩渺的湖面噴薄而出,染紅了藍天綠水和遠山近嶺,十分壯觀。接著到含鄱嶺上一座方型樓台即望鄱台,也廬山觀日出的勝地-“望鄱台”。沿路還看到三逸鄉冰溘渦窖。
接著到植物園,是我國著名的亞熱帶高山植物園,創建於1934年,面積3平方公裡。植物園以研究灌木為主,兼茶果、園林、藥用植物。該園不僅是科研基地,且為風景勝地。以松柏類植物和杜鵑花為主,有“活化石”水杉萬株!我們主要看了一下暖棚。在路邊買了兩個玉米棒吃,共6元。
乘觀光車至五老峰,它地處廬山東南,因山的絕頂被埡口所斷,分成並列的五個山峰,仰望儼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們便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稱為“五老峰”。它根連鄱湖,峰尖觸天,海拔1436米。五峰中,二峰最奇、三峰最險、四峰最美、五峰開闊。游客量力而行,到了二峰的指示牌處,可只抬頭望其它山峰,有些游客認為,只看到亂石一堆,不過如此。其實,勝景如何,只有身臨其境才知,發燒友可攀著亂石爬上去,直至峰頂,觀山勢之險,亂石之奇,這才真正感受到廬山之盛名不虛。
我們到達五老峰大門已經10:25,進門不遠有一個五老峰導游牌,顯示到1峰為0.8km、到2峰為0.88km、到3峰為1.28km、到4峰為1.36km、到5峰為2.36km,到三疊泉車站6km.。10:55到一峰,上面有個石亭,在峰頂的亭子小坐,俯視牯嶺鎮,遠眺鄱陽湖,可辨認蘆林湖所在。11:05到達二峰,二峰最奇都是石頭,沒有樹木。到三峰的山路上可看到石刻,五老洞,廬山迎客松,11:30到達三峰,此峰最險,峰頂有“日近雲低”、“俯視大千”等石刻。11:35到達四峰,第四峰最高、最美,峰頂雲松彎曲如虯。下有獅子峰、金印峰、石艦峰、凌雲峰和旗竿峰等小峰,往下為觀音崖,獅子崖,背後山谷有青蓮寺。在四峰等處多待一會,會看到周圍的景色隨著雲霧的變化而若隱若現,有時候還能看到峰從雲中出,感覺很贊,美不勝收。由於時間還早,天氣好,看看風景,呼吸新鮮空氣,我們決定還是慢慢爬上五峰吧!可以走完全部五個峰,不留下遺憾。12:10到達五峰頂的石亭。但是,一定要小心,天氣不好的時候,五老峰是著名的雷區,山頂上還是很危險的。五峰確實開闊。中午吃的是自帶干糧。沿指示牌走小路到三疊泉站已經下午1:00,因為感到有些累決定今天不去三疊泉,而游廬山名人別墅 。感廬山政治名山特色。
廬山的名人別墅是廬山最重要的景致之一,有人評價說,這裡是“萬國建築博物館”。廬山別墅始於19世紀下半葉,均采用歐洲、美洲民間建築風格建成。廬山景區中心牯嶺,至今仍保留著美、英、法、德、俄、芬蘭、荷蘭、奧地利、意大利等二十多個國家風格不同的別墅共1000多棟。
乘旅游觀光車到博物館,廬山博物館又稱蘆林1號。在蘆林湖畔,有一棟中西合璧的別墅式建築。別墅1961年興建,1984年改成博物館館址。 解放前廬山各棟中外別墅中的精品、陳列品和歷史文物是館藏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博物館內展出歷代名瓷中的精品,有漢代的青瓷、唐三彩、宋影青瓷、明青花瓷、清逗彩瓷,特別是明清代的展品,都柔潤細膩,非常精美。館內還收藏了蔣介石用過的“蔣”字瓷盤,宋美齡的像牙柄扇;以及蔣介石五十歲辰時,官僚們贈送的佩劍和銅硯。另藏有青銅器、陶器、工藝品、金石篆刻、歷代錢幣等藏品,其中也有許多是難得的珍品。還有毛澤東在廬山期間曾住過的地方,有起居室,衛生間等。
博物館的展品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清代畫家許從龍歷時6年所繪制的《五百羅漢圖》。原畫共有200幅,幾經戰亂,只剩110幅,後經多方搜集又找回兩幅,現共有112幅。
接著乘旅游觀光車到廬山會議舊址,現為人民劇院。1934年建成,石木結構,平面呈“丁字形“,總面積2500平米!位於牯嶺東谷擲筆峰麓。這裡原是蔣介石在廬山創辦軍官訓練團的三大建築之一,於1937年落成,名廬山大禮堂。解放後改名“人民劇院”,外表壯觀,內飾華麗。曾召開三次中共中央的重要會議:1959年的八屆八中全會(廬山會議),1961年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的九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同志主持了這三次重要會議
最後乘旅游觀光車到美廬,美廬(蔣介石別墅)在廬山牯嶺東谷,有一條蜿蜒而來又蜿蜓而去的長衝河。在長衝河畔,有一座掩隱在一片綠蔭深處的英國券廓式的別墅。美廬由英國人赫莉設計,赫莉曾與宋美齡交好,於1934年將這棟房屋贈送給宋美齡。蔣介石見這裡環境恬靜美麗,而宋美齡的名字中又有一個“美”字,於是命名為“美廬”,庭園中臥石上的“美廬”二字為蔣手書。導游打趣讓我們看“美”字,這成發現從下往上看,就是個大王八,大家大笑不已,估計蔣在當初寫這字的時候可能沒有理想到這點,否則不氣死才怪。它是蔣介石和宋美齡在廬山的舊居。美廬是廬山所特有的一處人文景觀,它展示了風雲變幻的中國現代史的一個側面。是我國唯一一棟國共兩黨最高領袖都住過的別墅。當年周恩來就是在這裡同蔣介石進行國共合作的談判。20世紀50年代的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也曾住過這裡。如今,這裡收藏的留存物品、歷史照片極具歷史意義。
美廬由主樓和附樓兩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為455平方米,建築面積為996平方米。石牆圍的庭園內有泉水淙淙流過。登十字型長石階,步通透式涼台,進入室內是一裝飾典雅、中西合璧的會客廳。貓眼綠的地毯,墨綠的沙發,牆壁上掛著宋美齡不同時期的半身照片,以及蔣介石夫婦在“美廬”生活的部分照片。
緊鄰是當年“第一夫人”的臥室,室內陳設基本保持原貌,居中有雙人廳床,據說是用英國優質木料制作,床左側放置一圓形雕花梳妝台,方櫃上擺設著精致的像牙扇等物品。
二樓,是蔣介石的辦公室、會客廳、臥室,臥室的配置和宋美齡臥室相仿,卻多了一張躺式沙發。辦公室的斜對面,是侍從室第二處主任、有“文膽”之稱的陳布雷辦公室兼臥室。辦公室的左邊,分別建有涼台和陽台,均為石柱、石欄,寬闊安適。
與主樓相連的是附房,此為1934年冬,按照主人的意圖所增建的,采用封閉式內廓聯為一體。從外面看為一排玻璃窗,而內部布局為一側是通道,一邊是各自獨立的各功能用房:餐廳、琴房、侍衛室等。而今,此處被辟為展覽廳。展覽廳所展示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一為“美廬”留存物品;二是國民政府要員們在“夏都”政治活動的歷史照片及歷史物品;三是牯嶺歷史風貌及三十年代所拍攝的廬山名勝照片。
“美廬”留存物品主要有宋美齡彈奏過的德國制造的立式鋼琴,宋美齡閱讀收藏的精裝英文書籍,宋美齡畫的《廬山溪流》等三幅水彩畫;蔣介石聯煙時,由陳銘樞贈送的禮品----銀質茶具;“美廬”宴請時用的餐具。蔣介石萬花盤、碗;以燃燒煤油為動力制冷的菲賽爾冰箱,1.2米長的透雕像牙等。
展示廳展示的歷史照片主要有1934年9月,蔣介石參加廬山軍官訓練團畢業典禮;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與馬歇爾在“美廬”涼台上會談;1946年中秋節,蔣介台夫婦與駐華美軍司令吉倫將軍夫婦,在含鄱口野餐等。
美廬對面是周恩來紀念室。接著走到廬山戀電影院。這個影院,只放映”廬山戀“一部電影,每天播放幾場,25元一位。據說放映次數已創了吉尼斯世界記錄。還看到新建的廬山圖書館,不遠就是牯嶺街,山上最繁華的地方。這條自東向西略成弧形的半面街道,蜿蜒於牯牛嶺西麓,依山而建。商店、旅社、餐廳、書店、酒樓、車站、咖啡廳、舞廳、商場等服務設施均掩映在綠蔭叢中,形成天街雲市般的山鎮。這裡不僅是廬山政治、經濟、文化、旅游接待和療、休養的服務中心,而且是通往各景區、景點的交通樞紐。下午3:30到牯嶺街街心公園,位於牯嶺街的一端,園內曲徑小道,蘑菇亭昂然。茂林嬌花,芳草萋萋。 夜幕降臨,在廬山牯嶺街心公園,還可賞牯嶺正街和窯窪一帶萬家燈火,仿佛是天上的銀河在閃爍。回雲天別墅洗澡休息一會。到街上商店看看,買些特產百合干、干筍、石魚和明天要吃的礦泉水。晚飯選一個比較干淨的飯店,吃一盤紅燒廬山魚和一盤紅燒豆腐,二碗飯共25元。飯後散步一會就回雲天別墅看電視休息。
9月17日東線旅游線路:正街站→河南路口站→會議中心站→運管所站(始發站)→三疊泉站→運管所站(始發站)→環山路口站
我們6點半起床,7點不到在馬路對面菜場旁小吃店吃早飯,2碗豆漿、2根油條、4個肉包共9元。清晨牯嶺鎮天氣較昨天暖和,因此接受昨天的教訓,只穿長袖襯衫。走到正街站乘觀光車到運管所站再換乘東線觀光車到三疊泉。當地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到纜車站旁有一個導游標示牌,顯示纜車站到纜車站1.102km、到一疊茶室1.8km、到三疊泉3km。因此准備花約一天的時間,沒乘纜車(纜車往返80元/人(約十分鐘,單程費用40元)。,步行前往三疊泉。乘纜車並不能躲過最難走的千級台階,反而錯過沿途至美的景色,一路可觀溪流,耍泉水,自在得多。我們沿纜車站旁小路,步行了約40分鐘,就到了纜車站。三疊泉門票:51元/人,另外還要買返山徽章,一元一個,作為回廬山標志,返山時可退。過三疊泉收票處,就是1000多級台階,是體力消耗最大的一個景點,我們慢慢走半小時就到三疊泉觀瀑台。
三疊泉素有廬山第一景觀的美譽。三疊泉位於五老峰下,澗水由五老峰崖口流出,分三級跌下,故稱“三疊泉”。 每疊瀑布各具特色,上級如飄雪拖練,中級如碎玉催冰,下級如玉龍走譚,甚是壯觀!一疊直垂,約20米,二疊彎曲,約50米,三疊最長最闊!飛瀑流經的峭壁有三級,溪水分三疊飛瀉而下,落差共155米,很是壯觀。
站在第三疊抬頭仰望,三疊泉水拋珠濺玉,宛如白鷺千羽,又如明珠飛灑。在暮春初夏多雨的季節,飛瀑恰如發怒的玉龍,衝破青天,凌空飛下,雷聲轟鳴,令人嘆為觀止。
有趣的是歷史上,三疊泉曾長期未被發現,隱居在它上源屏風疊的李白和在它下游白鹿洞講學的朱熹都不知咫尺之地有此勝境。直到南宋,三疊泉才被人發現。
在三疊泉游覽,拍照和休息了半小時,繼續下山,在途中看到在二山之間的鋼索上,有2人騎自行車走鋼索表演和3人騎自行車走鋼索表演,太驚險了!大約20分鐘就結束了,真是運氣不錯。沿路還看到駱駝峰、鐵壁峰、飛來石、望鄱亭、鐵壁精舍、南宋石刻、鷹嘴峰、天門潭又稱小三疊和玉川門等景點。到達玉川門已經10:40,下面景點已不多,決定返回,同時可以補充看下山時忽略的景點。山中天氣變化太快,快到三疊泉觀瀑台時,又下雨又起霧。景點就顯得模糊,但是卻別具特色。上山走得慢,11:30到三疊泉觀瀑台,休息吃午飯,接著上山原來想像得很難爬,反正時間充裕,慢慢爬吧!實際上並不很累,台階有上有下,而且中間有平路可以休息。12:30到纜車站。現在最難走的路已完成。時間還早,這條路一直沿溪流前行,與三疊泉的嘈雜相比,是個休閑的好地方。因此一路走走玩玩,篤悠悠地散步到青蓮寺三疊泉站已下午二點了。看來昨天的決定比較明智,保存體力今天游三疊泉才不太累。乘東線觀光車到運管所站(始發站)換乘西線觀光車到環山路口站,回雲天別墅洗澡休息。
9月18日我們6點半一覺醒來,精神氣爽,洗刷後收拾行李。7點不到在馬路對面菜場旁小吃店吃早飯,2碗豆漿、2根油條、2個肉包,1個棕子,共8元。飯後回雲天別墅結帳,到牯嶺街隧道口乘廬山到九江的中巴班車,過了50分鐘到九江,再乘車到九江火車站,在私人寄包處寄背包,實際上在候車室內也可寄存。這樣可以輕松游九江。
我們先乘車到能仁寺,門票:10元/人。能仁寺古稱“承天院”,位於九江市庾亮南路,是九江的三大叢林之一,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開放寺廟。 始建於南梁武帝年間(502-549年),唐代大歷年間,修建了大雄寶殿和大勝寶塔,從此,能仁寺逐漸興盛,宋代元佑增添了鐵佛殿,但元朝至正年間,寺院毀於戰火,明朝初年至清朝道光年間,能仁寺又次第重修,並於乾隆年間達到至盛時期,然而,清朝鹹豐三年(1853年),能仁寺再次毀於戰火,盡成焦土。之後,從鹹豐三十一年開始,能仁寺又開始重建,至解放後,政府曾兩次撥款維修,能仁寺又復往日勝顏。
能仁寺依坡勢築就,寬闊的山門上題有“能仁古寺”四個大字,土紅色的山牆上,鑲嵌著“南無阿彌陀佛唵囓(口臨)”九個金黃色的大字,意為“信佛可解除孽障,斷卻煩惱”,寺院分前、中、後3個院落,縱軸線上依次是山門、天王殿、雙陽橋、大雄寶殿、鐵佛殿、藏經樓等建築,布局規整,層次分明,殿宇巍峨,佛像莊嚴,主要建築大雄寶殿為磚木結構的歇山頂式,單層重檐,以小青瓦覆頂,古樸肅穆,氣勢端莊。
能仁寺雖屢經戰火,但仍以“能仁八景”引入入勝,富有神奇色彩,另有大勝塔、石船(又稱飛來船)、雨滴石、雙陽橋、誨爾泉、鐵佛、冰山、雪洞;大勝塔內有磚砌梯階可供登塔眺望,可盡收潯城風光、遙觀匡廬雄姿;雙陽橋是橫跨於放生池上的三孔石橋,據傳夕陽西下,可立於池東觀賞雙日倒影;石船則是因寺僧夢見鐵佛渡江而鑿成,船中坐一鐵佛(真鐵佛已經毀於十年浩劫,現為泥塑)。
能仁寺中的“冰山雪洞”曾為法國傳教士於1930年恃強侵占,當時住持將其告上法庭,怎奈當時政府懦弱無能,以致鑄成歷史醜劇,而“冰山雪洞”的景觀則慘遭傳教士破壞,寺僧只好將幾塊殘石搬至鐵佛殿前,沿用前稱。
走不遠到南湖旁的和中廣場,沿湖經過湖堤到天花宮,門票免費。天花宮俗稱娘娘廟。座落九江市區李公堤中段。宮半湖繞,登樓憑窗,可眺湖光山色。據《德化縣志》載:宮系同治九年所建。磚木結構,外表塔型。內有娘娘殿、娘娘亭和禪房等,占地約1100平方米。所供奉的送子娘娘,其實為五代時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宋太祖乾德三年,因為孟昶戰敗不久死去,花蕊夫人被送宋宮但不忘故主,繪孟昶畫像私掛奉祀。此事被宋太祖入宮見追問,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說“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幸未追究。送子之神,於是從宮中傳到民間,晚清年代,把張仙男身像改花蕊女身像,天花宮也自然供托所謂的送子娘娘了,過去一度香火十分旺盛。
湖堤另一邊是甘棠湖,甘棠湖位於九江市城區,是一座天然湖泊。古名稱為“景陽湖”,面積約80萬平方米,平均水深1.4米,由廬山泉水彙聚而成,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前後,李渤出任江洲刺史時,為防止汛期時長江水倒灌,危及九江城,便在湖中築60米的長堤,設閘門以控水位。長堤將湖面分成東西兩半,東為南湖,西為甘棠湖,後統稱為甘棠湖,甘棠湖在三國時期曾是東吳的水軍基地,湖區內景色優美,楊柳依依,碧波蕩漾。
再沿李公堤和甘棠湖走到煙水亭,門票免費但要看身份證。甘棠湖中心的小島上原有東吳名將周瑜的點將台,後在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年),著名詩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於周瑜點將台原址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因其《琵琶行》中的名句“別時茫茫江浸月”而得名為“浸月亭”。
在北宋年間,著名理學家周敦頤之子周壽來九江為父守墓時,在甘棠湖堤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名為煙水亭,明朝嘉靖年間,浸月亭和煙水亭俱廢,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九江關督黃騰春在浸月亭的故址重建煙水亭,之後,煙水亭屢毀屢建,至清朝光緒年間,才形成規模,人們習慣把島上的建築群成為煙水亭,建國後,修九曲橋,連通湖岸。
煙水亭建築群分為左、中、右三路,左路有翠照軒、聽雨軒、亦亭等,右路為浸月亭和船廳,中路依次是煙水亭、純陽殿、五賢閣和觀音閣,島上的建築風格協調、清新典雅,楹聯匾額,或敘事繪景,或寫意抒情,雅趣盎然。島上中路的煙水亭現已成為九江市的文物陳列室,內藏文物多具地方特色,而五賢亭則是為紀念陶淵明、李渤、白居易、周敦頤和王陽明而建。
在交通路的東亞快餐吃午餐,干淨、快捷而且很實惠。飯後乘5路公交車到潯陽樓,門票: 20元/人。位於潯陽江邊,是一座古樓。高度21米,面積為1800平方米,外觀三層,內裡卻有四層,整體格局,渾樸典雅,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氣勢非凡,這是重建的潯陽樓,一座仿宋模式建築,顯得古色古香。
原樓是座酒樓,始建於唐,宋朝重修,以後屢經興廢。宋時樓的題書“潯陽樓”三個字傳為蘇東坡所寫,如今匾額三個蘇體金字出自趙樸初的筆端。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敘述,宋江在潯陽樓醉題反詩,引出了一幕鬧江州故事,頗令人尋思回味。大牆上鑲嵌著大型瓷畫,重現昔日一段風雲,如鬧江州的眾好漢劫法場、智取無為軍、李逵鬥張順等畫像,再現了當時的情節。展廳陳列著有關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的人物瓷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看了動人心弦。樓內裝飾布局,可說是以《水滸傳》中人物在江州活動之內核而展開的。
沿江走不遠就是鎖江樓塔 ,門票 20元/人。鎖江樓位於九江市區的長江邊上,如要乘船進入九江水域時,鎖江樓的寶塔(文峰塔)就會映入眼簾,因此,鎖江樓就成為了九江的像征。鎖江樓原有一樓一塔,明朝萬歷十四年(1586年),時任九江郡守吳秀,為防水患,據陰陽家之言,在九江臨江的回龍磯上募資修建了鎖江樓,時稱江天鎖鑰樓,高三層,樓旁有四頭鎮水鐵牛,後又在在樓南建立了一座高25.26米的寶塔,名為文峰塔,又稱回龍塔。塔內有木梯可盤旋而上。
明朝萬歷三十六年(1598年)六月十七日夜,九江發生地震,江邊岩基石崩潰,鎖江樓及兩條鐵牛墜入江中,鎖江樓塔和另兩條鐵牛幸存。
清朝年間對塌樓進行了重修,但是在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鎖江樓和剩余另兩頭鐵在此罹難於戰火,唯獨文峰塔孑然屹立於長江邊上,形單影只,塔影鎖江。
鎖江樓內有瓷器展出,其中有一個世界第一薄胎大瓷碗,口徑1260mm,江西景德鎮生產。確實又大又精致。文峰塔下的平台上有一個銅牛,制造極好,牛身花紋很精致,表面都很光滑。
1938年6月,文峰塔在日本侵略軍的炮火之中,雖傷痕累累(三處彈痕、向江邊傾斜76cm),但依舊聳立江邊,雄姿挺拔。
解放後,在原址上又重建了鎖江樓,占地1.8萬平方米,並在九江長江大橋與文峰塔之間,新鑄兩座銅牛,每座銅牛長3.1米、高2.7米、寬1.5米,重達1.5噸,再次,重現了鎖江樓的塔樓相依、銅牛鎮水歷史風貌。
鎖江樓出來走不遠就到鎮水牛噴泉廣場,看兩座銅牛。
接著乘5路公交車到 琵琶亭, 門票 5元/人。亭始建於唐代,後屢興屢廢,亭坐落在現長江大橋南端,臨江而建,是一座極具中國古典園林色彩的建築。整個建築群由亭、台、樓、池、圃組成。亭聳立在景區正中醒目的高台上,平面呈八角形,上下兩層,重檐青瓦,粉牆立柱,造型簡潔,氣勢雄偉。亭下前方豎立著白居易高大的漢白玉全身雕像。雕像後鑿有一方池,現在無水,完全是個廢池,池後築有一高大石平台,台左右有石階相連。石台正面照壁上嵌著一塊由毛澤東書寫的《琵琶行》詩刻。亭院正中,矗立著漢白玉白居易塑像。亭院兩旁建有碑廊,鑲嵌著歷代詩人題詠琵琶亭詩賦共56塊碑刻。
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詩人白居易由長安貶任江州(今九江市)司馬。翌年秋天,送客於潯陽江(今九江市北長江一段)頭,有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訴說身世,觸景生情,因作《琵琶行》贈之,亭名由此而來。
琵琶亭旁的九江長江大橋始建於1973年12月,是繼武漢長江大橋之後,我國在長江上建造的第八座大橋,也是我國目前最長、工程最大的鐵路、公路兩用橋。鐵路橋長7675m、公路橋長4460m江中有橋墩10個,主河槽216m的大跨度,也居全國橋梁之首。1992年九江長江大橋公路橋正式建成通車,1995年大橋鐵路橋貫通。大橋全線貫通後成為京九鐵路的樞紐。大橋附近有鎖江樓塔、琵琶亭,相映成趣,成為游客觀光的一個景點。
琵琶亭游覽結束已經下午3:30,接著乘5路公交車到火車站,陡步到南湖公園看看。在餃子店吃晚飯,飯後到火車站取包候車。乘k753硬臥回滬,9月19日11:40到上海南站。六天廬山自助游圓滿結束。
旅行建議:
1.山上景點附近的東西較貴,尤其在東線,美其名曰“靠山吃山” ,可自帶干糧和水,爬山很需要補充水。山路邊的干果之類,看上去價格不貴,但是稱1斤,可能只有7~8兩。
2.爬山往往容易發熱,不要穿得太多,不然容易成為負擔。
3.牯嶺街是山上最繁華的地方。這條街道有商店、旅社、餐廳、書店、酒樓、車站、咖啡廳、舞廳、超市等服務設施。價格也不貴,可以隨時補充干糧和水,還可在早上和晚上改善一下。
4.火車上有“列車員”推薦物品要當心,因為這些人是鐵路服務公司的員工,不是火車上的列車員。
自助游支出:序號項目金額(元)2人金額(元)1到九江火車票軟臥下+手續費352+57142 回上海南火車票硬臥下2314623九江到廬山中巴班車15304廬山到九江中巴班車10205廬山門票1803606觀光車(3日)801607 三天住宿費3008三疊泉門票511029能仁寺門票102010潯陽樓門票204011鎖江樓門票204012琵琶亭門票51013公交車票61214出租車1315飯費154.516水、另食13.417買百合干、干筍、石魚和干果等74.518寄存費5共計2530.4